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營銷市場分析論文

時間:2022-04-30 06:11:00

導語:品牌營銷市場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品牌營銷市場分析論文

據我所知,不少企業的品牌經理們都為“品牌建設”四個字而發愁。小品牌還好,產品品種不是很多,品牌內涵的規劃相對較簡單,且突出的優勢也較容易能表達出來;而大品牌就慘了,旗下至少有4-5個品類、40-50個品種、上百個SKU,如果全部都用一個品牌,確實難度很大。于是,很多人對“定位”二字一而再、再而三的產生質疑,進而認為“品牌無用”。

那么,問題到底出在哪里?當我們經營很多品類產品時,品牌到底如何定位?尤其對大品牌而言,如何讓它“大而不亂”?筆者在此淺談幾個觀點:

1)賣點不等于定位

正因為很多人,在“定位”和“賣點”之間混淆,把它們看作一回事,導致一個品牌旗下的一個品種一個定位、一個品類幾個定位,最后變成:一個品牌少則7-8個定位,多則十幾個定位,消費者根本搞不清楚他們到底在“賣”什么。從而,一個好端端的品牌也就失去了定位。

那么,定位到底是什么?賣點到底是什么?它們之間到底有什么差別?在此做這樣的回答:

定位,一定要講一個概念:包容性。

也就是,它必須有效覆蓋這個品牌旗下的所有產品,否則就不能成為定位。而賣點就不同了,它的使命主要是把那個產品賣好,甚至把那個SKU賣好就行,不需要太多的包容性。所以,定位和賣點的區別是:定位肯定是賣點,但賣點不一定都能成為定位。通常情況下,只有一個賣點才能有幸成為定位。

那么,它們之間的關系又是什么呢?應該這樣理解:企業忙于做產品的時候,會出現很多賣點,但這些賣點之間沒有什么內在聯系,甚至各自為政、相互矛盾。然而,企業意識到品牌并按照品牌經營的相關規則去做產品的時候,其中的一個賣點將成為這個品牌的定位,而其它賣點都要為這個定位服務,成為它的支撐點,并相互協調一致,避免沖突。

我們舉些例子。目前很多彩電廠家紛紛推出自己的液晶電視,并喊出很多激動人心的產品特點,諸如1920×1080分辨率、6000:1動態對比度、680億色彩、豐富的數字連接端子、烤漆時尚外觀等等。這是什么?這就是賣點。也許消費者為這些賣點愿意付錢,甚至已經購買具有這些功能的液晶電視。但這不等于他們所買的這個產品的品牌就有定位。其實,中國很多彩電品牌都處于這個階段,只是在“賣產品”。

那什么是定位呢?我們拿索尼BRAVIA來舉例。它同樣有以上所列的各種賣點,但它除了這些賣點以外,還會強調另外一個貫穿于所有BRAVIA產品的“賣點”,即“多媒體高清娛樂世界”。與其它賣點相比,這個“賣點”有了很大的包容性,故它就成了BRAVIA的品牌定位。那么,其余賣點該如何呢?就要為了凸顯和鞏固這個定位而努力了。所以,你細心觀察就會發現,索尼BRAVIA的多媒體兼容性、音響效果等與其它品牌產品相比總是更勝一籌。尤其,它的最近開發的概念電視似乎將“多媒體高清娛樂”推向了極致。

不過,對索尼而言,被三星侵蝕份額的傾向也不容忽視。如果僅僅停留在品牌定位和產品設計層面,而其它營銷活動(如終端攔截)跟不上來,將照樣被對手打敗。因為,大家都知道,品牌不是萬能的,我們不能因為索尼有定位而誤認為“他們將所向無敵”。

2)避免定位的“不疼不癢”—---要有“殺傷力”。

在現實營銷活動中,當我們好不容易分清楚“賣點”和“定位”之區別時,緊接著就會遇到另外一個麻煩,即:為了找到一個具有“包容性”的品牌定位而陷入定位“不疼不癢”的陷阱。比如很多企業所倡導的“夢想”、“快樂”、“關愛”等定位最為典型。如果你問消費者會發現,幾乎沒有一個消費者為了它們這些定位而買它們的產品。

品牌定位的使命是什么?就是要給企業帶來持續的生意,否則就不需要它。這就引出了另外一個話題:定位一定要有殺傷力,對消費者的購買行為產生深刻而深遠的影響才行。我們還是舉一些正面的案例來說明。

寶馬的定位大家都知道,是“終極駕駛體驗”(也叫“駕駛樂趣”)。那么,這個定位的殺傷力在哪里?我們來看看寶馬是怎么做的。

他們為了讓這個定位對生意發揮作用,可做足了功夫:無論是發動機的性能,還是輪胎的設計,無論是駕駛艙的人體工程學,還是車體外觀的運動美學,它的每一個賣點都支撐和凸顯著“終極駕駛體驗”。

比如,寶馬車的方向盤有個主動轉向系統。核心是內置在方向盤傳動軸上的一個行星裝置。這種裝置使用電動機調節方向盤轉向傳動比,并且根據汽車行駛速度增大或減小方向盤轉向傳動比。在低速或最低速行駛狀態下,轉向比率非常直接,使汽車反應靈敏并且將轉向所需能量降到最低。在低速行駛時,尤其在狹窄的停車空間行駛時,方向盤從左邊極限位置轉到右邊極限位置只需要兩圈。這給駕駛者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和快捷。

也許,類似這樣一、兩項功能的設計,其它品牌也能做到,但所有功能都圍繞“終極駕駛體驗”而設計的,還是寶馬首當其沖。所以,喜歡開車的人,當他的財力達到買得起高檔轎車時,就難以抗拒來自寶馬的巨大“殺傷力”。

如果要舉本土品牌的正面案例,我就舉伊利。作為典型的本土企業,伊利的發展也不得不引人注目。他們自從1997年開始做全國,在短短9年期間從不足10個億做到100多億,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乳業第一品牌。那么,他們為什么發展得這么快?筆者認為,他們早期在無意和有意之間所堅持的“天然”的定位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在當時的市場環境里,就牛奶而言,“天然”是最具“殺傷力”的定位,只要是來自內蒙古大草原的、純天然、物污染的牛奶,消費者就難以抗拒,難以找到一個不喝的理由。正因為這樣,光明、三元、三鹿等資格比伊利還老的品牌卻屢屢讓步,使伊利快速成長為“準世界級品牌”。而后來,它的“弟子”蒙牛,也復制其品牌定位,圍繞“自然”、“好味道”做文章,似乎也在一瞬間成就了更加傳奇的“蒙牛速度”。

所以,品牌定位一定有極大的殺傷力,一定要做到“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效果。否則,有它、無它沒什么兩樣。

3)當定位的包容性失效時---停止延伸!

對品牌定位而言,“包容性”和“殺傷力”,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在實現營銷活動中,這兩個往往會對立起來。也就是說,品牌定位的包容性好,殺傷力就會下降;殺傷力高,包容性卻受限。當一個品牌陷入這種困境時,又該怎么辦呢?

最佳的解決方案,不外乎在品牌架構上做文章。也就是,當你的品牌定位的包容性不能再有效覆蓋你要做的品類時,這個品牌就應停止延伸了。

大家都知道,勞斯萊斯的母公司是寶馬,但寶馬并沒有把自己的LOGO強加于勞斯萊斯上,而且也沒有因為勞斯萊斯被他們所有而把“終極駕駛體驗”的定位復制過去。為什么?原因很簡單,勞斯萊斯作為超豪華轎車的典范,其“至尊高貴”、“皇家感受”的賣點變得更為突出,“駕駛樂趣”就變得無關緊要。大家想想,有幾個富豪因為“好開”、“好玩”而買勞斯萊斯呢?

所以,我們的品牌經理們,不要老想“一招鮮吃遍天”,不要過渡延伸一個品牌。根據你所經營的品類,應該合理采用不同的品牌,并做到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的相互協調、主品牌和副品牌的相互協調、戰略性品牌和非戰略性品牌的相互協調,進而使每個品牌的定位對生意發揮最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