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藝術下的建筑與雕塑
時間:2022-06-05 03:07:34
導語:公共藝術下的建筑與雕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公共藝術(PublicArt)產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由于戰后城市開發建設的需要,一些受戰爭損毀的街道城區要重新進行規劃和整治,在當時科學技術的允許下,城市建筑突破了以往的高度,得以向高空發展,建筑之間便有了一定的公共空間,公共空間里的公共藝術便應運而生。概括的說,現代公共藝術的開端主要源于20世紀30年代初的美國,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家們在百分比程序①的支持下,將大量雕塑和壁畫作品搬出博物館,放置在戶外的公共空間,由此掀起了空前意義上的公共藝術運動。與此同時,20世紀20年代的墨西哥壁畫運動也可稱之為公共藝術濫觴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源流,公共藝術便由此產生[1]。長久以來,人們一提起公共藝術,就順理成章地把雕塑納入其中,但是很少提及建筑,其實建筑也是一種公共藝術。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對審美要求的提高,建筑的藝術性也越來越受到大眾的關注。在西方國家建筑學專業至今還設置在藝術院系,我國長期只有在工科學校里設置的建筑學專業,近年來也相繼進入了中國美院和中央美院等藝術類院校。從這個角度上看,建筑理應納入公共藝術,因為它是與人的生活直接發生關聯的一種大眾實用藝術,甚至可以說,建筑是對大眾影響力最大的公共藝術,無論你生活在城市還是鄉村,這種影響幾乎無所不在[2]。由于公共藝術在全球化浪潮的影響下日趨變化發展,其內容與范圍頗為深廣,彼此界線也越來越不清晰,公共藝術的基本定義很難有統一而精確的詮釋,但是以統籌歸納的方法對公共藝術的基本要素可予以扼要地闡述:“公共藝術的設置場所是開放性的公共空間,實施的根本目的在于體現一個社會的公共精神及公共利益,它的實施方式和過程是創作者和觀賞者共同參與和協作,它面向非特定的社會群體[3]?!边@樣看來,除了雕塑是公共藝術中重要組成部分以外,從廣義建筑學②的角度來分析,建筑與雕塑一樣具有公共藝術性,建筑儼然也可以納入公共藝術的范疇,它可以視為一種特殊存在的公共藝術形式。本文以公共藝術中的雕塑為例,通過對建筑與雕塑兩者關系的研究,主要分析建筑的公共藝術形式特點,并以此希望讀者們不要忽視建筑的公共藝術性。
1建筑與雕塑的親緣
1.1建筑與雕塑的歷史淵源
目前,雕塑作為公共藝術的范疇已經無可爭議,然而建筑的公共藝術性很容易被忽視。從建筑與雕塑的歷史淵源看,從古至今,它們就一直有著密切的關系,它們像人和影子的關系一樣,相互依附,相互影響。追溯歷史不難發現,人類的建筑活動始終伴隨著雕塑藝術的創作而發展。從古埃及開始,雕塑就是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古埃及人民在石器時代就已經用龐大的雕刻藝術來裝飾建筑物。建筑發展到古希臘時期,雕塑成為神廟建筑裝飾的典范,大量雕塑依附在神殿之中,以帕臺農神廟建筑為主要代表,它是雕塑藝術與建筑工藝的一次完美結合。到了歐洲中世紀時期,建筑和雕塑主要為宗教服務,如著名的哥特式建筑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它融合了雕刻、壁畫、建筑藝術,繁復精美的雕刻裝飾在建筑內外融為一體,讓人分辨不出到底是建筑還是雕塑。到了文藝復興時期,巴洛克風格盛行,圣保羅大教堂便是古典主義建筑的杰出代表,教堂內外的雕塑為了配合建筑的曲面形態,大都設計為富有動態曲線感的造型,與建筑完美的配合營造出一種華麗的上升感。
1.2建筑與雕塑的同一性
建筑與雕塑還具有很強的同一性關系,首先從內在角度上看,它們都是社會生活的產物,都承載著人們的生活以及情感,它們最終都在公共空間中扮演著改善環境的作用,建筑與雕塑不僅是科學的、藝術的,而且還是人文的,人文精神與生命性是建筑和雕塑共同的精神內核。其次從外在角度上看,雕塑與建筑不同于其他公共藝術形式,它們都具有三維形態的空間特征,是以實體方式來營造公共空間,物質性和多維度空間是它們統一的基本要素。在用材上,雕塑和建筑有很大的相似性,如古希臘雕塑和建筑主要材料都為石材。古代中國的建筑材料大多為木料和泥磚,而中國傳統雕塑的主要類型也是木雕和泥塑。在當代,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建筑材料也日新月異,同時雕塑的材料也豐富了起來,大量玻璃、金屬等綜合材料都被用在雕塑上,建筑和雕塑在工藝和用材上都保持著相當的一致性。最后再從創造者角度來看,雕塑家和建筑家一直以來就有著緊密的聯系,建筑、雕塑與繪畫作為姊妹藝術,具有天然的密切關系,我們的建筑是雕塑和繪畫與宏大體量的結合,拉斯金就曾說:“沒有一位不是偉大的雕刻家和畫家的人,能成為一位建筑師。因為他如果不是一位雕刻家和畫家,他就只能是一位建造者③?!泵组_朗基羅就是很好的例子,他既是偉大的雕塑家和畫家,同時還是世界第一大教堂圣彼得大教堂的設計師。
2公共空間中建筑與雕塑的交融
2.1建筑化的雕塑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深入,城市建設改變了以往城市的面貌,取而代之的是寬廣的馬路、高聳的大樓、開闊的廣場等,城市空間的維度被擴大,這時的小型戶外雕塑已經不能滿足大空間的視覺需要和人們的審美追求。在材料和技術的推動下,新型的雕塑開始誕生,與其說是雕塑,毋寧說它是建筑化雕塑。此類雕塑作品不勝枚舉,美國的自由女神像就是典型范例。女神像高46m,加上基座是93m,它的底座是美國移民史博物館,另設有電影院,從底座到火炬頂端之間設有內部旋梯(圖1)供游客使用,由于游客要攀登171級旋梯才能到達女神像的頭頂,所以后來在女神像基座安裝了電梯方便游客上下。頂部女神頭冠上的25顆寶石其實是女神像的觀景窗口(圖2),從頭頂位置開始再攀登60級旋梯便可進入女神像的最高點,圖1自由女神像內部旋梯圖2自由女神像觀景窗口最高點的火炬邊沿上還可容納12個人。這些可供人進入的空間使得自由女神像具有一定的建筑感,因此,美國自由女神像不僅是一座大型景觀雕塑,而且還是一座百米建筑。在現代公共空間中,這類作品使人與環境的親和性得到了加深,作為城市的公共性標志物,雕塑和建筑很好的融合在一起。類似這種的大型建筑化雕塑的公共藝術形式還有很多,它們的雕塑特性使它們大都被歸納至公共藝術的范疇內。
2.2雕塑化的建筑
在現代主義建筑盛行時期,建筑以實用功能性為主,摒棄了大量裝飾,提出少就是多的設計口號,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現代主義建筑產生了局限性,由于過分強調功能,忽視了人們的精神需求,導致了千城一面的國際主義建筑風格的蔓延,到處都是高聳冰冷的混凝土方盒子,很難滿足公共空間里對環境的審美需要,更與公共藝術的基本概念失之交臂,所以人們很少把方盒子狀的建筑納入公共藝術里去。1966年羅伯特•文丘里在《建筑的復雜性與矛盾性》一書中抨擊了國際主義風格和現代主義思想,他認為現代主義建筑已經完成了它在特定時期的歷史使命,國際主義風格壓制了設計師的才能,而且形式單調無味,嚴重影響大眾審美的需要。于是,他預示著后現代建筑的新時期即將到來,給后現代主義建筑拉開了帷幕[4]。隨著后現代主義建筑風格的出現,雕塑也發生著變化,在波普藝術和解構主義的影響下大量雕塑出現在公共空間里,這些雕塑作品無疑給公共藝術形式增加了新的亮點。與之對應的建筑也逐漸呈現出富有雕塑感和公共藝術性的特點,比如法國巴黎蓬皮杜文化藝術中心,裸露的結構和管道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特殊的藝術形式形成了一種新的審美效果,這座建筑更像是城市中一個巨大的裝置藝術品,它是具有現代公共藝術性的建筑。再如弗蘭克•蓋里設計的古根海姆博物館,被稱為20世紀的建筑奇跡,蓋里在設計時扔掉了諸多建筑理論和經驗,他更像個雕塑家,運用雕塑語言,通過藝術的手法把雕塑和建筑結合起來,他把自己的建筑理念和對當代藝術的精神體味結合成一座巨型雕塑,這座建筑無疑是公共空間中經典的藝術品。隨著新材料、新技術對雕塑化建筑的支持,以及人們的審美需求對雕塑化建筑的催生,雕塑化建筑也越來越多,尤其是計算機技術對雕塑化建筑的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建筑師扎哈•哈迪德便是借用計算機技術來構建富有動態的前衛建筑,她在北京的建筑作品銀河SOHO就是其代表作,被譽為首都第一印象建筑,它同蓋里的古根海姆博物館一樣,以奇特富有流動感的雕塑造型成為公共空間中一座具有標識性的公共藝術性建筑。雖然現代建筑不像歐洲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那樣與雕塑結合,但這不能說明這些當代先鋒主義建筑不是雕塑化的建筑,我們要區別以往雕塑與建筑結合的形式,現代建筑與雕塑的結合方式不是通過以雕塑附加在建筑內外的形式來看,而是現代建筑通過對雕塑語言的提煉,用藝術的手法更象征性更全面性的與雕塑結合了,建筑不再是一座通過雕塑依附而存在的建筑物,而是一座獨立的公共藝術化建筑。庫哈斯設計的CCTV央視大樓(圖3)便是很好的例子,央視大樓完全超乎人們對以往建筑的概念,它以雕塑語言來詮釋建筑的形態,它是以一座巨大雕塑的身份矗立在城市的心臟。庫哈斯設計的央視大樓形狀讓我們想到了雕塑家野口勇的環形雕塑作品(圖4),它們十分相似,兩件作品的重心設置極其一致,而簡潔的環形形態也大同小異,這就很好的說明建筑和雕塑具有同一性,庫哈斯用這種純粹的雕塑形式向我們展示了,建筑如何用簡潔的身姿與周圍公共景觀環境構成可以呼吸的關系,形成了讓人過目不忘且精神振奮的公共藝術景觀[5]。央視新大樓這座建筑與以往的建筑不同,它不僅與雕塑的表現形式一樣,有著簡潔和充滿力量的外表,而且還和雕塑具有一樣的隱喻功能。首先,它所代表的是社會公眾心目中最信賴的媒體機構,所以它的建筑形式所表現出來的是簡潔、肯定、充滿力量且富有視覺沖擊力的。其次,央視新大樓的設計理念也映射了當下的中國,大膽、創新、不羈,它擺脫過去所帶來不必要的包袱,對未來充滿信心及憧憬,它就像一個邁著大步的巨人,這正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最佳寫照。從公共藝術的基本概念來看,央視新大樓和雕塑同樣具有公共藝術屬性,它顯然是公共空間中的公共藝術化建筑。圖3CCTV央視大樓圖4野口勇環形雕塑作品隨著現代建筑與雕塑之間的有機結合,雕塑語言已然成為建筑構造中最直接有效的表達方式。正如英國學者彼得•柯林斯所說:“我們從過去40年中所目睹的變化,并非由于雕刻從建筑中消失的事實,而是由于建筑已經變成了抽象雕刻的一種形式的事實[6]。”如果說建筑化的雕塑是公共藝術的新形式,那么我認為雕塑化的建筑它就是公共藝術中的一種特殊形式。
3結語
綜上所述,建筑和雕塑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尤其是在公共空間中都顯現出同樣的公共藝術特性,雕塑再作為當代公共藝術的重要表現形式的前提下,建筑其實也悄然進入了公共藝術的領域。雕塑化建筑是科學技術與藝術思維的統一,也是審美功能與實用功能的統一。隨著時代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建筑在滿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也日益追求精神內涵,這正與雕塑的創作理念不謀而合,建筑作為公共空間環境的大背景,被放置在開放性的公共空間面對大眾,和雕塑一樣體現著公共精神,帶有明顯的公共屬性,坐落在公共空間中帶有濃郁的藝術色彩和極具感染力的雕塑化建筑表現出越來越多的公共藝術特性,這必然使雕塑化建筑的公共藝術傾向日趨明顯。隨著城市空間維度的變大,廣義公共藝術的產生,公共空間中的建筑已然成為了特殊的公共藝術形式[7]。從辯證角度上來看,建筑向雕塑化和公共藝術化發展有利也有弊。首先,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需要屬于我們自己時代的建筑,需要一種與眾不同、明顯的建筑風格,這樣會使人們從模仿的枯燥乏味與奴性中擺脫出來。建筑的雕塑化發展滿足了當代社會大眾的審美需求以及精神寄托,從這些方面來看它的發展是有利的。其次,建筑只有將實用功能性和審美性緊密結合在一起,才能達到整體的和諧統一,所以在實踐中,我們不能盲目的追求建筑的形式化和藝術化,因為那樣不僅會降低建筑本身的功能性,而且還會因此產生大量費用。此外,建筑的設計要與周邊環境相協調,不能單純的為了建造標新立異的建筑而造成與周邊環境格格不入的景象,這些不利的地方值得我們注意。不能忽略建筑的公共藝術性,期待著未來的城市建筑在滿足其功能以及不影響周邊環境的前提下,探索創作出更多更好的公共藝術化建筑。
作者:許政 高峰 單位:安徽大學
- 上一篇:公共藝術設計中高科技語言運用與研究
- 下一篇:生態環境質量評價論文
精品范文
10公共衛生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