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國有商業銀行改革
時間:2022-04-08 11:04:00
導語:淺析國有商業銀行改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信息不對稱下的商業銀行
金融市場的基本功能是提供一種渠道,將儲蓄者手中的富余資金轉移到那些資金短缺的支出者手中,這種轉移增進了經濟社會中所有人的經濟福利,因為它使得資金從那些沒有生產性投資機會的人們手中轉移到那些擁有這些機會的人們的手中,從而提高了經濟社會的效率。然而金融市場上,借貸雙方存在著典型的信息不對稱情況。信息不對稱在金融市場上造成的問題發生在交易之前和交易之后兩個階段。在交易之前信息不對稱造成的問題是會導致逆向選擇,那些最可能造成不利(逆向)結果,即造成貸款風險的借款者常常就是那些尋找貸款最積極而且是最可能得到貸款的人。由于逆向選擇使貸款可能招致風險,即使市場上有風險較低的貸款機會,貸款者可能決定不發放任何貸款;道德風險是由信息不對稱造成的在交易之后發生的問題,是指借款著可能從事放款者并不期望的活動的風險,因為這些活動使貸款很可能難以歸還。由于道德風險降低了貸款歸還的可能性,貸款者寧可做出不發放貸款的決定。金融市場中的信息不對稱現象及其導致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影響了金融市場的有效運作,是金融市場正常發揮功能的重要障礙?!爱斀鹑谑袌鲋械哪嫦蜻x擇和道德風險問題累積到致使市場不能有效地在儲蓄者和有生產投資機會的人們之間融通資金的嚴重程度,金融危機就發生了?!保ㄗⅲ好资步穑骸敦泿沤鹑趯W》(第四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196頁。)
(一)商業銀行對信息不對稱問題的回應
解決信息不對稱的辦法可以是信息的私人生產和銷售,即設立私人公司,由它們向資金供應者提供那些正在為投資尋找資金的個人或公司的詳細情況。然而,由于存在所謂搭便車問題造成了一種障礙,使私人市場不能夠生產出足夠的信息以消除導致逆向選擇的所有信息不對稱問題。而且搭便車問題也弱化了監督,能夠減少道德風險的信息生產量也減少了。政府可加強管理以增加金融市場的信息,但不能消除信息不對稱及逆向選擇問題和道德風險問題?!氨M管政府管理弱化了逆向選擇,但并不會消滅它”(注:米什金:《貨幣金融學》(第四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189頁。),對降低道德風險的措施也只有一定的效力(注:米什金:《貨幣金融學》(第四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193頁。)。
而商業銀行作為中介機構,持有大量的私人貸款即非交易貸款,從而避免了搭便車問題,這是商業銀行得以成功地在金融市場上克服信息不對稱問題的關鍵。私人貸款是不交易的,沒有人能搭商業銀行生產信息并監督和執行合約的便車,于是提供私人貸款的商業銀行獲得了監督和執行合約的收益。商業銀行成為生產信息的專家,而且具有從信息生產中獲利的能力。比起單個的個人來說,商業銀行在甄別貸款風險、防范由逆向選擇造成的損失方面其經驗和辦法要豐富的多,在監督貸款者從而減少由道德風險造成的損失方面有著專長。商業銀行從事生產信息的活動克服了金融市場中的信息不對稱及其引起的逆向選擇并減少了藏匿于合約中的道德風險問題,便利了經濟社會中的生產性投資,發揮了重要的金融中介作用,提高了經濟社會的效率。
(二)商業銀行運作受到信息不對稱的困擾
盡管商業銀行的產生本身是對信息不對稱的一種回應,但這一機制本身會產生新的信息不對稱。商業銀行的運作也受到信息不對稱的困擾,信息不對稱存在于商業銀行的存款關系、貸款關系以及內部之中。
商業銀行與存款客戶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商業銀行作為債務人所擁有的自身的信息顯然超過債權人(存款人),存款人對商業銀行的信用水平和財務狀況的真實性不了解,這種存款關系中的信息不對稱易導致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逆向選擇意味著存款人可能存款于一家經營不佳的商業銀行,道德風險意味著商業銀行出于自身盈利的目的可能會將存款投入高風險項目,二者都會導致存款人的利益受到損害。從存款者的角度看,信息不對稱的存在使他們難以確定商業銀行資產的質量,存款人在選擇商業銀行時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存款人在不能獲取其他相關信息的情況下,利率高就成為其選擇商業銀行的首要條件,那些愿意支付較高利率、資信水平較低的商業銀行在爭取存款方面反而占了優勢,從而造成逆向選擇。而商業銀行高息攬存的資金必然要用于高風險投資以獲取高額利潤,其結果是銀行一旦失手,存款人資金安全將無法保障,存款人因此成為商業銀行道德風險的直接承擔者和犧牲品。一旦個別銀行倒閉,由于缺乏充足的信息去辨別持有其資金的商業銀行是否健全可靠,容易產生強烈的抽回資金的沖動,由此引發的擠兌同時在好銀行和壞銀行發生,“感染效應”使得銀行體系在缺乏有力的信息保障時容易陷入“恐慌”。
貸款關系中的信息不對稱。主要表現在商業銀行與借款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使商業銀行面臨著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在信貸市場上,授受信主體所掌握的信息資源是不同的,受信主體對自己的經營狀況及其信貸資金的配置風險等真實情況有比較清楚的認識,而授信主體則較難獲得這方面的真實信息,他們之間的信息是不對稱的。在信用合約簽定之前,非對稱信息將導致信貸市場中“劣等客戶驅逐優等客戶”的逆向選擇;而在信用合約簽定之后,產生信息優勢方(受信主體)的道德風險行為。逆向選擇意味著最可能造成信貸風險的借款人,就是那些尋找貸款最積極的人,而且也是最可能得到貸款的人;道德風險是指借款人可能從事從貸款人的立場來看風險很大會導致貸款無法歸還的活動。
信息不對稱情況也廣泛存在于商業銀行內部上級行和下級行以及各種活動的管理和被管理關系之中。在信息不對稱理論的委托人——人的理論框架下予以分析,由于信息不對稱,當人的成果同時取決于其努力程度和不由其主觀意志決定的各種客觀因素,而且兩種因素對委托人來說無法完全區分時,人可能會產生偷懶、搭便車等機會主義行為,從而損害委托人的利益。道德風險是由于人的行為導致委托人受損,而逆向選擇是由于人分布的偏向性而使委托人受損,而且道德風險行為會加重逆向選擇。
二、國有商業銀行信息不對稱的特殊性
信息不對稱對商業銀行的不利影響,在每一種經濟體制中都存在,但中國商業銀行尤其是國有商業銀行的信息不對稱以及產生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在目前我國市場經濟欠發達、信用環境不完善的背景下表現得更為嚴重和特殊,其成因也有其復雜性。
(一)企業產權制度缺陷加重了信息不對稱程度
在我國,由于現代企業制度,特別是產權制度還未完全確立,國有商業銀行和國有企業的所有權虛置,“內部人控制”問題嚴重,內部人利用信息優勢可以取得自身的收益,卻不必承擔由此帶來的風險和損失,這使得我國商業銀行特別是國有商業銀行、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的道德風險比西方市場經濟國家更嚴重,具體表現在銀企債權債務關系中的道德風險和商業銀行內部管理中的道德風險。
從銀企債權債務關系來看,國有商業銀行與國有企業的產權同質性使二者間債權人與債務人的實質區別變得模糊,難以產生真正的金融交易。從另一角度來看,銀企之間是重復的動態博奕,信息不對稱下聲譽作為擁有私人信息的一方向沒有信息的一方做出的承諾,即忠實履行合約的可能程度其本身能對契約的執行具有監督作用和懲罰作用,能有效降低信息不對稱所產生的道德風險和機會成本。而且由于資金的相對稀缺性和企業對銀行的依賴,聲譽在銀行與企業之間的信用契約的執行中,具有更強的約束力,成為企業道德風險的自動約束和消除裝置。但對我國的銀企關系進行考察就會發現,聲譽并不對契約的執行構成影響,即企業并不重視聲譽,因而聲譽具有的自動消除契約道德風險的功能在我國比較弱。如有些企業故意隱瞞其真實情況,提供虛假信息騙取貸款,也有一些企業取得貸款以后,利用其信息優勢通過兼并破產等資產重組方式逃廢銀行債務。這都涉及到產權安排問題,因為企業對聲譽的關注程度與產權安排有關。不同的產權制度安排,使得企業經營者對聲譽的關注程度不同,從而產權因素對銀行與企業間信息不對稱引起的道德風險和契約的執行存在嚴重影響。聲譽是企業的無形資產,但聲譽這一無形資產的所有權屬于所有人,由此產生的剩余都變成了所有者的收益。我國國有企業產權不清晰,預算軟約束,激勵不相容,企業經營者注重的是短期利益及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企業聲譽無法計量,通過犧牲聲譽這一無形資產,來實現企業短期收益和個人利益最大化成為其最佳選擇。從國有商業銀行方面來看,改革不到位,所有者主體缺位,預算軟約束,使國有商業銀行缺乏動力來獲取信息從而對借款企業進行篩選甄別并實行持續而有效的監督。在與企業的信用交易過程中,官僚作風嚴重,融資手續復雜,在極少數基層行存在著嚴重的道德風險和尋租現象,使不少企業難以繼續獲得銀行貸款,企業與銀行之間的博奕由重復博奕變成了一次性博奕,企業的最優選擇自然就是逃廢銀行債務,這就涉及到國有商業銀行的產權安排問題。銀企交易雙方產權制度的缺陷加重了銀企間信息不對稱程度。
國有商業銀行產權制度的缺陷即產權單一化,產權主體虛置,激勵不相容還直接導致了國有商業銀行內部管理中人的機會主義行為和道德風險。政府作為所有者和委托人,他要求人即經營者的不僅僅是以貨幣度量的收益,還有政治、社會穩定、就業等方面的要求,又不能對經營者進行有效監督,這樣利用信息不對稱即自身信息優勢以形式主義來對付官僚主義的指揮就有了可能。比如一筆新增不良貸款,總行難于區分不良貸款是由分支行草率行事甚至是尋租行為造成的,還是由于客觀因素造成的。提供假信息的下級行往往名利“雙贏”,而真實反映情況的下級行卻經?!半p虧”,形成逆向淘汰機制,同時銀行資產遭受損失。
國有商業銀行在與存款人的信息不對稱關系中,一般處于信息優勢,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都會導致存款人的利益受到損害。目前我國尚未建立銀行評級制度,增加商業銀行信息披露、解決國有商業銀行與存款人之間信息不對稱、保護廣大存款人利益的問題日漸凸顯。而現有產權關系導致銀行管理層缺乏信息披露的內在動力和外在壓力。在一個有效的經理人市場上,經理人為了取得委托人的信任,通常會主動披霹信息,減少信息的不對稱。由于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資金和財產等歸國家所有,沒有真正對銀行所有權負責的委托人,委托人虛化,這樣的委托人也必然沒有強烈的信息披霹要求,難以建立起有效的激勵、監督和約束機制。在人方面,沒有來自經理人市場的競爭壓力,這樣就不太可能產生信息披露的動力;相反,為了實現個人利益的最大化,經理人會選擇對自己有利的信息,掩蓋不利信息,甚至編造虛假信息。產權不明晰,所有權虛置加重了國有商業銀行與存款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
(二)現有組織結構加大了信息不對稱
目前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組織結構在縱向和橫向上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從縱向看,機構設置層次過多,呈現為金字塔結構,過于追求機構層次與政府層次的對應,多級委托關系復雜,各級委托人同時又是上一級委托人的人,均有自身的利益目標,難以不折不扣地按上級委托人的意愿行事;從橫向看,以產品種類為依據設置內部管理部門。兩方面的組織結構都未充分體現以客戶為中心的的市場導向原則,它存在三個主要缺陷:一是信息傳遞速度較慢,信息的內部共享滯后,使信息處理效率很低。二是中間管理層人員過多,其中很大一部分僅起“上傳下達”的作用,對于商業銀行的產出貢獻并不大。三是信息渠道分割,不同部門的業務系統形成“數據孤島”,信息收集、處理、傳遞的價值標準部門化,國有商業銀行的組織結構加大了信息不對稱。信息論中的“信息不增原理”表明,信息經過處理以后,原來所含有的信息量只會減少,不可能增多,處理的次數越多損失越大,中間層次越多,真實的信息就會越少。而且,國有商業銀行管理幅度的加大使一個委托人通常要監督許多人,委托人難以對人實行完全的監督和控制。委托一的層次越多,監督的成本也就越大,道德風險增加,人采取各種手段追求自己的利益而損害委托人利益問題隨之出現,諸如行為短期化,盲目擴大規模,過分在職消費,虛盈實虧等。同時,上級行不能完全掌握所屬分支機構的信息,造成監管控制不利,違規經營、違法犯罪問題不斷發生。國有商業銀行的組織結構特征加重了信息不對稱,必然導致成本膨脹和控制成本上升,并嚴重影響委托效率,也影響了國有商業銀行對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和客戶需求快速反應的能力和國有商業銀行的競爭力。
(三)信用評級體系還未建立,影響獲得真實信息
經濟轉軌時期我國的立法及執法體系還不健全,企業及個人制造虛假信息幾乎不受成本的約束,虛假信息的普遍存在進一步加劇了信貸市場中的信息不對稱程度,使商業銀行面臨超常的道德風險問題。國有企業改革不到位也是一個重要原因。信息不對稱問題給國有商業銀行造成了嚴重后果,信息不對稱導致了國有商業銀行巨額的不良資產,成為信貸風險產生的根本原因,也嚴重影響了國有商業銀行的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三、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建議
弱化信息不對稱對國有商業銀行的負面影響,關系到保持和發展國有商業銀行的信息生產優勢和可持續發展。為克服和弱化信息不對稱的負面影響,增強國有商業銀行生產信息的動力和機制,以有效發揮其信息生產優勢甄別貸款風險并監督借款者,國有商業銀行應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改革。
(一)實施產權制度改革
國有商業銀行實行股份制改造是解決當前產權制度缺陷的唯一選擇。只有理順國有商業銀行產權關系,引入多元化產權制度,明確產權主體才能使其內部形成權利和責任相對稱的約束機制及產權約束,才能克服國有商業銀行委托鏈條中的本質缺陷。產權主體的人格化、經營控制權和剩余索取權的對應或對稱,可以提高國有商業銀行甄別和監管借款者的動力和效率,使其有積極性和機制去防范自身以及企業的道德風險行為,從而大大減輕信息不對稱及其對國有商業銀行的影響。也只有進行產權制度的改革,對國有商業銀行進行股份制改造,才能加強商業銀行的信息披霹,保護存款人和投資人的合法權益。因為對上市銀行信息披露的要求是最高的,相比之下,其他銀行就低的多,沒有相關的信息披霹內容和格式要求。所以,要對國有商業銀行進行股份制改造,在國家控股的前提下適當稀釋國有產權,實現股權多元化,打破單一產權結構,根據現代商業銀行管理要求,在內部建立董事會、監事會和高級管理人員組成的權力制衡機構,形成決策、監督、執行三權分離。由于分散的股東沒有能力和興趣關心公司治理,可以考慮引入戰略投資者,如民營戰略投資者和境外的機構投資者。
(二)實施組織結構改革
從信息論的角度看,管理過程實質上是一個信息運動過程?,F代商業銀行是一個復雜的大系統,存在著大量的信息,必須把這些信息及時地在銀行內部各個部門之間相互溝通,做到信息共享,才有利于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國有商業銀行的組織結構應當有利于信息的充分流動,包括信息上報、信息下達和機構內部信息的橫向流動,以使董事會和高級管理層得以了解銀行的業務風險和運營業績,保證將銀行的目標、戰略以及既定政策傳達至較低管理層和操作人員,機構內部的橫向流動也十分必要,它可以保證銀行某一部門所掌握的信息也為其他相關部門所共享。因此,國有商業銀行組織結構改革的原則是“以客戶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按扁平化要求設置組織結構。在縱向上減少機構層次,縮短縱向管理鏈條,加強總行對分支行的控制,使高層與基層進一步靠近,與客戶進一步靠近,信息變失和不對稱降低。徹底打破分支機構的行政性設置方式,由目前按行政區域設置改為按大中城市設置,實行中心分行制;在橫向上應以客戶需求為依據設置部門,縮小合并非業務性機構,同時強化資產負債管理、風險管理等部門。我們看到,信息技術正以其獨特的優勢推動著企業組織結構的變革,使信息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好的質量傳遞到組織的每一個角落。信息技術加強基層與高層決策的直接溝通,中間管理層將逐步縮減甚至消亡;能夠將信息直接從基層運作單位傳送到高層領導,這樣就減少了中層管理人員;信息技術又能把信息通過信息平臺直接傳遞到基層人員;信息技術還能夠靠降低信息獲取成本與擴大信息傳送范圍來改變組織中的決策層次結構,這都是組織扁平化的必要條件。受信息不對稱困擾的國有商業銀行應以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及其在企業組織中的應用為契機,進行組織結構的改革和優化。
最后必須指出的是,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還需要政府、企業及全社會的努力,尤其是加快信用制度和信用文化的建設以及國有企業的改革。
- 上一篇:縣委書記慶祝建黨講話
- 下一篇:外匯儲備不合理應對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