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后續問題綜述

時間:2022-02-24 02:21:00

導語: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后續問題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后續問題綜述

[摘要]本文論述了商業銀行改革后治理框架、管理經營,以及國內客觀環境和人才條件等方面仍存在的漏洞和缺憾,并提出了一系列切實有效的解決的辦法。

[關鍵詞]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經營管理;措施

幾年前,在全球金融一體化和中國加入WTO的背景下,我國國有四大商業銀行由于管理運營的落后和資本體系的不健全,業績和競爭力都和社會期望有著一定的差距。中國的國有商業銀行順應時代要求進行了一場銀行走向股份制的改革,是從社會主義“大一統”銀行體制到建立和完善中央銀行與商業銀行體制的制度變遷過程。這場改革完善了中央銀行制度,“由傳統的直接調控轉向間接調控過渡,建立了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金融宏觀調控體系;同時完善了商業銀行制度,建立了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產權明晰的微觀銀行體系”。

1商業銀行改革后仍存在的問題

在這場改革中,由于初級階段我們的各種體制和經營模式還不是很健全,并且國有商業銀行進行股份制改造不是某項具體業務制度、管理辦法和管理方式的簡單變化,而是體制和機制的根本性變革,是一種制度和體系的創新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仔細思考之后,就會發現我國國有商業銀行改革后仍存在若干問題。我們要對這些問題進行探討,從而提出解決的方法。

1.1治理結構尚欠規范和科學

(1)雜亂管理框架問題。根據西方商業銀行公司治理結構的主要模式及運行機理來看,獨立董事制度和監事制度在同一銀行中不能并存。但在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中,不僅這兩種制度同時存在,甚至還有中國特色的崗位和管理層,基本上是“一個拼盤”,運作起來有許多問題。相關人士現在普遍存在一種擔心,即這種“多龍治水”的管理框架可能會導致實踐中的政出多門,進而降低經營管理效率。

(2)用人制度的問題?,F代公司治理結構一個主要標志就是職業經理人制度??墒?已成為上市股份有限公司的四家國有商業銀行人力資源管理方式仍沒有擺脫僵化的舊有組織管理體制的制約。其表現是各層級的管理者都具有一定的行政級別,激勵方式與一般提拔選用黨政干部沒有什么兩樣。這種現象扭曲了其本身的經營行為。

1.2管理體制比較落后

(1)管理格局沒有實質性改變。原有的行政化管理格局和多層級經營機制沒有實質性改變。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分支機構按行政區劃層層設置,不僅付出了高昂的創設成本,而且導致金融資源空間配置的分散化與低效率。沒有在組織制度創新這個根本問題上取得實質性突破。其內部機構的組織成本和外部市場的交易成本也就遠遠高于外資商業銀行。

(2)績效考核的缺陷。我國國有商業銀行傳統的績效考評機制側重于衡量短期績效,核心任務是規模的擴張或既定規模下的利潤最大化,基本上只能完成對短期業績的結果考核,擺脫不了傳統的結果管理,在實踐中容易導致被考核機構或個人重視短期業績而忽視長期成長性要求。我國經濟資本和經濟增加值的考核理念和考核模式引入國內銀行還處于起步階段,其相對復雜的核算辦法容易導致在傳導和執行中來自分、支行的抵觸??冃Э荚u機制的落后導致戰略轉型執行力實施的弱化。

1.3經營方面存在的不足

(1)國有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處于較低水平。就目前情況看,四家國有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均還處于較低水平。資本金比率偏低,表明自身抵御風險的能力不強。另外,四家國有商業銀行整體贏利水平不高,有的甚至虧損。引進的境外戰略投資者,事實上并未參與各行的具體經營,更談不上管理上的決策,希望其倒逼國有商業銀行創新經營理念和管理體制的良好初衷并未取得預期效果,基本上沒有起到引進創新的作用。

(2)資產質量基礎存在不良隱患。我國銀行業不良貸款比例已從改革前的40%~50%,下降至2006年的7.5%,下降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剝離”的結果,而不是依靠自身機制的改善。也就是說,現在不良貸款被消滅了,可是體制、機制、管理水平和員工素質的問題依然存在。資產質量的基礎還比較脆弱的這些深層次和潛在問題會在一定的時間暴露出來。較高的不良貸款給銀行帶來了沉重的包袱,大大影響了其市場競爭力。在不良資產剝離過程中,我國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暫時下降,可不良隱患仍然較多,不良貸款反彈的預期率和可能性還很大。

2針對商業銀行改革后存在問題的改進措施

以上列舉的這些問題,看似很混亂復雜,但這是我國對于商業銀行改革的第一次嘗試,出現難以解決的問題也是很正常的。只要我們積極面對,仍然能找出堅實可靠的辦法進行解決,使我國的商業銀行及整個金融體系又好又快發展。

2.1建立合理的治理框架

要把公司治理的國際慣例與中國特色有機結合。可以借鑒美英公司治理結構的模式,遵循決策、執行、監督三權分立的原則,按照股東大會、董事會和首席執行官三個層次,構建商業銀行的公司治理結構。還應建立科學的決策體系、內部控制機制和風險管理機制;制定清晰明確的發展戰略,實現銀行價值最大化;按照集約化經營原則,實行機構扁平化,整合業務流程和管理流程;按照現代金融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要求,深化勞動用工人事制度改革;實行審慎的會計制度和嚴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加強信息科技建設,全面提高綜合管理與服務功能;發揮中介機構的專業優勢,加大培訓力度等。

2.2更新銀行的管理體制

根據管理格局的落后建立“總行——一級分行(城市行)——支行”的扁平化經營管理體制。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就擬定發展戰略和規劃、改革風險內控體系、實行機構扁平化和業務垂直化、推進人事激勵改革、完善財務會計制度、加強信息科技建設以及做好改革培訓宣傳工作等方面制定了專項改革方案,多項改革已進入實施階段。銀行還對考核體制進行系統化的調整,加大非財務指標、可持續發展能力方面考核的權重,以真正實行以經濟增加值(EVA)為核心的新的績效考核體制和財務配置方式,從而使績效考核更加合理。

2.3改善銀行的經營狀況

針對目前國有銀行資本利用率低的現狀,我們應該允許銀行使用比分行經營競爭力更強的混合經營方式。這樣不僅能擴大銀行業務范圍,還可以使銀行的收益率提高?!拔覈虡I銀行應努力擴大中間業務和投資業務,尋求銀證、銀保合作的途徑。國內金融界應積極尋找恰當的分業與混業的交匯點,探索分業條件下的業務交叉經營”。銀行還應降低傳統的信貸業務擴張對經濟周期變化所帶來的風險性,特別是部分行業景氣程度的敏銳性所帶來的市場風險和系統性風險。

2.4外部相關政策的改革

轉變政府職能,優化外部環境,政府不要通過商業銀行實施宏觀經濟政策,要給商業銀行一個自由的經營環境。把權力通通交給中央銀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調控金融市場,間接引導商業銀行信貸投放。打破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壟斷局面,鼓勵其他商業銀行與其競爭,從而增加整個體系的競爭能力。除此之外,還應加快金融法規建設,改善法律環境,規范金融信貸市場。

參考文獻:

黃達.金融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