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國內外制度探討

時間:2022-05-21 03:38:47

導語: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國內外制度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國內外制度探討

摘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自2003年出臺以來,給農民帶來了醫療保障的效果,但存在不少的問題,導致沒能達到這種互助共濟的保障制度的預期。本文歸納了新農合制度存在的問題,農民的滿意度以及新農合國際經驗研究等方面的情況。總結我國新農合實施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及為其今后的發展做出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滿意度;研究

一、新農合制度存在的問題

新農合制度自實施以來,取得了良好的成就和經驗,但仍存在一些制約性的問題。為新農合制度順利實行,保障廣大農民的利益,總結了新農合推行進程中的不足之處。1.管理制度存在問題。黃聰、劉玲(2017)指出新農合管理制度存在以下問題:一是農民對新農合的認知不高。農民作為這項制度的主體,新農合的實際效用不能發揮與農民對此制度的態度有關。部分人存在僥幸心理,部分鄉村干部宣傳不到位。二是基層的監管機制存在漏洞,報銷的過程監管不力,基層人員缺乏管理培訓。三是補償機制不完善。小病過度消費,大病報銷比例低等問題嚴重。四是工作缺乏統籌。執行部門承擔重任,其他部門不積極配合工作,藥物管理不力。2.新農合多層級的委托關系存在利益糾葛。政府、基金管理者、醫療機構和參合農民這四個主體目標差異化,這導致了新農合實行的困難。首先,政府是這個制度的主要個體,政府對新農合的投入資金與管理對基層工作有直接影響。其次,醫療機構與基金管理者應該是權責分離的兩個主體,如果兩者不分離職責,就無法確保資金運行的公平,有失均衡,將會失去參合農民的信任度,直接影響制度的預期結果。(陳紅胡旭廖俊2019)3.地區經濟差異。因為地區的發展狀況差異,醫療條件在落后農村地區資源匱乏,缺少基礎設施和專業醫療人員。不僅如此,農村地區經濟水平低,農民參與積極性不高,參合增加農民的經濟負擔,地方政府財政支持欠缺。醫療方面有報銷范圍小,費用不合理等問題。(陳雪梅2018)4.新農合多方面公平失衡。關于公平性的問題,目前新農合采取的籌資方式,按人頭收取保費,與社會的公平性矛盾,在社會存在不平等的狀態下,只有使最小受益者的最大利益實現,才能保證“弱者的公平”,并且,在醫療費用保障問題上,由于報銷設置了門檻,導致醫療費用保障公平失衡。衛生所的數量在農村地區少,衛生機構建設不足,使衛生服務利用公平缺失。

二、農民滿意度研究

了解農民對新農合的滿意度情況,可以為評價新農合實施效果提供科學依據。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自2003年開始試點實施,運行至今已近16年。新農合制度在農村已基本實現全覆蓋,得到了農民的認可,但由于在新農合實施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導致部分農民對新農合不滿意。張霞(2017)指出農戶對定點醫療機構的認可度影響新農合滿意度,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醫院設施,醫院基礎設施越好,就會給農民帶來更好的就醫體驗。二是醫生技術水平,定點醫療機構治病水平越高,農民越容易在看病過程中獲得更高的滿意度。三是醫護人員的服務態度,農戶在就醫過程中最看重的是醫護人員的服務態度,如果醫護人員服務態度較差會對新農合滿意度評價造成很大的影響。梁洪松(2017)通過對陜西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相關數據進行處理與分析,認為新農合經辦機構的管理制度和政策宣傳和落實不到位影響農民對新農合的滿意度。(1)管理制度存在不足,一部分農民認為一些新農合經辦機構的管理制度存在不足,管理制度的不足導致機構的辦事效率低下,當前農村居民并不十分滿意于新農村合作醫療經辦機構的辦事效率。(2)政策宣傳與落實不到位。農民目前所掌握的新農合知識并不充分,雖然他們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具體到新農合涉及的報銷范圍、比例和優惠政策等等,真正懂的人很少,導致當前仍有一部分農民認為經辦機構并未采取有效措施積極落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這必然會嚴重降低農民對新農合的滿意程度。新農合實施以來,雖然新農合制度已逐漸為大眾所認識和接納,但是仍有一部分農民對新農合不滿意,甚至有的人不認同新農合制度,這將影響新農合制度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在定點醫院建設、供給醫療設施方面,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公共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在資金、技術、設施等方面積極引入市場機制,使政府供給和市場供給有效結合起來;加大農村醫院基礎設施建設,增強醫療設施服務可及性,,完善醫療設施,;加強對醫療工作者的業務技術培訓與職業道德教育,提高農村醫療衛生服務質量,引入較高學歷及有經驗的醫務人員,加大醫療工作者的培訓和考核(張科,2019)。

三、新農合制度國際經驗研究

不同國體、政體、不同經濟形式和發達程度不同的國家,都在研究適合自己特點和實際情況的醫療保障制度。分析不同國家不同的醫療保障模式及其特點,對于我國不同省區選擇適合本地區特點和經濟發展程度的新型農村醫療保障制度,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在美國醫療系統中,政府為一些弱勢群體提供醫療服務,如為65歲以上老人和殘疾人提供的聯邦醫療保險、為窮人和居住在邊遠農村地區貧困人口提供的聯邦醫療救助、為未達到醫療救助條件的貧困家庭兒童提供的國家兒童健康保險計劃、為退伍軍人及其家屬提供的聯邦醫療以及為印第安人供給的醫療服務。(張賢木、聶志平,2017)1997年,英國布萊爾政府出臺了《新醫療服務系統》(NewNHS)以及隨后的《社區保健法案》(CCA))主張以合作代替競爭,服務整合步伐明顯加快。其服務體系NHS一直承擔著保障英國全民公費醫療保健的重任,遵行救濟貧民的選擇性原則,并提倡了普遍性原則。此外,英國積極實施農村全科醫生激勵計劃,保障全科醫生在服務量不足的情況下獲得最低薪水,解決了留住農村小型社區醫生的難題。(魏來、張亮,2012)德國在1972年頒布了《農民醫療保險法》,之后在1994年、2005年分別進行了修改。改法針對對象為農村醫療,明確了農村醫療救助的對象、項目及其中政府的責任等,使德國醫療走上法制化道路。巴西針對農村地區推出了特定的醫療健康保障計劃,稱之為“家庭保健計劃”,于1994年開始實施。并且巴西政府為了鼓勵醫療工作者走向農村、走向偏遠地區而制定了激勵機制,該制度對我國農村社保的建設具有一定借鑒意義。(丁宏術,2017)泰國在已推行的“健康卡”基礎上開展全民健康保險計劃,又稱“30銖”計劃,最終實現了醫療保障覆蓋95%以上人口的目標。“30銖”計劃,承諾用僅相當于人民幣6元的價格建立一個覆蓋全民的健康保險制度,改善居民衛生健康狀況。(張祿生、李彬,2009)總結根據上述文獻綜述,新農合制度在實際的操作中存在了幾點不足之處,與新農合目標存在差異,主要是在管理方面缺乏監督,各級關系分工不明確,地區存在經濟差異,在各方面的公平失衡。除此之外,新農合的主體是農民,農民對新農合的滿意度是檢驗新農合實施效果的理論依據。而影響農民對新農合的滿意度的因素有基礎設施和經辦機構辦事效率。對比分析國外醫療體系和社區醫療模式發現,一些發達國家在醫療制度上具有法制化、政府投入力度大等特點,個別發展中國家重視疾病預防,監督制度也比較完善。不論發達國家抑或發展中國家,其農村醫療制度也均有不足之處,對我國新農合制度的發展具有一定借鑒意義。在我國新農合的發展中,政府應當增加農村醫療的投入、重視基層醫療保健和護理、完善對農村醫療服務的監督等措施。提高新農合為農民服務的效用,保障廣大農民的利益。

參考文獻:

[1]黃聰,劉玲.談新農合管理制度[J].湖北中醫雜志,2017,39(11)

[2]康偉立.精準扶貧中新農合大病醫療保險問題與對策[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9(06)

[3]陳雪梅.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現實問題淺析[J].市場論壇,2018(11)

[4]方菲,胡勛峰,劉冰.農村合作醫療公平的實現:新農合與醫療救助的有效銜接[J].理論觀察,2018(11)

[5]張科.仙桃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政策滿意度調查[J].現代農業科技,2019(03)

[6]梁洪松.陜西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滿意度的影響因素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7(36)

[7]張霞.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戶滿意度影響因素研究[J].石河子科技,2017(05)

[8]丁宏術.德國和巴西農村醫療保險制度及其對中國的啟示[J].世界農業,2017(03)

[9]張賢木,聶志平.英美新三國社區醫療服務模式及借鑒——以農村空巢老人醫療服務為視角[J].老區建設,2017(18)

[10]魏來,張亮.英國、美國、澳大利亞農村醫療服務整合特點與啟示[J].中國衛生經濟,2012,31(11)

[11]張祿生,李彬.泰國“30株”計劃對我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啟示[J].醫學與社會,2009,22(03)

作者:陸晶晶 袁蝶 劉純芹 李鑫 單位:中華女子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