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銀行不良貸款防范問題研究
時間:2022-07-11 03:35:15
導語:國有銀行不良貸款防范問題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我國金融市場體系的不斷開放與日益完善,我國國有銀行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然而,由于銀行自身經營及歷史遺留問題使得銀行的不良貸款居高不下,成了阻礙銀行發展的一大障礙,也成了我國國有銀行經營與發展的沉重負擔。而銀行作為金融業的支柱性產業和國家發展的重要經濟基礎,大量積累的不良貸款不僅影響銀行功能的正常發揮,而且會給整個金融體系帶來危機,最終放大作用于整個國民經濟。因此銀行不良貸款不僅關系著銀行的生存與發展,更關系著國家經濟的安全與穩定,只有將銀行不良貸款控制在合理范圍內,才可以促進銀行的發展,提高銀行在國內國際上的綜合競爭能力,從而為增強我國經濟實力提供物質基礎,并且在一定意義上對防范金融危機的產生也具有重要的積極作用。因此,防范我國國有銀行不良貸款的問題仍是亟待研究與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國有銀行;不良貸款;金融風險
金融業作為21世紀經濟發展中不可缺少的行業,它以經營金融商品并同時提供相關金融服務的方式運營。在金融業的三大支柱型行業:銀行、證券、保險業中,銀行是重中之重,銀行經營狀況的好壞直接決定了一個地區、民族、國家,乃至全球經濟情況的好壞,它是經濟運轉的紐帶。盡管我國國有銀行在發展的道路中不斷的進行改革創新,但不論其改革程度如何,不良貸款仍是決定國有銀行經營風險以及衡量國有銀行贏利能力與競爭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甚至有可能引發金融危機。隨著地區經濟的發展以及經濟全球化的不斷加深,對我國國有銀行不良貸款防范問題的研究迫在眉睫。
1.我國國有銀行不良貸款的現狀
2016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經過一系列改革措施,經濟出現企穩跡象。在進行改革的過程中,銀行作為支持經濟實體的主要機構,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人們對銀行乃至整個金融業也有著較高的要求,那就是金融更加美好?,F通過不同的角度分析我國國有銀行不良貸款的現狀。1.1我國國有銀行不良貸款的結構分析。制造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與國計民生息息相關,在國家經濟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我國由于人口紅利優勢的逐漸消失,“中國制造”也面臨著空前的危機。近年來為了制造業的健康綠色發展,國家先后了《中國制造2025》、《關于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以及《開展工業強基2016專項行動的通知》等重要文件,與此同時銀行對制造業的投資方向與投資力度也發生著變化。在國家大力發展制造業的方針政策以及制造業復雜的轉型發展背景下,銀行業加大了對先進制造業、高端裝備等產業的投資力度,從表中數據可以看出多數銀行對于制造業的貸款占比在10%以上,并且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同時也提高了產生銀行不良貸款的風險。1.2我國國有銀行不良貸款的規模分析。不良貸款率是金融機構不良貸款占總貸款余額的比重,它是評價金融機構信貸資產安全狀況的重要指標之一,不良貸款率的高低反映了金融機構收回貸款的風險程度,近年來我國國有銀行不良貸款率的增長幅度盡管逐漸放緩,但化解不良貸款仍然是銀行需要面臨和解決的重要問題。從銀行不良貸款率來看,由于近年來經濟增速的放緩,銀行也面臨著更大的壓力和挑戰,2016年9月大部分國有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均呈上升趨勢。盡管近年來銀行不斷優化其貸款結構,但不良貸款仍然保持著昂揚的上升勢頭。1.3我國國有銀行的資產負債狀況分析。資本充足率,又叫資本適宜度,是指商業銀行持有的資本與商業銀行風險加權資產之間的比率,是一種用來權衡銀行在資產負債風險一定的情況下所持有的資本金是否得當的指標。資本充足率對銀行的監督與管理、發展與進步都具有重要的意義。2010年9月在瑞士召開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會議,達成了《巴塞爾協議III》方案,規定將商業銀行的核心資本充足率上調至6%,同時計提2.5%的防護緩沖資本和不高于2.5%的反周期準備資本。而我國國有銀行資本充足率的現狀如下表所示。從數據上看,銀行仍然面臨著相對較高的壓力。根據銀監會2012年12月7日的關于實施《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過渡期安排相關事項的通知要求,到2018年底,系統性重要銀行核心資本充足率及資本充足率需要分別達到9.5%和11.5%,非系統性重要銀行分別達到8.5%和10.5%。但從表格信息分析,我國仍存在較嚴重的不良貸款現象。通過上述一系列表述與圖表對比,我國國有銀行的不良貸款狀況仍然不容樂觀,需要我們進一步探討和研究,從而提高我國銀行的競爭力以及促進國民經濟健康穩步發展。
2.我國國有銀行不良貸款的成因及防范對策
2.1我國國有銀行不良貸款的成因。各國因國情不同產生不良貸款的原因也有所差別,現結合當前國際國內形勢分析我國國有銀行不良貸款產生的原因,成因的分析對防范不良貸款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2.1.1外部環境原因。首先,我國在建國初期實行計劃經濟,因為此特殊經濟體制的原因,當時的銀行僅僅屬于政府部門的一部分,受國家的絕對控制,銀行只是在國有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中起到資金的支付和結算功能而無關乎盈利與否,因此,銀行不良貸款產生的風險也變得很大;其次,我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以來,我國國有銀行改變了其經營管理方式,但因多年來我國粗放式的經營模式使銀行承擔了大部分的改革成本,即大量的不良貸款;再次,我國自實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后,市場變為了“一雙看不見的手”在不斷變化發展著,盡管銀行進行了股份制改革,但卻具有滯后性的特點,從而銀行的貸款制度就顯得不夠完善,管理的具體職能和目標不夠明確;最后銀行的法律控制能力也相對較弱,等等,以上的外部環境對我國國有銀行產生大量不良貸款都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影響。2.1.2銀行貸款體制原因。我國銀行的內部控制與貸后管理制度存在缺陷。第一,由于內部控制制度的整體性不夠,使其對各級管理人員的監督力度較弱,權威性相對不足,不能全面達到查缺防漏、控制風險的效果;我國銀行的貸后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沒有很好的明確其責任所在,在發生問題之后各部門互相推卸其應承擔的責任,導致在風險來臨時缺乏相應的決斷力和辦事效率。第二,由于市場經濟的經驗不足,我國國有銀行處置不良貸款的手段還比較單一且成本較高,而處理的方式也無非以物抵債和采取法律手段兩種最為常見的方式,但以物抵債會面臨抵押物品有價值流失的風險,法律手段則面臨成本高昂、執行困難的問題,最終的結果還是可能會增加不良貸款的數額。2.1.3企業貸款模式及社會信用法律環境原因。由于我國金融市場體系不完善導致我國企業過分依賴銀行來獲取資金,同時國有企業因為體制不健全、盲目擴張等因素,使其不能專注提高企業本身的經營業務能力,從而降低了自己的競爭力。最重要的問題之一是我國企業法人的治理結構存在缺陷:一是產權主體的單一化,國家人是其主體經營者,股東會與董事會之間的相互制約機制形同虛設;二是缺乏獎勵制約制度,不能充分地調動企業職工對工作的積極性與約束性;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企業信用體系不完善,企業的失信導致銀行壞賬不斷增多,加大了不良貸款產生的風險。2.2我國國有銀行不良貸款防范的途徑。解決我國國有銀行不良貸款問題是銀行及國家目前面臨的最為重要的問題,不良貸款直接關系著我國經濟的穩定發展,在一定意義上也是金融市場以及國家宏觀經濟的命運所在。所以防范不良貸款問題值得深思,而我國對于不良貸款的防范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注意事項。2.2.1建立銀行發展的有利的外部環境。(1)完善我國市場經濟體制,促進市場對銀行發展的積極作用。在我國實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來,市場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由于市場總是在不斷地變化發展,所以銀行在進行管理時也要不斷調整其發展原則,使銀行的發展隨著市場的變化而變化。主要通過利用市場在經濟發展中起基礎性作用的條件,畢竟銀行的貸款制度發展滯后于市場經濟的發展,所以銀行在進行貸款管理時不要過度監管,應遵循市場的運行規律,同時與國家宏觀調控相結合,在提升銀行效益的同時降低不良貸款的風險。(2)完善國有銀行貸款管理制度。銀行要明確其管理的職能和目標,加強金融風險監管要有具體的實行方式,從而使銀行的管理活動合理合法,通過銀行對貸款集中度的管理來降低貸款的風險,所以銀行應合理分配貸款方向,使不良貸款產生的風險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此外,資本充足率也是其管理的一個方面,只有合理的資本充足率才會穩定信貸市場的秩序,最終達到有效管理不良貸款債權的目的。(3)國家制定相關法律并加強執行力度。國家制定法律法規的同時要提高相關司法機關的相對司法解釋,提高其適用性并進一步完善司法解釋的缺陷,為銀行及其他機構創造良好的法律環境。而銀行也要以法律法規為基本原則,并定期對銀行工作人員進行培訓,提高員工的法律認識,切實有效的減少不良貸款的發生以維護其自身債權。2.2.2銀行建立合理貸款機制。(1)銀行應建立內部控制有效機制。第一,建立一個嚴謹有效的組織結構。這是銀行生存發展的內在要求,它的建設有利于使業務經營和內部管理活動高效運行,同時還可以使銀行各管理環節相互制約、相互協調,發現并改正錯誤,達到清除弊端的目的;第二,加強內部控制明確各部門職責分工。各部門也因此能夠有效專攻,不受別人的制約和控制,提高其業務能力水平;第三,強化員工的管理制度。建立優勝劣汰、獎懲分明的激勵政策,鼓勵員工不斷提高自身的職業素質,提高辦事效率。(2)隨著經濟的發展不斷更新銀行的管理技術。雖然我國在這方面缺乏經驗,但是可以借鑒外國成功的經驗教訓為我所用,如增加我國國有銀行處置不良貸款的手段與方法、改善資產組織結構,建立早期風險預警體系等保證銀行的健康穩定發展,另外建立國有銀行自主處置不良貸款的約束機制,實現資產的合理配置,鞏固銀行業的發展。2.2.3完善信用法律體系。在我國經濟社會轉型期間,社會信用問題顯得極為重要,其中不良貸款就是其表現之一。政府應以金融信用環境建設為核心,加強市場管理,降低信用風險,促進經濟市場健康運行。(1)健全信用法律。通過明確制定相關的法律制度,規范銀行、企業的貸款模式和使用范圍,使各主體受到嚴格的監督和制約,有效地防范不良貸款的惡性發展,為經濟發展創建良好的信用環境;建立獎懲制度以激勵和制約銀行、企業、個人的貸款行為,各部門通過提高自身的信用程度,循環有效地運用資金,擴大和保持資金來源,為長遠發展奠定基礎,同時為社會創造和諧、穩定、良好的信用環境,對減少不良貸款問題的滋生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發展我國經濟的根本所在。(2)擴大信用服務范圍。2014年由國務院印發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部署加快建設社會信用體系,是我國首部國家級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專項規劃,我們應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擴大信用服務范圍,為企業及經濟的發展創造更加良好的環境;在2015年6月由國家信息中心主辦,國家發展改革委、人民銀行指導和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部際聯席會議各成員單位支持成立的“信用中國”網站,其目前主要歸集來自最高人民法院、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農業農村部、生態環境部、稅務總局、安監總局、證監會等部門的信用記錄,服務范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國家應擴展“信用中國”的信息內容,使其為社會公眾更好的服務。不良貸款對銀行的生存與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盡管近幾年來國家加大了對不良貸款的控制力度,降低了銀行的不良貸款率,但是我們仍然不能放松對其的管理,通過不斷地分析我國國有銀行不良貸款的現狀并及時更新應對政策,有效地促進經濟在平穩中發展,增強銀行的國際競爭力,從而提高我國經濟的綜合實力。
參考文獻:
[1]王珊珊.制造企業動態聯盟的收益分配問題研究[D].哈爾濱理工大學,2008.
[2]劉宏麗,朱軍,陳吉圣,孫立瑩.承壓容器受壓件工藝與檢測卡的編制和實施[J].機械制造,2013(06):63-65.
[3]孫瓊.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之“資金鏈”和“擔保鏈”風險分析與對策——渤海銀行案例[D].浙江工業大學,2015.
[4]行穎.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貸款真實性分析[J].青海金融,2017(01):18-27.
[5]錢瑛.《新巴塞爾協議》與中國商業銀行資本管理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
[6]李征洋.基于《巴塞爾協議》的規定對我國商業銀行資本構成與資本監管的分析[J].經濟技術協作信息,2016(02):11.
[7]毛成濤.我國商業銀行風險預警法律機制研究[D].武漢工程大學,2012.
[8]郭云飛.淺析阻礙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發展的壁壘[J].科技與企業,2016(08):1-2.
[9]王平安,邵貝貝.“互聯網+信用”管理創新與風險防控研究[J].今傳媒(學術版),2016(01):22-25.
作者:張爽 崔菁菁 劉帥 單位:長春師范大學
- 上一篇:金融創新農商行信貸業務研究
- 下一篇:中小銀行普惠金融作用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