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銀行流動風險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10 06:06:00

導語:商業銀行流動風險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商業銀行流動風險管理論文

摘要闡述了商業銀行流動風險管理的發展理論,并結合我國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的發展歷程及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加強流動性風險管理的措施。

關鍵詞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

流動性風險是商業銀行經營過程中最主要的風險之一,在商業銀行經營過程中,流動性風險一直是存在的。流動性問題是當今世界金融領域中尚未解決的主要難題之一,流動性問題解決得不好,就有可能導致流動性支付危機,這一問題對金融機構尤其重要。

1流動性風險的內涵及相關理論

所謂流動性風險,就是商業銀行缺乏足夠的流動性儲備來隨時應付即期負債的支付或滿足貸款需求,從而引發擠兌風潮或銀行信譽喪失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一旦轉化為現實,商業銀行的損失和在社會上的惡劣影響就難以彌補和消除,這會使銀行的生存和發展受到威脅,嚴重時會導致銀行的破產。綜觀銀行危機的歷史,不管危機的起因是什么,危機的表現形式必然是流動性不足進而引入困境或破產。

流動性對商業銀行來說非常重要,流動性風險管理歷來被商業銀行視為重中之重。流動性風險管理由早期的資產管理理論過渡到負債管理理論、資產負債綜合管理理論三個階段,在每個發展階段,無不重視流動性風險管理。20世紀60年代以前的資產管理理論強調流動性為先的管理理念,主張以資產的流動性維持銀行的流動性。

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前半期的負債管理理論強調銀行可以通過主動負債即通過從市場上借入資金來滿足銀行流動性需求。70年代中期產生的資產負債綜合管理理論在繼承資產管理理論和負債管理理論優點的基礎上,重新科學地認識了流動性的地位,指出流動性既是安全性的重要保證,又是實現盈利性的有效途徑,是“三性”統一的橋梁。這一理論的產生是銀行管理理論的一大突破,它為銀行業乃至整個金融業帶來了穩定和發展。

2我國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的發展歷程

我國商業銀行的流動性風險管理很大程度體現在銀行資金管理體制中,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發展階段:

(1)1978年以前。中國人民銀行既是國家金融管理機關,又是辦理金融業務的國家銀行。對銀行的資產負債管理,實行了集中統一的綜合信貸計劃管理體制,實行“存貸分離、統存統貸”的管理辦法,形成了中國人民銀行統攬一切金融業務的“大一統”格局。

(2)1979~1983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1980年改統存統貸為信貸差額包干制度,實行了統一計劃、分級管理、存貸掛鉤、差額包干的信貸資金管理辦法。

(3)1984~1993年。中國農業銀行等專業銀行從中央銀行分設出來,開始實行各自的職能,中國人民銀行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1985年,在信貸差額包干的基礎上實行實貸實存的資金管理辦法,基本內容是統一計劃、劃分資金、實貸實存、相互融通。1989年在“實存實貸”的基礎上進行了補充和完善,實行的是貸款增量的規??刂啤嵸J實存的管理體制的實施,加強了人民銀行的宏觀調控,同時也推動了專業銀行的改革進程。

(4)1994~1997年。1994年建立了以中央銀行為核心、商業性金融與政策性金融相分離、國有商業銀行為主體、其他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并存的銀行體制,與此相適應,實行了“總量控制、比例管理、分類指導、市場融通”的銀行信貸資金管理方法,中國人民銀行制定了新的資金管理辦法,即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比例管理辦法,初步形成了關于資產負債管理的框架文件,各大商業銀行都初步嘗試實行。我國銀行的資產負債管理工作走向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5)從1998年1月1日起,中國人民銀行取消了對國有商業銀行貸款限額的控制,在推行資產負債比例管理和風險管理的基礎上,對國有商業銀行貸款增加量的管理方面,取消指令性計劃,改為指導性計劃,實行“計劃指導、自求平衡、比例管理、間接調控”新的管理體制。自此,中國商業銀行開始邁入了沒有限額控制的嚴格意義上的資產負債比例管理的新時期。

時至今日,各大商業銀行在資產負債管理模式上仍然不斷探索,力求找到更加適合自身發展,在確保安全性和流動性基礎上增加盈利的更加符合現代經營理念的流動性風險管理方式,從而實現商業銀行“三性”平衡的管理目標。

3我國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商業銀行相繼采用過資產管理策略、負債管理策略,但沒有真正實施過資產負債綜合管理策略。我國銀行業的資產、負債管理與國外商業銀行不同,它不是一種流動性管理策略,而是一種總量、計劃和規模管理策略。迄今為止,我國商業銀行還沒有開展過真正嚴格意義上的流動性管理,應該說這與商業銀行的性質是不相吻合的。

3.1流動性風險管理意識淡薄

長期以來,國有商業銀行承擔著促進經濟增長的宏觀功能,有強大的國家信用支撐,因此人們總是將銀行的命運與政府的支持聯系在一起,認為政府會承擔銀行的一切風險,銀行不會倒閉,也不會發生流動性危機。另外,來源于居民家庭的源源不斷的儲蓄存款是商業銀行無流動性危機之憂的第二大原因。由于商業銀行對流動性風險認識不足,風險管理還主要集中在信貸風險上,缺乏流動性風險自我控制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3.2流動性管理指標體系有局限性

在目前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比例管理中,流動性評價指標主要是備付金比例、資產流動性比例和中長期貸款比例。這些指標內容比較單薄,并不能全面反映銀行資產的流動性狀況,更沒有反映銀行的融資能力。而各銀行又不顧自身實際去套用、追求這幾項流動性指標,扭曲了流動性管理的本質。

3.3中央銀行流動性監管存在著嚴重的信息不充分

信息充分是商業銀行流動性管理和中央銀行金融監管確保有效的前提和基礎。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的統計制度和報表主要是時點或余額概念,而作為中央銀行流動性監管的基礎必須是時期或流量概念。信息不充分大大限制了對流動性風險的防范能力,更不用說在出現支付問題時,中央銀行能否達到準確區分商業銀行是暫時的流動性不足還是清償能力不足的理想境地。

4加強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的措施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商業銀行產權制度改革的步伐不斷加快,國家信用將不再是商業銀行信譽的支撐者,商業銀行出現流動性風險以致倒閉將不再是神話。因此,加強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應引起商業銀行和中央銀行的高度重視。健全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的基本思路是:改革現行以中央銀行為主體的流動性比例管理,創造條件逐步建立以商業銀行為主體,以所有者權益最大化為核心,以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協調統一為宗旨的流動性管理機制,增強銀行核心競爭力。

4.1增強風險管理的意識

風險管理是銀行經營的一個永恒的主題,不能有絲毫的懈怠。為此,商業銀行應加強風險的宣傳教育,強化銀行的風險意識,時刻敲響風險的警鐘,牢固樹立風險第一的思想,增強憂患意識,在經營中力求穩健,正確處理好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的關系。在確保資金安全和正常流動的前提下,實現銀行的盈利。由于流動性風險是銀行其他風險的集中和最終表現,危害甚大,銀行應對此有充分的認識和警覺,主動采取措施控制流動性風險。

4.2建立獨立的風險管理組織體系

應設立專門的流動性管理部門,并聘請流動性經理,對流動性進行系統深入的管理。其行為指導準則是:第一,必須隨時與銀行的高層管理者聯系,確保流動性管理的優先性和明確的目標;第二,必須跟蹤銀行內所有資金使用部門和籌集部門的活動,并協調這些部門與流動性管理部門的活動;第三,必須連續分析銀行的流動性需要和流動性供給,以避免流動性頭寸過量或不足。

4.3加快貨幣市場發展,拓寬商業銀行的融資渠道

銀行流動性管理要求銀行資產和負債保持一種流動性狀態,當流動性需求增加時,通過變賣短期債券或從市場上借入短期資金增加流動性供給;當流動性需求減少、出現多余頭寸時,又可投資于短期金融工具,獲取盈利,為商業銀行流動性管理創造市場環境。首先要大力發展證券市場特別是國債市場,增加國債品種和數量,大力發展銀行間債券市場,為銀行流動性管理提供了廣闊空間;其次要大力發展票據市場、同業拆借市場等,在條件成熟時,還可允許商業銀行在金融市場上發行金融債券。

4.4需求預測和分析,建立有效的風險預警機制

首先,要搞好對資產流動性的預測和分析。然后在流動性預測和分析的基礎上建立流動性風險的預警系統。應該借鑒西方商業銀行成熟的經驗,采取科學的預測和度量方法。建立一套科學實用的流動性預警界定監測指標體系,以便在日常業務管理中準確的監測流動性風險,一旦發現風險達到警戒線就及時發出預警,從而把流動性風險管理納入科學化、規范化和程序化的軌道,逐步形成新型的流動性風險管理運行機制和流動性安全保障機制。其次,建立流動性風險處置預案,提高避險能力,對可能發生的全局或局部流動性風險,國有商業銀行總行及其分支機構都要有完善的處置預案,一旦在某個部位出險風險,各級行應在限定時間內采取有效地措施進行補救,盡量把風險控制在最小范圍內。

參考文獻

1黃憲.銀行管理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

2楊有振.商業銀行經營管理[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3

3童頻,丁之鎖.中國商業銀行流動性管理的特征及其制度背景[J].經濟研究,2000(7)

4劉忠燕,殷志剛.關于健全商業銀行流動性管理機制的若干問題[J].國際金融研究,2002(5)

5劉宗華.商業銀行經營中的流動性、流動性風險及其管理[J].廣西金融研究,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