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業務發展措施綜述

時間:2022-05-28 02:44:00

導語:銀行業務發展措施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銀行業務發展措施綜述

一、第三方支付的崛起

互聯網、通訊、芯片、硬件、加密及硬件等技術的迅猛發展和革新,為非金融機構創新支付服務,直接參與電子支付市場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同時,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以及網民規模的迅速增長,也為非金融支付機構提供了空前的機遇。多種新型電子支付方式橫空出世,全面挑戰著傳統的支付模式,同時,對大眾消費習慣產生了重大影響,掀起了支付領域的深刻變革。

(一)網絡發展創新支付模式,第三方支付異軍突起

隨著網絡技術的日新月異,電子商務逐漸為廣大網民所接受,而伴隨電子商務尤其是網購發展應運而生的網上支付,在我國與1998年第一家網銀(招行)的推出一起出現。同時,因信息技術發展而引起的傳統行業電子化改革也成為推動網上支付發展的一大動力。1999年3月我國首家第三方支付機構“首信易支付”公司正式開始運營。2004年支付寶(中國)網絡技術有限公司創立“擔保交易模式”,有效解決了電子商務活動中的信任缺失問題,促進了第三方支付在網上支付領域的迅速崛起。以支付寶、財付通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平臺不斷壯大,其服務已覆蓋B2B、B2C、C2C以及跨行轉賬、信用卡還款、網絡融資和公共事業繳費等眾多領域,服務產品從電子支付向傳統支付領域延伸。

(二)交易規模逐年攀升,發展趨勢已現端倪

隨著商貿活動的繁榮,銀行、商戶、客戶之間的資金往來日益頻繁,交易量呈爆炸式增長。在我國,電子商務市場交易規模連創新高,截至2011年6月,我國電子商務市場交易規模已達2.95萬億元,同比增長31%??v觀中國第三方支付的發展,從2005年開始交易規模逐年攀升,增長幅度令人矚目。2010年整體交易規模達到10105億元,突破萬億元大關,同比2009年增長100.1%,實現全年翻番。2008—2010年第三方網上支付交易規模年均同比增長率超過100%,增速驚人。依據上圖,不難發現第三方支付市場近兩年增速稍有放緩,但規模發展速度依然較高,行業發展潛力巨大,未來發展趨勢已現端倪:

1.規模繼續增長。應用行業數量、商戶規模、用戶規模三大指標依然增長顯著。

2.成長空間巨大。除消費性領域外,應用行業滲透率仍較低,依托高黏度用戶數量,在商務電子化、支付在線化方面大有潛力可挖。

3.業務范圍延伸。除了最早的C2C外,B2C、B2B和社會性公共服務領域繳費應用,成為新興增長點。

4.市場細分深化。面對激烈的細分市場競爭,支付企業不斷創新,整合各種支付產品,為企業進行深度定制化服務,形成核心競爭力。

5.盈利模式升級。支付行業盈利模式不斷豐富,風險逐漸可控,從服務的單一型向綜合型升級換代。

6.支付方式創新。以支付寶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平臺致力于支付方式的創新,以小額便捷支付搶占客戶,并從間接從銀行吸收大量客戶關鍵信息。

7.支付渠道融合。網絡支付、電話支付、手機支付等線上渠道,漸與刷卡機、上門收款等模式展開融合。

8.平臺化發展趨勢。第三方支付公司正著手通過開放應用服務平臺的方式,吸引更多的開發者參與到平臺的建設和發展過程中,與更多行業應用進行緊密結合等方式,不斷拓展對外圍業務的覆蓋。

(三)監管措施日前完善,行業規范走向成熟

從國家行業規范發展歷程來看,2005年10月,中國人民銀行出臺了《電子支付指引(第一號)》;商務部2008年4月出臺了《電子商務模式規范》與《網絡購物服務規范》;中國人民銀行2010年6月21日出臺了《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2010年12月出臺了《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實施細則》,2011年1月17日出臺了《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業務系統檢測認證管理規定》(征求意見稿);商務部2011年4月出臺了《第三方電子商務交易平臺服務規范》;2011年4月12日《第三方電子商務交易平臺服務規范》(公告2011年第18號);2011年10月《十二五電子商務發展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2011年11月,中國人民銀行《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存管暫行辦法》。支付業務許可的頒發和監管環境的不斷完善大幅降低了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行業發展的政策性風險,金融機構支付服務將面臨重要發展契機隨著規范化運營的不斷加強,傳統行業將進一步向非金融支付機構打開合作的大門,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將迎來向更多的行業應用領域滲透的機遇。同時,良好的市場發展預期也將吸引相關投資機構加大對非金融機構支付行業的投入,非金融機構支付行業內的資本流動性將更加充裕,相關業務將獲得快速、良性的發展。

二、第三方支付機構對銀行業務發展的影響

在第三方網上支付出現之前,主要由銀行提供網上支付清結算服務,而銀行出于服務能力和成本的考慮,通常只面向有規模的企業,故中小企業和個人用戶的需求難以得到滿足,由此,第三方支付應運而生,通過更有針對性的平臺和產品服務于中小企業和個人用戶集合而成的長尾市場。第三方支付平臺借助互聯網、移動通信等技術廣泛地參與各類支付服務,以多樣化、個性化的產品滿足了銀行現有資源難以覆蓋的客戶群體的支付需求,并且成為現代支付體系中活躍的、頗具發展潛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應引起注意的是,隨著電子支付市場的快速發展,商業銀行對第三方支付平臺的態度也在不斷發生著變化,從最初的互補合作到后來的競爭與合作,直到現面監強大的競爭壓力不得不進行選擇性合作。

(一)多樣化增值服務,搶占商戶資源

第三方支付已形成與銀行功能類似的、相對獨立的結算賬戶體系。如,為企業客戶提供大額收付款、多層級交易自動分賬和一對多批量付款等多種資金結算產品;為個人客戶提供預付卡、轉賬匯款、機票訂購、公共繳費等支付服務。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可支持互聯網、手機、自助機具等多種渠道完成賬戶資金的轉移支付,同時又突破了不同銀行賬戶間的壁壘。多樣化的增值服務體系與專業的行業定制方案,成為第三方支付機構占領商戶資源的利器。

(二)競爭與合作并存,削弱銀行主導優勢

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和商業銀行相關業務已形成相互滲透的關系,且各具優勢。在共同做大市場的同時,競爭與合作并存。在現行體制下,商業銀行在支付領域中的核心地位尚無法取代。非金融支付機構不僅在資金劃撥和結算清算業務方面最終都需要通過商業銀行來完成。而隨著非金融支付機構業務范圍的逐步擴張和用戶數量的激增,在與商業銀行的競爭中,非金融支付機構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話語權和博弈籌碼,商業銀行與非金融支付機構合作的談判優勢正在被削弱。尤其在央行發放支付業務許可后,我國非金融機構支付業務的合法性得到承認,非金融支付機構的地位進一步提高。一些中小銀行在與一些大型非金融支付機構的合作中,已退居后臺,僅充當資金清算的職能。

(三)支付方式創新,減小銀行客戶黏性

商業銀行原本在支付方面的核心優勢:一是能抓到最終的客戶;二是擁有支付結算的通道和網絡。但這兩方面的優勢都受到了來自第三方支付平臺公司提供的C2C交易支付模式的沖擊。目前,第三方支付平臺公司擁有龐大的客戶數量,且一旦建立關系,便會有較強的客戶黏性。原本商業銀行可以直接獲得客戶資源和信息的局面,轉變成了由第三方支付平臺連接客戶與商業銀行,第三方支付平臺公司瓜分了商業銀行的客戶資源。

(四)價格戰略,直接影響銀行業務收入

第三方支付平臺通過業務領域的不斷延伸,對銀行支付結算市場份額進行搶占,替代了大量中間業務。第三方支付平臺直接以較低的價格提供與銀行相同或相近的服務,已然對銀行的結算、收付等中間業務形成了明顯的擠占效應。

三、銀行應對措施與發展策略

在電子支付領域,商業銀行的競爭對手已不再僅限于銀行同業,商業銀行已被置身于一場范圍更廣、程度更激烈、影響更深遠的競爭中。隨著電子支付市場的競爭逐步加劇和非金融支付機構等競爭對手的快速成長,為鞏固在該領域的優勢地位,進一步提升競爭力水平,商業銀行必須采取相應措施,積極應對。

(一)以創新為核心,提升產品競爭力

通過深入挖掘客戶及市場的實際和潛在需求,積極創新產品和服務,拓展電子支付市場。在創新產品和服務的過程中,商業銀行需通過創新,不斷提升產品功能的完善性、易用性、便捷性、靈活性及安全性,應對創新活躍的電子支付市場中不斷升級的產品及服務。注重對客戶結構、消費偏好、消費習慣及市場趨勢的分析研究,豐富并完善產品組合及在相關領域的配套服務,兼顧電子支付市場競爭對相關業務領域的連帶影響。

(二)細分市場,深挖行業應用

深入研究不同行業的電子商務流程特點,將現有標準化的支付產品向兩端進行功能延伸,為航空、鐵路、旅游、保險、公共事業等不同的垂直行業提供個性化的電子支付解決方案。跳出基礎支付提供方的傳統定位,向高層的支付服務及應用提供方轉變。通過不斷細分市場,結合行業特點對資金流、信息流及跨領域資源進行整合,提供深度定制化的行業支付解決方案及應用,完成向“專業支付”的戰略升級。重產品及服務的差異化競爭優勢,通過提升產品的獨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增強在相關行業內的競爭實力。

(三)提高對新技術及市場變化的快速轉化及響應能力

電子支付領域的創新受科技進步的驅動較強,因此商業銀行應加強對技術發展趨勢的關注與分析,提升將新技術快速轉化為金融創新和降低運營成本的能力。商業銀行還應提高對市場變化的敏感性,加強對金融服務發展的預測,提高產品研發的前瞻性。

(四)優勢互補,有策略的開展合作

在電子支付領域日趨激烈的競爭中,為提高產品及服務的綜合競爭力,謀求更大的發展空間,商業銀行與非金融支付機構在競爭中謀求合作的關系,已成大勢所趨。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一般具備官方背景或政策支持,發展前景可觀,且此類商戶需要考慮市場影響力、客戶覆蓋面、資金安全與融資問題,偏向與大型商業銀行合作。同時,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規模較大,大額交易帶來的資金沉淀與收益也直接成為各大銀行爭奪的焦點。另一方面利用央行“第二代網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統”,通過“一點接入、多點對接”的系統架構,為客戶提供具有統一身份驗證、跨行賬戶管理、跨行資金匯劃、跨行資金歸集、統一直聯平臺、統一財務管理等功能的一站式網上支付管理新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