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銀行貸款定價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04 05:51:00

導語:商業銀行貸款定價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商業銀行貸款定價分析論文

一、國外學者研究成果評述

有不少學者很早就開始對商業銀行的貸款定價進行研究,并且取得了很多值得后人借鑒的成果。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初,霍奇曼(Hodgeman,1960,1961)從銀行與客戶存款關系的角度來開展研究的。他認為,銀行存款關系的價值將隨著銀行間的競爭而產生,競爭壓力使得銀行必須緊緊依靠資金供給者——存款人才能獲得貸款收益。由于存款利率一般被嚴格限定,銀行可以通過提供低成本貸款對忠實的存款人進行補償,因此,銀行與客戶間良好的存款關系將使客戶能夠享受到比非存款人更優惠的貸款條件。

凱恩和麥基爾(KaneandMalkiel,1965)認為,較強的存款關系能夠減少銀行信貸資金的變動性,并提高銀行貸款組合的單位風險回報率。更重要的是,銀行通過觀察存款人收支活動的私人信息,可以較其競爭對手獲得某種“信息優勢”,這可使銀行能夠為其有極穩定儲蓄存款來源的最佳存款人提供低成本的銀行貸款。這種策略的另一個好處是,它可以阻止其他銀行的貸款競爭,因為競爭銀行處于“信息逆勢”,無法對相同的存款人提供同樣的貸款利率。

七十年代以后,大量文獻把有關信息不對稱的理論引入金融中介論,認為商業銀行作為金融中介在借款人與存款人之間能夠降低交易雙方的不對稱信息,從而使其與其它金融機構相比具有特殊的意義,因此,盡管企業必須承擔附加成本,但它們仍然愿意從銀行借款。

商業銀行貸款能夠提升銀企之間的合同靈活性,減少成本,便于加強控制、建立聲譽和保持信任。布特和薩克爾(BootandThakor,1994)指出,通過獲取私人信息,銀行可以開發廣泛的關系,提高事前貸款合同的靈活性。他們建立了一個研究框架,公司可以選擇與一家銀行簽訂無限期借款合約,而不是向資本市場融資。在均衡狀態下,銀行提供的合同最初要求公司承擔一個較高的貸款抵押率,并支付高成本的利息,但是合同同時也規定,一旦銀行私下觀察到公司項目成功實施之后,其對項目的利息費用及抵押要求便會大大降低。

在信貸市場中,借款人清楚的知道自己的信貸質量,而放款人并不清楚,加布里埃爾(Gabriel,2006)以西班牙1984年至2002年的銀行貸款為樣本,通過研究發現,在銀行貸款中使用抵押品可以作為信號裝置,顯示借款人的信貸質量高低,這樣可以有效地解決逆向選擇的問題,并且,通過借款人與放款人之間反復的借貸活動,有助于在兩者之間建立信譽,從而減少道德風險。同時,他還發現,銀行貸款中抵押品的使用還會受到信貸市場的競爭程度、借款人的類型以及商業周期的影響。

此外,有關研究發現,在新興市場,政治關系有助于企業獲得銀行貸款。約翰遜和米頓(Johnsonandmitton,2003)、弗雷德(Fraser,2006)、卡瓦基亞(Kwahja,2005)、查路米尼德(Charumilind,2006)、克拉伊森斯(Claessens,2007)分別對馬來西亞、巴基斯坦、泰國和巴西的研究發現,有政治關系的企業更易于獲得銀行貸款。這些研究盡管分析了政治關系的貸款效應,但是,他們沒有進一步分析在不同的制度環境下,政治關系的貸款效應是否有顯著差異。二、國內學者研究成果評述

國內關于貸款定價的研究較多的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來,總的來看,基本上是以引進、介紹和借鑒西方商業銀行的貸款定價理論與實踐成果為主流,其中也有自己的創新思想,但基本上沒有超越源自西方的框架。這其實也無可厚非,在金融全球化的過程中,商業貸款市場的拱形越來越,東西方融合的速度越來越快,引進和借鑒的方向并沒有錯,我們的學者要做的是如何在這方面走得更遠,研究的更深入、更具操作性。

余明桂和潘紅波(2008)從政治關系入手,采用我國1993年-2005年在滬深交易所上市的民營企業為樣本,以這些企業的董事長或者總經理是否是現任或前任政府官員、人大代表或者政協委員來判斷企業是否具有政治關系。研究結果發現,有政治關系的企業比無政治關系的企業獲得更多的銀行貸款和更長的貸款期限,而且,在金融發展越落后、法治水平越低和政府侵害產權越嚴重的地區,政治關系的這種貸款效應越顯著。這些研究結果表明,在我國金融發展落后、法治水平較低和產權保護不強的制度條件下,政治關系可以作為一種替代性的非正式機制,緩解落后的制度對民營企業發展的阻礙作用,幫助民營企業獲得銀行的信貸支持,促進企業的發展。

李曉艷(2006)通過對權威機構公布的我國貸款定價現狀分析,指出當前我國商業銀行貸款定價的特征,并深入分析此特征的成因;通過分析國際、國內常用的貸款定價模式的優缺點,在充分考慮非利息費用的成本及借款個體信用風險差異,運用數學方法,確立了我國本外幣貸款定價的因素分析模型。

陳麗霞(2002)等在分析現有貸款定價模式基礎上提出“動態風險定價法”,該方法將影響貸款價格的多個因素放在同一模型中加以確認和計量。簡志宏、李楚霖(2001)分析了在考慮違約風險的情形下,到期一次還款付息的信貸資產定價問題,其基本假設是借款公司違約概率由公司信用等級的轉移概率矩陣和風險生水外生決定,分析表明違約風險的信貸資產價格等于零息票債券的價格乘以信貸資產的期望支付。李炳權(2002)討論了“綜合貸款定價模型”,即根據歷史財務數據計算出銀行信貸資金加權平均成本率(WACC),再加上商業銀行的目標利潤率構成同業拆借市場利率,在此基礎上加上平均風險補償和平均貸款費用構成平均貸款利率,作為貸款基準利率,商業銀行應該圍繞貸款基準利率決定貸款的實際執行利率。

三、結束語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現代商業銀行的經營模式已逐步從“金融分業”向“金融混業”類型開始轉變,當前商業銀行國際化、電子化、網絡化程度越來越高,產品創新能力不斷加強,銀行業務的范圍和種類日益多樣,銀行與企業之間關系的具體內涵也在不斷變化更新中。近十幾年來,國外學術界在銀行關系理論和實證分析的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不少重要的成果,一方面是把一些最新的經濟學和管理學的前沿理論引入到銀行關系的研究之中;另一方面,借助于統計數據和模型對銀企之間的交易行為進行了大量實證研究??傊?,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際上,商業銀行貸款定價體系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都將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必將吸引愈來愈多的學者們對此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討。

【摘要】貸款定價方式與策略不僅會影響銀行的贏利水平和市場競爭力,以及銀行的資產質量與客戶結構,更會直接影響著貨幣政策傳導。本文介紹了國內外商業銀行貸款定價體系的理論研究成果,并進行了簡要的評述。

【關鍵詞】商業銀行貸款貸款定價信息優勢

國際上,巴塞爾新資本協議在全球范圍內的實施已成定局,銀行業市場全面開放的臨近,商業銀行原有的程式化、行政化的僵化貸款定價模式已越來越不適應改革的進程和激烈的市場競爭,深化銀行改革和加快利率市場化是必然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