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銀行市場準入分析論文

時間:2022-02-24 05:51:00

導語:外資銀行市場準入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外資銀行市場準入分析論文

一、界定被監管對象

巴塞爾核心原則要求,有效銀行監管必須明確界定被監管對象,包括明確規定已經獲得執照并接受銀行監管的各類機構可以從事的業務范圍,并嚴格控制“銀行”一詞的使用。對我國外資銀行的準入而言,對被監管對象的界定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其一,可以在我國設立外資銀行的投資主體的法律資格,其二,外資銀行可以采取的法律形式及其開展業務的范圍。

二、準入監管的市場化導向

監管的市場化導向就是監管的制度設計和監管措施以尊重和自覺運用市場規律和市場力量為價值取向。比如,同樣是出于考察外國申請者的經營品德和緩沖本地銀行業過度競爭壓力的監管目的,香港用逐步提升申請者在本地設立金融機構的經營規格的辦法(由注冊存款公司后至限制持牌銀行再至持牌銀行),內地采取“一刀切”地讓申請者設立辦事處或者代表處等待一定期限的辦法。前者注重從申請者在本地市場競爭中的經營表現來考察其品德,后者消極地關注申請者排隊等待的時間。我們雖不能因此就推斷哪一種辦法更趨國際化,但哪一個更具備市場化導向和更有績效顯而易見。

三、許可標準與持續監管標準一致

鑒于在一些國家,對銀行的許可發照和持續監督由不同的部門負責,有效銀行監管不僅應當建立明確而客觀的許可標準,而且還應保證許可標準與持續監管標準相一致。這樣,當一家既存機構不再符合標準時,就可據此吊銷其執照。

一般而言,金融監管大致分兩種模式,即單一監管模式和多頭監管模式,中國基本上是單一監管模式。由中央銀行集中行使監管權力,其合理性在于,央行實行垂直管理的龐大的分支機構是實現金融體系監管的有力保障,同時也有利于保持許可標準與持續監管標準的一致性。但我國現行規定欠缺對許可及其相銜接的持續監管這一動態過程的規制。因此,應在我國立法中借鑒些規定,以求得對外資銀行的許可與持續監管相協調。

四、實事求是地對待準入門檻的寬松化步伐

任何金融自由化步伐在一定的市場發展階段都有其特定的極限,這種極限就是本地金融體系的適應能力和金融監管水平的極限。香港,雖然監管水平較高,但金融體系復雜且有一定的產業負擔,故同樣需要審慎對待外資銀行準入門檻的寬松化問題。其經過多階段的分步放開,直至2002年才最終取消了海外申請者在資本實力方面的特殊要求以及取消“三家分行限制”,就是審慎對待準入門檻寬松化的明證。內地目前對外資銀行的準入門檻主要體現在對申請者資本實力的限制上。筆者認為,除了絕對不可輕易放棄這一限制外,還需借鑒香港的歷史經驗,改革代表處制度,設置銀行業務范圍的分類許可制度,即越高級別的銀行業務,越是要把申請者在本地經營規模和經營品德表現作為市場準入的考慮條件。

五、使用評級結果作為市場準入的條件

隨著金融行業監管部門管理方式的轉變,監管部門將越來越多地使用評級結果作為市場準入的條件。

據悉,我國融資結構的特點是以銀行信貸為主,間接融資在融資結構中的比重幾乎達到90%,但我國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水平仍不能滿足信貸業務規模的發展。按照《新巴塞爾協議》的要求,國內商業銀行計量信用風險的方法主要應為內部評級初級法或標準法,即采用外部信用評級機構的評級結果計量信用風險。對于尚無能力建立內部評級體系或內部評級成本較高的商業銀行,采用外部評級是提高風險管理水平和降低信貸風險控制成本的有效途徑。

六、注重對外資銀行的地區和國別分布管理

我國外資銀行目前大多集中在東部沿海發達地區,集中于經濟特區和沿海開放城市。為了改善這種情況,并適應我國加快中西部經濟發展的戰略,必須從市場準入上對進入中西部的外資銀行提供相對優惠的條件,如在同等條件下優先批準等,以吸引更多的外資銀行到中西部投資。同時,應當引進不同國家的銀行,使其分布盡量趨于平衡,以避風險。注意大力引進符合我國經濟金融發展需要的外資銀行,愿意向我國提供先進金融技術服務的外資銀行,特別是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資本雄厚的跨國銀行

七、完善對外資銀行市場退出環節的監管

經營不佳的外資銀行在市場競爭中必然逐漸退出市場,因此建立外資銀行的退出機制和完善退出過程非常必要.我國應針對外資銀行制定相關法規,完善和細化外資銀行的市場退出標準以及接管、清算等法律程序,使之更具操作性,以保護存款人的合法權益,并防止引起金融市場的波動和金融危機的滋生和蔓延。

總之,外資銀行積極參與我國的經濟建設,無論是從入世承諾來說,還是效益體現都是利大于弊的。放松準入監管有助于銀行業效率的提升,也最終有利于銀行業的長期穩定,但放松準入監管必須以銀行業的安全為前提,循序漸進,應明確界定被監管對象,以準入監管的市場化為導向,實事求是地對待準入門檻的寬松化步伐,注重對外資銀行的地區和國別分布管理,同時建立完善外資銀行的信用等級評估以及高效合理的外資銀行退出機制。

縱觀全局,外資銀行從最初的幾家到現在的龐大的規模,一方面體現了我國對待外資銀行不同時期的不同策略,另一方面我國也經歷了較長時間的監管經歷。隨著外資銀行發展壯大,同行業競爭,金融系統風險累積會越來越嚴重。監督外資銀行防止發生金融風險波動、維護經濟秩序、彌補市場缺陷是我國監督機構所面臨的考驗,合理利用、監管外資銀行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