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究商業銀行效率實證
時間:2022-04-08 04:27:00
導語:淺究商業銀行效率實證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通過對中國商業銀行效率的實證分析,揭示出中國商業銀行總體效率的現狀。進而對影響中國商業銀行效率的因素進行了深入研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改善中國商業銀行效率的戰略路徑,以期為決策部門提供借鑒。
關鍵詞:商業銀行;效率;市場結構;企業組織結構
一、商業銀行效率的基本概念
銀行效率是指銀行在業務活動中投入與產出或成本與收益之間的對比關系。從本質上講,銀行效率是銀行對其資源的有效配置,是銀行的市場競爭能力、投入產出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綜合反映。
銀行效率與銀行效益既緊密關聯,又有所區別。銀行效益是指銀行的資產和服務所帶來的收益率;而銀行效率是指銀行在追求效益的同時,還要兼顧其可持續發展的能力,還要追求安全性和流動性,這就要求銀行講究運作效率。而且,有效益的金融交易未必有效率??梢?銀行效益包含在銀行效率的內涵之中,商業銀行經營活動的核心是效率,而基礎是效益。
二、中國商業銀行效率的實證分析
本文實證分析運用了DEA(數據包絡法)評價模型,采用中介法選擇投入、產出變量。其中投入變量為營業費用、利息支出和員工人數;產出變量為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和不良貸款率。由于不良貸款率不能直接用來作為產出指標,本文對不良貸款率指標進行調整后作為產出項之一。
以下選擇2000—2004年4家國有銀行和10家全國性股份制銀行作為研究的樣本雖然建行與中行相繼完成股份制改造并已上市融資,但為分析方便,本文仍將工、農、中、建四家銀行稱為國有商業銀行。。選擇營業費用、利息支出、正式員工作為投入指標;非利息收入、利息收入、不良的相對績效值作為產出指標數據來源于2001—2005《金融統計年鑒》。。運用DEAP2.1為分析軟件,對上述樣本進行效率評價。
從總體情況看,我國商業銀行的綜合效率在逐年改善,效率平均值由0.908上升到0.954(見上圖)。隨著金融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擴大,競爭的日益加劇,商業銀行效率處于不斷提升過程中。
從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的比較看,股份制銀行5年的平均效率值為0.936,高于四家國有銀行的0.901,而且除2002年外,股份制銀行的年平均效率也要高于國有銀行。不過隨著國有銀行改革的不斷深入,這種差異在逐步縮小。2000年國有銀行與股份制銀行的效率值差異為0.11,到2004年縮小為0.076,其中2002年隨著工行、中行、建行改革成效的不斷顯現,國有銀行平均效率值超過了股份制銀行。
三、中國商業銀行效率的影響因素
影響銀行效率的因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外部影響因素,即銀行業的市場結構。二是內部影響因素,即商業銀行自身的組織結構。
(一)市場結構對商業銀行效率影響的分析
1.“結構—行為—績效”分析框架。產業組織理論的奠基人貝恩1959年在其《產業組織》一書中提出,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和市場績效三者之間的關系是:市場結構決定市場行為,市場行為決定市場績效,其中市場結構是最重要的因素。同時SCP理論認為,市場的壟斷程度與競爭效率是負相關的。
2.中國銀行業壟斷與效率實證分析。對銀行業市場壟斷程度的研究主要測定CR4指數值,即測定中國銀行業前4家最大的國有商業銀行在相應測定項目中所占的市場份額。
2000-2004年中國商業銀行集中度CR4指標
從上表可以看出,自2000-2004年中國銀行業的總資產、資本(所有者權益)、存款資產、貸款、員工數目等五項指標CR4的平均值都在0.8左右,因此可以初步判定中國銀行業市場是一個高度集中的市場。而從凈利潤集中度與其他五項指標的集中度CR4變動看,2004年總資產等五項指標集中度均比2000年有所下降,而凈利潤集中度則得到極大的提升,并且2004年以前的利潤集中度明顯弱于市場集中度,因此可以認為四大國有銀行存在高度壟斷但績效差的現實;隨著商業銀行改革的推進,國有銀行的市場集中度下降而利潤集中度開始提高。
3.壟斷市場結構導致低效率的原因。根據SCP理論,居于市場壟斷地位的國有商業銀行,正是其行為特征促成了自身效率的相對低下。Hick(1935)的“安定生活”假說(quiet-lifehypothesis)認為:在集中度較高的市場中,由于競爭程度較小,擁有較大市場份額的廠商沒有動力去實現成本最小化,從而造成效率下降及成本上升。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國四大國有銀行在市場中處于絕對壟斷地位,市場競爭壓力相對較小;另一方面,在央行對存貸款利率管制的情況下,銀行提高服務質量實際上是在價格不變的情況下使顧客享受更好的服務,這部分提高服務質量所花費的成本要從銀行利潤中支出,顯然銀行缺乏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的積極性,結果導致銀行低效率的產生。
(二)企業組織結構對商業銀行效率的影響
在既定的銀行業市場結構下,商業銀行自身的組織體系是否科學合理對銀行效率的改善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1.新制度經濟學的企業理論認為,企業存在著最優規模邊界。同時該理論認為,企業規模不能無限擴張。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管理幅度逐漸加大,員工監督的成本也越來越大,當規模經濟產生的邊際收益等于擴大規模產生的邊際成本時,企業規模達到最優。
2.商業銀行組織規模與效率的實證分析。下面,以商業銀行綜合效率(EE)作為銀行效率指標,以組織機構數目(ORG)、銀行人員數(PERSON)作為解釋變量,增加總資產的自然對數(LNASSET)作為控制變量,考察商業銀行效率和組織規模的相關性。
回歸模型如下所示:
EE=a+bORG+cPERSON+dLNASSET+ε
利用2000—2004年15家商業銀行數據,通過SPSS.11得到回歸結果如下表??梢钥闯?在控制了總資產規模后,商業銀行效率與銀行人員數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這表明中國商業銀行的人員對銀行績效產生負面影響,過多的人員降低了銀行的效率。
商業銀行綜合效率與組織規?;貧w結果
注:***表示在1%顯著性水平下顯著
另外,相關性實證結果表明,銀行規模效率(SE)與銀行規模存在顯著負相關性,這說明中國商業銀行確實存在規模不經濟和低效率現象,隨著銀行規模的擴張,銀行效率并沒有得到提高。
3.商業銀行組織結構導致低效率的原因。四大國有銀行建立伊始即按行政區劃進行分支機構設置,形成“三級管理,一級經營”組織結構,使委托鏈條過長。同時,改革初期的國有銀行主要通過機構和人員的迅速擴張來實現自身發展,但由于缺乏成本約束,機構、員工數都大大超過了規模經濟要求的企業邊界。
四、中國商業銀行效率提升的戰略路徑
(一)優化產權結構,推進國有商業銀行產權制度改革
1.建立完善法人資產制度。使股份公司的法人所有權不依賴于股東而獨立存在,并由法人獨立占有、支配、處分和收益,法人成為公司自負盈虧的主體。確保法人產權的獨立性,商業銀行才能真正成為市場中的獨立經營主體。
2.推動產權的有效流動。通過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融資,使股東所擁有的股權能夠自由轉讓和流通,可以實現商業銀行產權的多元化。這樣既可以引入實力雄厚的投資者,增強商業銀行自身實力,又可以避免股東干預企業日常經營管理,保障公司法人產權的獨立性。
- 上一篇:退休干部管理服務實踐和探索
- 下一篇:老干部投資服務中心建設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