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體制改革創新論文

時間:2022-04-09 11:14:00

導語:流通體制改革創新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流通體制改革創新論文

10年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形成以及中國經濟的快速穩定發展,中國流通體制改革已基本完成了從計劃流通體制向市場流通體制的轉變,多元化、多業態、競爭程度不斷提高的市場流通格局正在加速形成。在此背景下,流通體制改革的主要任務是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優化配置流通要素的作用,通過加快流通創新促進新型流通組織與經營方式的發展,形成與我國市場體制、規模和結構相適應的、具有更高流通效率的新型商品流通體系;通過健全與完善流通規則,形成統一、公平與充分競爭的市場流通秩序。由此,“創新、規范”是新時期我國流通體制改革的關鍵。

與此同時,要全面、系統地研究流通領域發展的趨勢與面臨的問題,盡快制定流通領域的總體發展規劃,為流通領域發展提供明確的政策導向。

十四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形成以及中國經濟的快速穩定發展,中國流通體制改革已基本完成了從計劃流通體制向市場流通體制的轉變,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多元化、多業態、競爭程度不斷提高的市場流通格局正在加速形成。但隨著國內外市場環境的變化以及流通領域的一系列變革,迫切需要以新的改革思路推進流通體制改革。

一、目前流通體制存在的主要問題

1.以分散化、小型化、初級交易方式為特征的傳統流通組織與經營方式仍占據著流通領域的主導地位

(1)流通組織化程度低,單體分散經營的流通主體所占比重較高。在全國1300多萬個流通主體中,單體經營的個體商戶在全部流通主體中的比重高達93%。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指標解釋,規模以上流通企業是指年銷售500萬元以上、職工人數在60人以上的零售企業,年銷售額在2000萬元、職工人數在20人以上的批發企業,這些企業僅有11000多家,占全部流通主體比重不到1%,其中銷售額上億元的大型流通企業僅為200多家。

(2)以滿足初級交易為主的傳統經營方式與業態形式大量存在。在零售環節,百貨商店、個體商戶以及集貿市場是最主要的零售經營形式,其中個體商戶在全部零售市場的份額約為30%;遍布城鄉的各類集貿市場,其交易額約相當于全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的2/3.在批發領域,生產企業的銷售機構及各類銷售承擔著主要的批發職能,市場份額接近70%;批發市場在農產品、日用消費品的批發交易中占有較大的市場份額;期貨市場和遠期現貨市場的發展尚不盡如人意。

(3)流通現代化總體水平較低。目前流通領域從設施到管理手段都比較落后,流通現代化總體水平較低且進展緩慢。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近一二十年來,現代信息技術等新技術成果在發達國家流通領域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直接推動了流通業在組織規模、經營模式、管理手段以及流通設施等方面的革命性變化,迅速提升了流通規模與效率,流通部門的先導性也由此真正地凸現出來。

2.缺乏完善的商業規則,流通秩序混亂與競爭環境惡化的現象依然比較突出

首先,流通規制還不健全。市場經濟成熟國家,政府對流通領域的規制主要集中在價格、營業時間、開辦大型流通企業等方面。目前我國這方面的規制還不健全,如我國還沒有針對流通領域的定價方法、價格折扣使用條件與方式等的價格規制,這是導致當前我國流通領域的價格競爭異常激烈,價格欺詐等不正當價格競爭現象難以制止,價格水平不斷下滑的一個重要原因。

其次,在交易規則方面也存在許多疏漏。一方面,流通領域缺乏一些基本的商業規則,如缺乏商業結賬周期的規則,多數流通企業的結賬周期在3個月至半年,有些企業甚至在一年以上,遠高于市場經濟成熟國家1-3個月的商業結賬周期。其結果是相當一部分流通企業沒有商業資本積累,基本依靠擠占生產企業的資金來開展經營。另一方面,對一些經營形式、交易方法也缺乏具體的行業規范,如近年來出現了一些大型零售企業,包括外資零售企業利用自身優勢地位向供應商濫收通道費的做法,嚴重危及了整個零售行業的利益,增加了供應商的成本負擔。

第三,對進入流通領域的商品缺乏必要的質量與標準化要求。質量均一的標準化商品是現代流通方式的發展以及流通效率提高的一個重要基礎。我國目前還沒有完善的商品市場準入制度,許多涉及千家萬戶的農產品、食品、日用小商品仍然是以自然形態進入流通和市場,為假冒偽劣商品大量充斥市場提供了方便,也極大地影響了流通效率的提高。

3.部分重要商品流通市場化程度低,政府對重要商品流通的管制與調控還難以適應市場變化的要求

目前糧棉、石油、成品油、煙酒、食鹽等部分重要商品的流通體制改革還相對滯后。雖然這些重要商品的指令性計劃目前已基本取消,但政府仍然在市場準入和批發經營權等方面采取了比較嚴格的流通管制措施,尤其是采取了限定國有流通企業、專營等方法,形成了事實上的國有流通企業壟斷格局。

國家對重要商品的宏觀調控也存在許多不適應市場變化要求的問題,比較突出地反映在重要商品的儲備問題上。一方面,政府的儲備責任過大,如糧食主要是依靠中央與地方兩級儲備,缺乏市場主體設立商業儲備的規則與要求,急劇膨脹的政府糧食儲備,不僅給政府造成了巨大財政負擔,而且也很難發揮應有的調節作用。另一方面,某些重要商品如石油,尚未建立包括國家戰略儲備、商業儲備以及資源儲備在內的石油儲備體系,在我國石油消費越來越倚重國際資源的情況下,政府很難對國內油品市場進行有效的調控。

4.國有流通企業與多元化流通主體競爭地位不平等,政府對國有流通企業保護和干預依然較強

在多元化流通格局穩定發展的今天,國有流通企業仍然有著相當的市場影響力,而且享有較為優越的政策優勢,政策資源乃至一些市場資源仍然比較多地集聚在國有流通企業中,如上市融資、重要商品流通的市場準入與壟斷特權等。與此同時,政府對國有流通企業改革與發展的行政性干預依然存在,特別是在流通領域加快結構調整、應對加入WTO的過程中,各地出現了許多政府導向的國有及國有控股流通企業重組、兼并及合并的案例,形成了一些大型、乃至超大規模的流通集團。政府的干預不僅有違市場機制優化配置資源的規則與要求,而且繼續強化了國有流通企業與多元化流通主體之間的不平等競爭。

5.流通領域缺乏系統、全面的長期發展規劃,影響了流通領域改革與發展的領先地位

受體制變化和政府職能部門調整等因素影響,流通主管部門及其相關職責在過去的十年中變動非常大,使得近年來流通體制改革的步伐趨于減緩,更沒有形成系統、全面的長期發展規劃。其結果,一方面是政府及流通主管部門難以全面推進流通領域的發展,只能在連鎖經營、流通現代化等方面出臺促進措施;另一方面,政府也很難對流通領域的發展進行必要的宏觀調控與引導。例如,在流通設施開發與投資方面,隨著流通規模的擴大,大型現代化營業設施、物流配送設施相對缺乏,而在新型城市社區、新建城鎮中,以提供便利、多功能服務為主的新型商業服務設施的開發又往往被投資者忽視,由此出現了大型流通設施的過度開發和重復建設,而小型、便利性商業流通設施又缺乏資金投入的現象。

二、深化流通體制改革與加快流通產業發展的思路與重點

1.以“創新、規范”的思路推進流通體制改革,盡快明確新時期流通體制改革目標與流通領域總體發展規劃

在打破傳統計劃流通體制與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框架的過程中,流通體制改革基本是遵循了“放開、搞活”的思路。隨著多元化、多業態、競爭程度不斷提高的市場流通格局的形成,流通體制改革的主要任務是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優化配置流通要素的作用,通過加快流通創新促進新型流通組織與經營方式的發展,形成與我國市場體制、規模和結構相適應的、具有更高流通效率的新型商品流通體系;通過健全與完善流通規則,形成統一、公平與充分競爭的市場流通秩序。由此,“創新、規范”是新時期我國流通體制改革的關鍵。

與此同時,要全面、系統地研究流通領域發展的趨勢與面臨的問題,盡快制定流通領域的總體發展規劃,以明確流通領域改革與發展的總體目標和階段目標,制訂必要的發展政策,為流通領域發展提供明確的政策導向。

2.多種途徑推進新型流通組織發展,營造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的新型流通組織體系

加快新型流通組織的發展,營造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的新型商品流通組織體系是改善市場流通秩序、提高商品流通效率的重要組織保障。其主要途徑有:

第一,繼續大力推進連鎖經營組織向更大范圍、更深層次發展和延伸,并在未來5-10年基本確立連鎖經營組織在流通業中的主體地位。不僅要通過引入多元化投資主體、直接融資、加快國有流通資本退出來等途徑實現連鎖規模的快速擴張,形成具有較強競爭實力大型連鎖企業;而且要鼓勵優勢連鎖企業、批發企業以及優勢生產企業采取加盟、特許等方式發展連鎖經營,以吸收和整合眾多分散經營、傳統小型的流通主體。

第二,鼓勵多元化流通主體之間、不同區域流通企業之間、流通企業與上游生產企業之間、批發、零售與外貿等不同環節流通企業之間的重組、合并與聯合,突破流通領域傳統的依部門、環節、地區分離的板塊結構,營造新型的流通組織模式與大型流通企業。

第三,培育多種形式的新型農產品流通組織。要注重培育和發展“公司+農戶”型、農民合作型以及專業產銷協會型等多種形式、專業化的農產品流通組織,逐步實現有組織的、規?;霓r產品流通模式。此外,鼓勵各種連鎖企業向農村市場延伸,使農產品借助連鎖經營組織的銷售網絡直接快速進入城市零售市場。

第四,促進現代流通經營方式與業態的發展,用現代化的交易方式改造傳統的流通方式與組織形式。在結合超市、便利店等新型業態推進連鎖經營組織發展的同時,要特別重視發展新型批發形式和組織,以加快對傳統批發交易形式的改造。對于大宗生產資料的交易,要利用規范化和標準化拍賣市場、電子商務等現代交易形式來改造和完善現貨市場,并積極、穩妥地開發期貨交易新品種,推進期貨市場發展;對于農產品批發市場,在進行規范化的公司改造和逐步引入拍賣制等現代交易方式的同時,可借鑒日韓模式形成以中心城市的中央批發市場為核心、以區域市場和產地市場為支撐的新型農產品集散、交易與物流配送體系。此外,要大力推進流通領域的信息化,鼓勵流通企業依托信息技術與客戶網絡基礎,延伸和發展社會化物流配送服務。

4.加快重要商品流通體制改革,全面推進商品流通的市場化

針對部分重要商品流通市場化程度低、存在比較突出的國有流通企業壟斷的現實,應積極推進三個方面的改革:

首先,進一步加強市場建設,促進市場機制充分發揮作用。在糧食和棉花方面,應加快建設以現代批發市場為核心的糧食、棉花現貨市場體系,促進糧棉市場價格的形成和合理流通;針對我國石油總體供求狀況和進口快速增長的情況,認真研究和確立我國的石油價格形成機制,開放石油期貨交易,以形成反映我國市場石油供求狀況的合理價格水平。

其次,建立規范、透明的流通主體資格管理制度,以保障重要商品流通領域實現公平競爭。根據重要商品的特性和政府調控的需要,確定從事特殊商品流通的市場主體資格,采取資格認證、許可證、特許經營等多層次、規范、透明的市場準入管理方式,實現公平競爭。

第三,建立規范化的儲備制度和干預制度,確保重要商品市場穩定。應盡快形成政府儲備與商業儲備相結合的重要商品儲備與調控體系,特別是要明確和規范市場主體建立商業儲備的責任與規則,以加強政府對重要商品資源的調控力度,減輕政府的財政負擔。此外,政府還要針對特殊情況建立必要的干預制度,如價格干預等。

5.建立和完善商品流通法律法規,為多元化流通主體創造公平、規范的發展環境與市場流通秩序

建立市場流通體制、實現商品的有序流通,需要從流通主體的市場準入、交易行為、交易規范、商品交易標準等方面來加強流通法律法規的建設。當前需要盡快出臺的法律法規主要,一是有關流通組織建設的法律法規,如特許經營法、農產品批發市場法等;二是關于商品交易標準建設,特別是針對農產品、大宗生產資料等商品進入市場的質量、包裝、標識標準等。三是要建立和完善有關政府宏觀調控與干預的法規,如商業儲備法、價格干預實施規則等。

針對我國加入WTO后實力雄厚的外資流通企業快速進入和拓展我國市場的現實,政府應當為多元化的市場競爭創造公平、規范的競爭環境與規則。除了盡快完善相關的流通法律法規、保障各種流通主體公平、有序地參與流通領域競爭之外,還要盡快清理現有的一些優惠政策,避免一些特殊流通企業如外資流通企業、國有流通企業享有不同于其他經濟成分流通主體的政策優勢或超國民待遇

6.加快國有流通企業改革,促進流通領域國有資產的合理調整

雖然中國流通領域多元化市場競爭格局已經形成,但在未來5-10年內,國有流通企業仍然要參與市場競爭,并在一些特殊商品流通領域發揮作用,國有資本也難以全部退出流通領域。因此,提高國有流通企業競爭能力、提高流通領域國有資本的效率應當成為加快國有流通企業改革的主要目標。在按照國有企業改革整體要求推進國有流通企業改革的基礎上,要積極促進和引導流通領域國有資產的合理調整,對于那些已經喪失競爭能力、資產質量比較低的國有流通企業,要通過出售、拍賣、租賃以及托管等方式加快國有資產的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