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銀行支付結算的影響研究

時間:2022-04-07 03:18:32

導語:商業銀行支付結算的影響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商業銀行支付結算的影響研究

摘要:作為商業銀行的核心業務領域,支付結算在商業銀行發展歷程中始終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近年來,隨著第三方支付法規政策陸續出臺,非金融支付機構企業牌照大量頒發,第三方支付行業日趨走上快速發展軌道,對商業銀行支付結算造成較大沖擊。本文在研究分析互聯網金融特征、第三方支付發展現狀、對商業銀行支付結算影響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商業銀行應對第三方支付的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第三方支付;商業銀行;影響

一、互聯網背景下第三方支付的變革性特征

(一)提供了更便捷性的服務模式

伴隨著中國互聯網用戶的爆發性增長,選擇第三方支付的用戶也日益增多。第三方支付首要職能是支付中介,它通過整合各商業銀行的支付接口,成功為批量商戶和各家銀行之間搭建了的結算橋梁,商戶僅需按要求接入支付關口,便可使用該支付平臺提供的所有種類的銀行卡進行網上收付款,而不必另行和各銀行聯系、結算,也不必安裝下載各銀行的認證軟件,其注冊及使用便捷性大大提高了??蛻粼趯y聯卡與第三方支付平臺賬號綁定后,交易時只需錄入手機收到的動態驗證碼,或者第三方支付的賬戶密碼即可完成資金的劃轉,交易過程更加順暢,支付流程大大簡化,客戶的便捷性體驗獲得大幅提升。

(二)發揮了移動支付的替代效應

互聯網技術和手機智能化程度的提高,使移動支付變得便捷而富有效率。截至2015年6月,我國使用網上支付的用戶規模達到3.59億,較2014年底增加5455萬人,半年度增長率達17.9%。與2014年12月相比,我國網民使用網上支付的比例從46.9%,提升至53.7%。與此同時,手機支付增長迅速,用戶規模達到2.76億,半年度增長率為26.9%,是整體網上支付市場用戶規模增長速度的1.5倍,網民手機支付的使用比例由39%提升至46.5%。預計到2016年中國移動支付市場交易規模將突破萬億。用戶持智能手機,不僅實現了網上購物,甚至可以進行實體店消費和滿足公共服務的要求,移動支付已滲透到民眾生活的方方面面。隨著云計算技術在互聯網金融的海量應用,“數字錢包”可以將私密性的個人信息儲備于云端,而非實際電子設備上,用戶可隨時隨地通過任何移動終端訪問自己的“數字賬戶”,而不必擔心因設備更新、損毀或升級帶來的風險,移動支付的安全性也相應提高,為第三方支付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發展前景。

(三)強化了對客戶的信用擔保和增值化服務功能

第三方支付在電子商務市場上發揮了保障交易公平公正的作用。第三方支付在網絡交易中代為保管貨款,相當于信用擔保機構,在買家收到貨物并驗收過關后,才可以根據買家提示,將貨款轉給賣家;支付服務商以中立第三方的身份出現,對交易糾紛進行公正的裁決,維護了參與各方的合法權益,有效防范了由于信息不對稱造成的誠信難題。第三方支付提供的信用擔保服務和誠信評價服務,解決了制約電子商務市場發展的瓶頸。與此同時,商家通過第三方支付平臺,能夠獲得許多符合自身利益的個性化增值服務,如實現了對交易的實時查詢和交易數據的分析歸納、系統對賬、銀行卡風險控制、與分公司(商)清算資金等;此外,還可以為普通用戶一攬子解決諸如信用卡還款、繳納水電煤氣費用、購買保險、車票、電信充值等各種日常服務,便利了人們的生活,受到越來越多客戶的青睞。

二、第三方支付對商業銀行支付結算的影響

(一)弱化了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支付結算效能

近幾年,我國利率市場化進程加速,商業銀行主要依賴利差盈利的模式受到挑戰,中間業務收入日益成為商業銀行追逐利潤的重要方面。和網銀支付相比,第三方支付成本更低甚至可以做到完全免費,而且其天然具備操作簡易、服務周到等優勢,更容易受到普通民眾的青睞。隨著選擇第三方支付平臺消費者的日益增多,必然對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發展造成沖擊,弱化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結算效能。隨著業務領域的不斷拓展,第三方支付線下模式亦迅速占領市場,他們通過POS網絡建設和為客戶辦理代收費以及充值服務等,與商業銀行在線下形成競爭,掠占了傳統商業銀行線下支付的部分成果。同時,第三方支付還陸續開展了保險、基金等金融業務,多數第三方支付機構基金的申購手續費比較低,有些甚至不到銀行的一半,在與銀行的直接競爭過程中并不落下風。

(二)對商業銀行傳統支付渠道和競爭格局造成沖擊

商業銀行的產品具有提供和分配的雙重性,一般是直接面對客戶。因此,對金融產品設置銷售網絡是商業銀行最普遍的渠道選擇,設置分支機構和營業網點是商業銀行吸引客戶和發展零售業的重要方面?;ヂ摼W金融的快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促成消費者金融行為和思維觀念的重大改變,導致渠道和產品的界限逐漸模糊,近幾年甚至出現了渠道產品化的發展趨勢。比如,各種“寶寶”類互聯網理財產品呈井噴式出現,其實質就是依靠一種產品推廣了一類渠道。在互聯網模式下,渠道的作用不僅要體現在聯系消費者,加強營銷管理,還表現為結合消費者的心理和行為,對金融產品進行包裝創新,通過標準化載體建設滿足金融客戶日趨復雜多樣的消費需求。銀行渠道和金融產品的融合,也推動了銀行在盈利模式和盈利能力上實現了變革。一般來說,中小金融機構受困于網點少,客戶數量有限,在與大型金融機構直接競爭過程中處于劣勢。由于中小銀行有更強烈的意愿尋求與第三方支付平臺合作,充當資金結算的后臺,這種以第三方支付做前臺、中小銀行做后臺的運作模式,可以有效克服渠道少,產品創新難的限制,使中小銀行在某種程度上具備了與大型銀行博弈的籌碼,有助于打破大型銀行主導金融市場的格局。

(三)對商業銀行線上支付營銷模式提出新挑戰

客戶資源是商業銀行存在和發展的生命線,銀行間的競爭最終還是體現在對客戶的爭奪上?;ヂ摼W金融特別是第三方支付平臺的發展,必然會分流商業銀行部分線上客戶。銀行對線上線下客戶的發展模式是根本不同的,發展線下客戶一般要依賴客戶的聚集區域,生活習慣、交通方式等方面,銀行主動營銷的難度較大,需要被動等待客戶到柜面辦理。因此,獲取線下客戶的主要還得靠多增加網點、多鋪設自助設備等物理渠道。近年來,雖然商業銀行對客戶資源和金融市場的競爭日益白熱化,營銷力度不斷加大,但由于受到物理網點數量、銷售成員人數、激勵約束機制、總體成本和效益等多方面影響,各銀行通過線下模式主動獲取客戶的成效有限。而線上模式則不同,客戶體驗線上模式更多是追求快捷的支付方式和低廉的成本付出,第三方支付平臺的崛起正是因為其滿足了客戶的此類需求。對銀行而言,若將手機銀行、網上銀行的營銷模式照搬物理渠道營銷方式,恐怕難以吸引到客戶參與其中,更遑論實現滿足客戶需求、培養客戶重復使用習慣等目標。若以網站訪問量、客戶注冊量和登錄頻次、商家交易的活躍程度、移動終端的下載量、消費者停滯時間等為考量依據,銀行線上渠道與互聯網特別是第三方支付機構依然存在不小差距。

三、商業銀行應對第三方支付的建議

(一)改進支付服務體驗,滿足客戶多樣化需求

各銀行機構要逐步改變傳統經營思維和支付模式,真正做到以客戶為中心,通過所提供更加契合客戶需求的服務留住客戶。商業銀行的網點改造要引入先進技術和解決方案,實踐中可以將不涉及現金收付、相對標準化的業務整合到智能機具,并改進業務流程,大量的步驟通過后臺操作完成,給客戶展示簡約的入口,使客戶所需要進行的操作大大簡化;通過提高業務辦理自助化程度輔以智能的分流方案,減少客戶的等待時間;通過布局全新的智能機具和滿足客戶直接接觸式的體驗。同時,在交易流程、網銀支付、業務查詢、移動終端、安全認證等方面進行積極創新,推出符合客戶使用習慣、滿足客戶需求的支付標準和模式,真正成為客戶身邊的銀行。

(二)重視非結構化數據整合,實現支付互聯網化

商業銀行在開展支付業務過程中可以借助互聯網技術獲取價值更高的非結構化數據信息,通過對數據的科學分析發掘高附加值的增值項目。在信息應用和經營管理中,可以通過建設多層次的數據提煉和應用體系,為客戶打造線上線下聯動、支付渠道自助化、現金流和信息流相融合的一站式體驗,滿足客戶不同需求。要使數據更好的滿足對外信息披露以及內部支付管理、研究和發展方向的需求。根據數據管理的流程、信息技術和服務平臺等內容,切實有效促進數據共享、提高支付數據利用價值。要發揮數據分析對支付產業的推動作用,可借鑒互聯網先進技術,通過對零散、無序的海量數據進行整理、統計、解釋和建模,發掘數據背后的規律,最終作出符合其核心利益的抉擇。

(三)找準差異化競爭點,創新金融產品,拓寬支付結算渠道

商業銀行應順勢而為,從自身實際出發,找準差異化競爭點,積極推動業務發展轉型。在支付渠道建設上,這種轉型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改善和深化線上渠道,比如大力發展網上銀行、開發手機銀行和微信銀行、創新直銷銀行業務,以及實現線上業務整合和品牌效應;二是線下物理網點建設要借鑒最新業態發展經驗,推動網點向系統化、智能化方向發展。在業務實踐方面,部分銀行在支付渠道拓展方面進行了積極的創新,并取得了良好成效。以某國有商業銀行為例,近幾年來,該行加快了金融互聯網化的進程,特別是針對線上渠道發展,強化了移動支付的推動作用,通過線上渠道效能提升和產品服務創新,其電子銀行替代率已達90%左右,移動支付交易規模年均增長5倍以上,通過產品創新,實現了支付渠道的不斷拓展。

作者:孫勇軍 肖培連 單位:中國人民銀行天津分行 中國人民銀行泰安市中心支行

參考文獻:

[1]何燕崗.第三方支付給商業銀行帶來的機遇與挑戰[J].西南金融,2012(3)

[2]俞艷波.第三方支付下商業銀行的業務發展[J].金融管理與研究,2011(5)

[3]唐彬.融合與突破——淺談第三方支付推動金融創新[J].中國信用卡,2013(3)

[4]宋秀峰,趙崇民.商業銀行深化互聯網金融服務的探索與思考[J].金融發展研究,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