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批判理論的公共藝術研究

時間:2022-06-05 03:35:32

導語:基于文化批判理論的公共藝術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基于文化批判理論的公共藝術研究

一、公共藝術與大眾文化

毋庸置疑,“公共藝術”是一個外來詞匯,出現始于20世紀60年代的歐美。公共藝術興起的直接原因是由一批畫家、雕塑家組成的藝術家群體發起的“公共藝術計劃”。然而,起源于藝術實踐的公共藝術在概念界定上卻一直處于變化的狀態之中。確切地說,至今對于公共藝術概念的界定仍然莫衷一是。一方面,這是由公共藝術形式的多樣化決定的。從外延上看,公共藝術的類型十分廣泛,包括繪畫、雕塑、建筑、裝飾物、園藝、城市公共設施,還包括戲劇、歌舞表演等藝術活動。另一方面,這還與公共藝術所隸屬學科的多樣性密切相關。目前,對公共藝術的研究不僅局限于美術學,對它的研究正逐漸趨向于跨學科、交叉學科融合的趨勢。政治學、藝術學、美學、建筑學、環境學等等都將公共藝術作為研究主題而有所涉獵。因此,從不同學科的角度出發,對形式多樣的公共藝術形態進行概念上的界定必然存在分歧和差異。綜合各種理解,基于各種界定的概念共識,本文的公共藝術指的是公共空間和領域中面向公眾開放的藝術形式。公共藝術面對公眾的開放性決定了它與大眾之間必然存在緊密的聯系。那么公共藝術與大眾文化之間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呢?它是否就是一種大眾文化形式?在回答這些問題之前,有必要簡要論述一下西方學界對大眾文化的理解。在西方理論界中對于大眾文化存在兩種不同的理解,一種是法蘭克福學派為代表的大眾文化批判理論。他們認為大眾文化是文化商品化的結果,是文化工業的產物,大眾文化具有欺騙性、重復性、同一性等特征。他們尤其批判了大眾文化的意識形態功能:“作為意識形態,大眾文化得到了充分強化,如果需要的話,它會以嘲弄的姿態對待古老的夢想、祖先的理想和至深的感受。”[1]另一種是以英國文化研究學派為代表的對大眾文化持樂觀態度的理論。他們指出,在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之間進行二元對立的劃分是不合理的,大眾文化自身具有積極的影響和作用。布達佩斯學派的喬治•馬爾庫什在其現代性文化批判理論中,對于大眾文化的理論定位與法蘭克福學派是一致的。他雖然沒有明確批判大眾文化的消極特性,但通過他對大眾文化的界定可以看出,馬爾庫什對大眾文化的態度是否定的:“如果我們將注意力轉向‘高雅’文化,第一個讓我們感到震驚的是這樣一個事實,這個概念的出現伴隨著一個新的對立面,同時只有和這個對立面聯系在一起它才有意義。后者就是所謂的‘流行的’‘商業的’‘大眾的’,等等,但一般而言指的是低層的文化,因為其基本內容通常被認為是高雅文化內容的(劣質的)替代物?!保?]643從這個意義上講,大眾文化似乎成為平庸的、流行的、無個性的、低層文化的同義詞。盡管大眾文化存在不可否認的消極性,但公共藝術是否直接等同于低層次意義上的大眾文化呢?答案無疑是否定的。因為公共藝術的公共性要求它的接受者是更為廣博的市民大眾,公共藝術所處的空間是公眾都有權利進出的公共領域。但是,在創作形式、語言風格、審美情趣上向公眾開放的公共藝術并不意味著絕對的庸俗化、平庸化。公共藝術不僅在其公共性上體現出更大的包容性、寬容性,而且在凸顯時代性、地域性、民族特性等方面甚至更具優勢。20世紀中葉,歐美迅速流行的波普藝術就是一股公共藝術面向大眾的藝術潮流。矗立于美國街頭著名的雕塑《衣服夾》反映了藝術回歸生活,用大眾熟悉的形象和手法表現了生活與藝術之間緊密的關系,更透露出美國人民幽默、輕松的生活態度和詼諧、自由的藝術創作靈感。反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的宣傳畫,則是中國公共藝術面向大眾的成功創作。宣傳畫選用民俗畫、剪影等中國民間文化形式表現藝術創作主題,風趣幽默又富有象征意味。這些公共藝術的典型案例恰恰說明了通過公共的表現形式和風格可以拉近大眾與藝術之間的關系,藝術欣賞由此成為公眾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公眾在公共藝術中得到了熏陶、提升了審美素養。從這個意義上看,公共藝術不是消極的大眾文化,它在日常的審美形式中具有積極、重要的意義。

二、公共藝術與高雅文化

雖然公共藝術強調審美上與一般公眾的鑒賞能力和水平相適應、相符合的要求,但這并不意味著公共藝術為了達到向公眾開放的目的就要降低審美標準,成為與“高雅藝術”的對立物。按照馬爾庫什文化理論的理解,藝術作品如果想要進入高雅文化領域需要符合四個基本的標準,即對象化、革新性、非物質化和自律性。只有滿足這些條件和要求的藝術創作才能稱之為高雅文化[2]22。如前所述,公共藝術不是消極的、低層意義上的大眾文化,因此,公共藝術在審美標準上已經達到了高雅文化的基本要求。首先,對象化指的是藝術作品必須是生產性的。也就是說,這種藝術創作能夠產生與創作者的行為和創作者個人相分離的某種產物,這些產物以某種形式存在,而且它的存在具有連續性,可以在主體間傳遞累積的經驗、觀點或能力。因此,所謂的對象化標準指的是藝術創作最終要生產性的創造出某種形態的對象化產物。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公共藝術的絕大多數作品都是對象化的。一方面,公共藝術作品是以實物形態存在的,例如,繪畫、雕塑、城市設施建設等等,另一方面,公共藝術可以是民眾參與的歌舞表演等等。不論哪一種形式,公共藝術作品都是脫離創作者自身而存在于對象化形態之中的。而且最為重要的是,公共藝術作品是可以被后人繼承的文化作品,它所承載的文化內涵、意義、價值、觀點可以在一代又一代人之間積累、傳遞、延續。其次,革新性指的是藝術作品必須是創造性的。“它們所生產的產品必須是新穎的,不是簡單的傳承而是要擴大人類可能性的范圍。歷史轉型成一種文化社會指的是把作為遵循標準的起源的權威替換為原創性的要求,這是任何‘作品’,對象化被認為屬于嚴格意義的文化領域而必須滿足的。對于所有主張具有獨一無二的文化重要性的事物來說,新穎性既是基本條件也是評價標準之一。”[2]22-23按照馬爾庫什的理解,高雅文化不能簡單地重復和模仿,這也是法蘭克福學派批判大眾文化的弊端所在。真正的高雅文化在于不斷創造出全新的藝術形式,體現創作者新的藝術理念。從這個意義上說,公共藝術不斷實踐著革新、創新的要求。20世紀90年代,公共藝術最初被引入中國,它的實驗形式是以城市的雕塑創作為代表的。吸收了西方藝術和文化的觀念的城市雕塑擺脫了傳統形式的桎梏,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等新奇的觀念和作品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以城市雕塑為例,公共藝術創作者充分發揮了自己的創作激情和想象力。材料上,他們大膽使用不銹鋼、陶土、塑料、樹脂等新型材料。技術上,他們運用鑄銅、青銅表面著色、紋繡等新技術探索更加新奇的視覺效果。觀念上,他們打破了傳統藝術創作的理念,把光、聲、電、磁等元素融合在一起,從視覺審美走向觀念構造,用多媒體的互動技術傳達與時代相符合的藝術理念和追求。在我國的公共藝術創作中處處體現了創新、革新精神?!霸鐝谋本﹣嗊\村開始,已經出現了一批在觀念上有所突破,表現形式多樣化的極具象征意識手法的公共藝術作品。從此這股浪潮一發不可收,國內幾個經濟發達城市公共藝術的創作熱浪高漲,如深圳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從20世紀以來,在建設‘國際性花園城市’規劃的基礎上開始,大力發展城市公共藝術和傳播文化活動,在引進外來先進科學技術的同時也引進了外來的雕塑文化和新觀念的作品。深圳何香凝美術館從1998年11月至2003年12月先后組織舉行五屆中國當代雕塑藝術年展,大膽地嘗試各種材料以特殊的手段表現實施,異彩紛呈的藝術形式反映了當下雕塑家的創新理念與風格?!保?]再次,非物質化指的是藝術作品必須具有精神性。馬爾庫什這里強調,高雅藝術應該是意義的復合體,它要透過物質形式反應更深刻、更內在的意義指向。馬爾庫什指出,這種對藝術作品內在精神和意義的追求在美術傳統中非常明顯:“在主流的美術概念中可以發現它最生動的表現———從文藝復興晚期的素描理論,經由藝術作品本體論地位的經典概念,例如表象(Schein),‘從其純粹的物質自然的束縛中解放出來’的感性存在,到表現主義的藝術理論,例如貝奈戴托•克羅齊,或者像薩特那樣把藝術作品的特征描述為虛構。”因此,藝術作品不僅僅在形式上要創新,在內在的觀念和意義上更要讓接受者能夠理解它的內涵并與之產生共鳴。從這個意義上講,公共藝術是符合非物質化要求的,而且甚至比一般的公共建筑和公共設施更加鮮明和直接地呈現創作者想要傳達的精神和情懷。以紀念碑這個典型的公共藝術形式為例,它常常被稱為一個城市“守護者”,或者一個歷史事件的“記憶”或“標識”。因為它承載著非常豐富的精神內涵和重要意義。意大利羅馬圖拉真廣場上的“圖拉真紀念柱”、法國的“巴黎凱旋門”、“埃菲爾鐵塔”、美國的“華盛頓紀念塔”都是所在城市乃至國家、民族歷史風貌和文化精神的象征。中國北京天安門廣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廣州越秀公園的“五羊石像”、哈爾濱松花江畔的“防洪勝利紀念塔”同樣記錄了城市公共空間中發生的歷史事件、民俗風情和理想信念。最后,自律性指的是藝術作品要符合自身內在的價值標準。馬爾庫什認為,自律性是現代高雅文化最重要的標準和條件。高雅文化根據自身內在的標準而言就是有價值的,可以獨立于其創造者、生產者、接受者的主管要求和標準,而獲得評價。換句話說,高雅文化和藝術不用迎合社會的評判標準而是按照藝術題材和形式內在的傳統、標準就可以獲得評價,成為有價值的存在物。最為重要的是,高雅藝術不再遵循他者的要求就意味著藝術可以不再拘囿于某一限定性的社會群體,而是面向更為開放性的、無限制的受眾群體。從這個意義上說,公共藝術的開放性顯然與這一要求是內在契合的。按照馬爾庫什的文化理論,高雅文化具有四個基本的標準,這四個標準反映了藝術作品真正的審美價值和意義,與平庸的、低俗的大眾文化形成鮮明對照。從這種觀點來看,公共藝術不僅是創作者對象化的產物、體現了創新性的藝術理念,蘊含著豐富的精神內涵而且具有自身評價的傳統和標準,向更為開放性的受眾敞開。因此,公共藝術在審美品位和價值上不是平庸的“文化產物”,而是真正的藝術作品。

三、公共藝術的價值取向

由此看來,當代的公共藝術絕不是低層意義上的大眾文化。雖然符合高雅文化的標準,但它同樣不是孤芳自賞面向“小眾”的精英文化,而是一種更具包容性、現代感的文化形態。正如有學者所言:“公共藝術絕非籠而統之的等同于‘大眾文化’或‘大眾藝術’概念的翻版。當代國家的公共藝術形態的生成里程和實踐經驗都體現出它的復雜性、多元性和交叉性,使得公共藝術的整體形態并非一邊倒地附屬于某一個社會階層(或某一個社會利益集團)的文化需求,而是與構成全體社會的多種階層及其大多數人發生著密切的關聯與互動,其中,公共藝術與精英文化始終存在著不可分割的重要關聯?!保?]44公共藝術在大眾文化的開放性與高雅文化的精英意識之間保持張力,吸收了兩者的合理質素,在兩種文化主張之間選擇自身的價值取向。概括地說,當代公共藝術的價值取向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公共藝術是市民化的。當代的公共藝術不能是曲高和寡的精英藝術,它面向的接受者不應該是專業領域的藝術鑒賞家,應是更為廣泛的市民大眾。換句話說,公共藝術應該成為調動和影響市民大眾參與公共生活、文化生活的重要渠道,成為引領、指導和培養市民提高自身文化修養、審美情趣和生活品質的有效手段?!坝捎诠盟囆g對人居環境的介入不僅是為了營造一處賞心悅目的優美場所,而更重要的是為了使市民公眾對自身所處環境形態及內涵的認同與喜愛。因此,認識到大眾的參與是公共藝術建設成敗的關鍵之一。”[4]24正如弗格森所言,藝術是人的本性。藝術不會凌駕于人之上,成為少數人的特權,而應該是回歸大眾、面向民眾的文化實踐活動。公共藝術致力于在最具公共性的空間和領域為民眾創造接觸藝術、感受藝術、享受藝術的機會。因此,它必然反對成為脫離民眾、疏離大眾的另類。然而,面對社會開放與共享的公共藝術也不意味著要變得平庸化,它仍然可以具有高雅藝術的獨特價值,無須降低自身的藝術品位而迎合低俗的審美情趣。恰恰相反,公共藝術要堅持高雅藝術的創造力和新穎性,通過原創性的藝術形式對市民大眾進行啟蒙,使市民在公共藝術的傳播中得到文化教育。因此,市民化必然是公共藝術應該堅持的價值取向和基本態度,以平等、互動、共享為訴求的市民化的公共藝術應該成為社會公共生活中普及文化、引導價值觀念的橋梁。其次,公共藝術是多元化的。大眾文化備受詬病的原因在于它的單一性、重復性、齊一性。它消解了文化和藝術本來多樣和豐富的內涵,取而代之以同樣的面孔,在機械復制的生產狀態下把藝術創造變成了文化工業生產線上制作出來的文化產品。因此,大眾文化產品只能是簡單重復、單調標準化、趨同化的產物。公共藝術必然要走出大眾文化一體化、單一化的負面影響。因此,避免因襲、媚俗而缺乏生命力和創造性的重復建設是公共藝術需要思考的主要問題。另一方面,高雅文化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著精英化的缺陷,過于封閉和專業化,導致受眾范圍只能限定在十分有限的“小眾”。在現代藝術的發展史中,先鋒藝術和現代派逐新求異、激進革新的審美追求將高雅藝術變得過于陌生化。這樣的高雅藝術只有接受過專業藝術訓練和具有較高審美鑒賞力的人士才有資格和能力接受,它無法滿足大范圍的公眾社會多元化受眾的需要。因此,公共藝術既要超越大眾文化的單一化、趨同化,同時也要超越高雅文化的專業化、精英化,從而在價值上確定多元化的取向。公共藝術的多元化取向是由社會階層的多元化決定的。向社會開放的公共藝術面對的市民大眾是由不同職業、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程度的大眾組成的。這種多元化的公共社會結構決定了公共藝術要最大限度的滿足廣大受眾的需求就必須提供多元化、多樣性的文化形態。正如有學者所言:“公共藝術的多元化情形,體現在藝術表現的思想及題材內容、藝術語言的表現方式及審美觀念,對傳統和當代文化藝術的態度和主張、對待藝術與社會、民族、個人的關系的認識和價值判斷等方面。也即在藝術的繼承、發展、創新及其與社會各領域之關系的調整和對應上,存在著多種變化和發展的可能,反映著社會發展給藝術帶來的多重挑戰和機遇。”[4]110最后,公共藝術應該是倫理化的。公共藝術是在公共空間和領域中存在的文化形式,具有開放性、公開性等特性。因此,公共藝術必然涉及人與人、人物自然、人與藝術作品之間的相互關系。這些關系都是道德和倫理學研究的核心問題。公共藝術的倫理化旨在通過藝術創作傳達價值理念,為整個公共社會塑造共同的道德標準。從更深層角度說,公共藝術承載著創造生活方式,引導和建構社會道德體系的使命。因此,公共藝術的創作應該體現高尚的情操和精神向度,是一個社會和民族道德觀、價值觀的體現。公共藝術的倫理化可以概括為“求真、尚善、啟美”的價值取向。

公共藝術在創作中基于倫理道德標準而表達對真善美的追求。在這樣的取向中,表達對土地的眷戀、對自然的尊重以及倡導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都是公共藝術創作的題中之意。今天,公共藝術不僅是文化和美術領域思考和研究的主要課題,更涉及公共藝術工程和項目具體的實施和操作。因此,闡明公共藝術的價值取向對于藝術創作、設計和實施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性意義。馬爾庫什的文化理論對大眾文化和高雅文化的區分,對高雅文化標準的論述為我們深入理解公共藝術的屬性提供了理論依據。按照馬爾庫什對高雅文化標準的理解,公共藝術不是消極、低層次意義上的大眾文化,而是復合真正審美要求的藝術創作活動。同時,公共藝術的開放性和公共性,又使其得以規避高雅藝術專業化、精英化的弊端。因此,總的來說,當代的公共藝術在大眾文化和高雅文化之間游走,在兩者的張力之中吸收了雙方合理的因素,確定了市民化、多元化、倫理化的價值取向。對公共藝術價值取向的研究不僅從理論上探討和深入分析了公共藝術的理論建構,而且對于促進中國公共文化建設、提升城市公共環境的人文與藝術品格也具有積極的意義。

作者:付玉竹 孫建茵 單位:上海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