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旅游企業經營模式研究

時間:2022-10-10 08:13:07

導語:小微旅游企業經營模式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微旅游企業經營模式研究

一、四川少數民族地區小微旅游企業發展現狀分析

四川少數民族地區旅游企業按照其對旅游者提供服務項目的不同,大致可分為四類:(1)旅行社,從事招攬、聯系、接待、安排旅游者進行旅游活動;(2)賓館飯店、民宿、農家樂,主要為旅游者提供住、宿、飲食和其他服務;(3)旅游車船公司(隊),為旅游者提供交通運輸;(4)旅游商店,在游覽點、旅游賓館或其他地方向旅游者提供旅游商品等。小微旅游企業主要是指從業人員極少,營業收入較低的旅游企業。在四川少數民族地區有的旅游企業甚至少于10人,年營業收入少于100萬。通過實地的調查了解,目前四川少數民族地區小微旅游企業的發展受到經營理念落后、經營者素質低下、可利用的資源(比如信息,資金,人才技術)缺乏等因素制約以及政府對小微旅游企業的重視扶持相對不夠。以旅行社為例,近年來,為了吸引游客,各旅行社紛紛采取不正當競爭手段——“零團費”來騙取游客,造成旅游企業之間的惡性競爭,導致旅游企業收入和支出嚴重失衡,不能保證良好的企業運作和合理的利潤,進一步使旅行社難以支付其重要人力資源之一導游的工資,影響了導游的穩定性收入,進而導致他們增加不合理的消費,通過“小伎倆”吃“回扣”的方式來謀取個人的利益。同時,在經營發展模式上,四川少數民族地區小微旅游企業高度分散經營,人力資源、資金、經營場所存在不足,沒有辦法承受來自市場競爭的風險。目前四川小微旅游企業經營模式有多種:第一種,最簡單最傳統的模式,景區依托型,靠近景區,以景區本身吸引的游客為主要目標市場,在景區內或周圍提供住宿、餐飲、旅游用品等;第二,多方合作型,是由政府指導,企業投資和業主參與的多方合作模式,比如山莊;第三種民宿觀光村,以當地民俗和文化為噱頭,如位于瀘沽湖的摩梭村落、西昌彝族自治區的小漁村等。

二、四川少數民族地區小微旅游企業存在的問題及影響因素

在現有經營模式下四川少數民族地區小微旅游企業的發展主要有以下幾個問題:首先缺乏核心競爭力。大多數小微旅游企業只提供傳統的旅行住宿,旅行社和其他服務。它們沒有自身的特色,在均質化和低價格方面具有很弱的競爭力。其次,質量和誠信感相對較弱。一些旅行社,旅游飯店,農家院等都是小型和微型“夫妻型”企業,其誠信經營觀念不強。他們貪圖短期小利潤而缺乏法律意識。再次,對于建設自己獨特品牌的意識通常較薄弱。在品牌建設中許多小微旅游企業還有著很多誤區,比如認為“大中型企業才需要做品牌”,“小微企業品牌做不起來”,“打造品牌需要很長時間”等。第四,管理方法落后。許多小微旅游企業仍然處于過去的粗略管理方式,缺乏用現代信息技術來進行管理和決策。分析其問題發現,在四川少數民族地區小微旅游企業的發展中,影響因素很多。但事實上,能夠對其發展起決定性的影響因素還是體現在政府,企業主和投資者的素質、產業鏈的利用程度等:第一,政府的扶持和重視程度。政府可以利用行政資源的優勢制定一些相關政策反對,整合資源開展講座或培訓,提高四川少數民族地區經營管理水平,提高素質。第二,企業主和投資者的素質。由于商業模式不同,企業主和投資者的素質也不盡相同。比如以農家旅游為例,作為個人分散的農家樂的經營者更可能是當地社區的居民,而更大的農舍旅游的投資者可能是外來社會企業或個人,他們的個人素質,管理能力和個人的商業決策能力將直接影響小微旅游企業的發展前景。第三,合作伙伴,競爭對手和產業鏈的合理利用。合作和競爭是兩個基本的市場關系。對于四川少數民族地區的小微旅游企業,合作伙伴主要是那些積極促進自身旅游企業發展的企業。小微旅游企業及其合作伙伴之間存在互惠互利。例如,旅游產品企業,農業生產和種植企業,交通運輸業都可以從小微旅游企業的業務發展中受益,也為小微旅游企業的管理提供相應的幫助。而競爭者是與小微旅游企業有利益沖突的組織,因此,小微旅游企業應在經營發展模式上,必須認清自己的合作者和競爭者,形成優勢互補、產業鏈條。

三、四川少數民族地區小微旅游企業經營模式創新的路徑

隨著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小微旅游企業在四川少數民族地區也不斷涌現并迅速成長。一方面小微旅游企業直接推動了所在地經濟的發展,在收入,就業和再就業,外來投資,政府管理,人民思想和公共設施建設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另一方面從政策,地理位置,交通,資源和客觀需求以及當地人民主觀的意愿等方面來看四川少數民族地區小微旅游企業經營模式的創新具有相當的條件優勢。因此創新四川少數民族地區旅游企業經營模式是有必要,也是有條件的。結合前文分析的四川少數民族地區小微旅游企業經營模式的問題及影響因素,同時依托大數據和“互聯網+”這一大環境,為小微旅游企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新動力,包括:新基礎設施(云網端),新生產要素(數據資源),新分工體系(大規模社會化協作)。因此四川少數民族地區小微旅游企業經營模式可以從供應鏈、互聯網、企業集群、創新技術四個角度設計,形成一種“互聯網+供應鏈”的經營模式。比如“互聯網+景區供應鏈”經營模式。以景區為核心的旅游供應鏈,吸引不同規模,不同類型的企業,捆綁成一個利益共同體,從飲食,生活,旅游,娛樂,購物,旅游等方面,為游客創造多樣性豐富的旅游產品和服務。在這種模式下,景區扮演的角色是一個服務信息中心,而大大小小的旅行社則負責把游客組織進景區,其他小型和微型旅游企業,如風景區或周邊地區的特色家庭旅館和美食餐廳,可以利用自己和景區的關系為游客創造有當地特色的旅游休閑項目,或者將根據景區的需要承包一些景區服務,比如長期提供柴米油鹽、蔬菜水果或者為景區輻射范圍內的酒店賓館打掃清潔衛生等。再比如“互聯網+旅行社供應鏈”經營模式。一條旅游線路有很多旅游景點,這就要求旅行社合理安排游客的衣食住行和旅游消費。因此借鑒旅行社的強大紐帶的關系,可以借鑒互聯網構建互聯網加旅行社供應鏈的模式,吸引大大小小的旅游企業進來,最終共同創造價值,形成一條資源充分優化配置的服務鏈?!盎ヂ摼W+供應鏈”的經營模式具體路徑設計上:首先,整個四川少數民族地區旅游景區小微旅游企業大數據產生于游客,因此在平時經營過程中,線上和線下都要有目的有規則地采集游客的購買習慣、消費需求、偏好以及消費能力等,便于后期進行數據分析;其次,有了數據以后,需要將數據進行分析整理,抽取出有價值的信息。因此需要利用互聯網技術搭建一個信息處理系統,進一步構建出信息平臺,將供應鏈上的小微旅游企業進行信息共享,戰略合作,不斷優化從采購到生產到物流再到銷售的各個環節。再次,搭建線上線下的異業聯盟系統,將線上線下所在景區旅游市場的吃住行相關行業進行整合,包括餐飲店、酒店、旅行社、租車點、地方特色的手工店等,形成異業聯盟,收集并儲存客戶信息,為大數據的應用奠定基礎。為客戶提供優質的產品和服務,滿足客戶需求,建立客戶關系管理,形成一個閉環。最后,小微旅游企業需要借助互聯網以及創新技術不斷創新升級,分析市場走向,不斷優化產品和服務,開發新產品,使其能源源不斷地創造市場價值生存發展。

四、四川少數民族地區小微旅游企業經營模式發展建議

從四川少數民族地區旅游資源實際出發,小微旅游企業“互聯網+供應鏈”經營發展模式要能實施并獲得成功,需要政府和企業自身一起努力創造條件,形成一系列保障措施。(一)制定小微旅游企業發展的扶持政策。在四川少數民族地區景區和小微旅游企業的激勵機制方面,保險稅收方面,以及企業員工培訓和社會保險方面,政府應提供政策依據和詳細解釋,構建小微旅游企業的創業激勵政策。特別是鼓勵四川少數民族區域大學畢業生在旅游業開展自己的事業和就業,并對小微旅游企業中的業主和員工進行業務培訓,比如增加相關的法律法規知識、鍛煉英語、少數民族語言和一些基本的商業經營培訓。(二)為四川少數民族地區的小微旅游企業提供信息服務宣傳。政府相關部門可以利用官方的旅游網站或其他網站,開設新的板塊,介紹小數民族地區旅游行業的法律法規、人才需求和市場信息,相關景區或旅行社供應鏈的信息鏈接,方便游客尋找景點酒店旅行社等的聯系方式和地址,合理安排行程,同時也便于供應鏈中的小微旅游企業進行信息交流,資源優化配置。(三)成立管理委員會。四川少數民族地區小微旅游企業“互聯網+供應鏈”經營模式發展推行中,需要有效的溝通和引導,因此需要成立管理委員會。小微旅游企業僅僅靠自身的力量成立管理委員會可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此時就可以借助政府的力量,由政府在中間牽線搭橋,進行行政指導規劃,成立管理委員會,進行信息交流溝通,資源共享,同時發生矛盾糾紛是合理進行調節,引領建設當地少數民族地區的旅游供應鏈,推動相關小微旅游企業的發展進步。設立總負責人和各環節負責人,負責用戶管理,對外異域聯盟管理,物流與庫存管理,資源管理,進行有效溝通協調。(四)引入并持續開發資源管理系統。小微旅游企業自身也應該充分利用先進技術和互聯網的優勢,進行資源系統的開發和研究,搜集整合旅游旅客數據。比如開發手機APP,利用“云”技術,開發形成“云平臺+小前端”,解決自身的管理問題,提高企業的管理效率,開發適合他們特色的資源管理系統。(五)持續學習培訓“互聯網+供應鏈”的模式技術含量高,對整個供應鏈的小微旅游企業知識和素質要求高。因此首先,小微旅游企業管理者需要參加各種業務培訓,學習創新技術方法,了解每個企業在供應鏈中的作用,各自的責任,提高其管理技能以及整個供應鏈的協調能力和效用。其次企業自身內部也應組織培訓宣傳,向員工傳達該模式的重要性和參與性,培養其相關的基礎知識和實踐操作和系統運行方法等知識,才提高整個企業的整體素質。最后,一個新的經營模式的實施很難兼顧所有者的利益,總有不贊成的聲音,這些都可以進行學習和培訓進行講解,消除彼此之間的誤會和誤解。(六)加強風險控制。小微旅游企業經營發展中主要會遇到的風險有市場風險、人員流動風險、產品管理風險和財務風險。因此要求小微旅游企業進行風險控制。在市場風險上,需要創新企業盈利模式,持續投入產品研發,引領當地旅游文創產品的發展潮流,嚴格誠信經營,樹立品牌知名度和商譽。人員流動風險上,建立良好的工作環境和積極的薪酬激勵機制,合理輔導員工心理,重視企業文化的建設。產品管理風險上,嚴格存貨管理制度,控制產品的存量和結構,利用互聯網制定新穎的促銷策略,加強產品的銷售。最后,財務風險上,可利用互聯網金融進行資金借貸,但同時需要合理確定資本結構,控制債務規模,加強資金的合理利用,加強資金管理,降低認為財務風險,盡量達到資金的有效配置。四川少數民族地區擁有美麗的自然風景、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獨特的民族風情,資源豐富、旅游吸引力大,根據當地旅游資源的特點,希望通過以景區或旅行社為核心來構建一條旅游供應鏈,整合供應鏈上的資源,借此發展模式,幫助小微旅游企業認準市場走向和目標,借助互聯網以及創新技術,不斷優化產品和服務,開發新產品,使其能源源不斷地創造市場價值生存發展,積極努力為社會經濟的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許云斐.基于產業整合視角的中小旅游企業發展戰略探析[J].生產力研究,2012(8).

[2]楊懋,張海軍.大數據時代小微旅游企業發展研究[J].生產力研究,2016(1).

[3]羅光華.“互聯網+”背景下文化創意鄉村旅游產業發展及升級對策研究——以貴州省為例[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6(11).

[4]梁峰.中小微旅行社生存現狀和發展困境分析[J].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3).

[5]文軍,李星群,葉建.民族地區鄉村微型旅游企業經營效應研究[J].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4(1).

作者:程利 單位:四川大學錦城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