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城市公共藝術設計現狀及對策
時間:2022-01-16 04:41:17
導語:我國城市公共藝術設計現狀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城市公共藝術的概念和分類
公共藝術(PublicArt)一詞,在上世紀90年代由西方發達國家傳入中國。它主要存在于公共空間中,并服務于大眾。公共藝術是使人們在公共合作和廣泛參與的活動過程中,通過公共藝術的方式使社會與市民之間在各領域產生積極的互動效應,開拓以藝術方式為媒介的公共輿論空間,傳播多樣的文化藝術精神,由此提高人們生活的精神狀態,更好地展示城市生活及城市文化。公共藝術不僅可以提升城市知名度、營造宜人的居住環境,更能推動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1]。公共藝術的涉及范圍從形式上包括攝影、園藝、雕塑、壁畫、廣告影像、表演、裝飾、音樂等多種表現形式;從功能上可分為紀念性的公共藝術、裝飾型的公共藝術、休閑型的公共藝術、實用型的公共藝術、游戲型的公共藝術以及慶典型的公共藝術[2];從空間布局分為立體和平面、室內和室外。城市公共藝術的發展對于城市文化的促進和提高作用巨大,并且城市公共藝術又是當代人文精神的體現和發展。
2我國公共藝術存在的現狀
2.1我國城市整體環境藝術設計的現狀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城市化進度的逐年加快,在建設美麗宜居城市的同時,公眾將精力投入到對衣食住行四大要素的科學配置中來,政府部門將更多的人力和物力用于公共設施、街道設施和綠化等能夠提升城市的整體文化層次的方向上,這使得許多城市的整體環境得到很大改善,開放的公園和廣場多了,現代都市的氣息得到張顯[3]。但部分城市外部空間與場所環境的整體建設水平不高,盲目建設缺乏規劃性,不能充分發揮公共藝術設計在城市環境建設上的作用,對其缺乏有效的認識,造成了城市建設松散風格模糊,功能區分混亂的現象。對于自然、文化產生建設性破壞,地域文化的多樣性和特色被抹殺或遺忘缺失,國際化建筑風格成為趨勢。由于城市建設中不重視文化內涵,許多城市建設進入到死循環中。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不同城市在建設中應充分發揮公共藝術的作用,充分發揮自身特色從中尋求長期發展[4]。
2.2我國城市建設中公共藝術作品的現狀
從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基于不斷進步的物質文明,更加促進了精神文明的建設,各地不斷興建文化廣場。建成的實例中好壞良莠不齊。一方面所在城市經濟的發展水平與公共藝術作品的建設水平不相符。出于政績需要,個別地區不顧實際情況,強行建設一些不符合當地實際的公共藝術項目,既不符合藝術發展規律,同時導致了社會資源的浪費,造成了城市公共藝術建設和城市環境無法匹配的狀態[5]。另外,目前城市環境中缺少具有前瞻性和代表性的公共藝術作品。據相關部門的統計,上海市大大小小雕塑共一千余座,卻沒有一個能夠作為上海標志性的作品,上海作為國際時尚大都市也沒有一件前衛性作品。我國某些公共藝術品,形式粗陋、工藝粗俗、體量突兀,追求速度忽視質量和藝術效果,從而缺乏了對于構建城市審美觀和對公共藝術的發展態勢的考量,對目前的城市審美觀和城市精神產生了不良的影響[6]。
2.3當前城市公共藝術人才積蓄和發展的現狀
我國的高校中開設“公共藝術”專業的比例較多,作為公共藝術人才培養方面是件益事,但在人才培養和實際教學方面還存在著較多問題和困難。公共藝術設計專業要求從業者具備一種綜合修養,在不斷擴充知識面的同時,對環境藝術中的專業內容要全部掌握,這是一個新興專業,對于設計家和高校教師都需要通過借鑒國外成功教學經驗和自身的不斷摸索來提升公共藝術設計專業培養的人才標準和質量[7]。
3對城市公共藝術發展的意見和建議
城市公共藝術有其特殊的社會性和公共性,這是同其他藝術形式最本質的區別,為追求公共藝術更好的發展,將社會發展與公共藝術兩者相互平衡,建議從社會、公眾和設計師三方著手開展工作。
3.1社會
公共藝術首先具有明確的社會屬性,公共藝術健康有序發展的保障是建立完善的公共藝術制度。在國外很多國家的公共藝術已具備較為完善的法律規定,而目前我國尚未出臺有關于公共藝術的法律規定。比如美國,政府引導專門成立了國家層面的藝術委員會、基金會和基金,專業部門來推進包含公共藝術中的視覺藝術及相關藝術類型的發展規劃[8]。推動我國建立藝術管理制度與機制,制定公共藝術審批辦法,既有利于公共藝術設計優秀作品的不斷涌現,又是促進公共藝術作品不斷完善和提高的重要保證,最大限度地避免不符合城市實際情況的公共藝術作品的產生。
3.2公眾
公共藝術設計首先具有公眾屬性,要求公眾的參與性,是以公眾的行為和意識來維系的,公共藝術的氛圍是由公共藝術設計來營造的,將公共的公德心、公益心和參與感進行內化并形成良好的行為軌跡,最終將社會與藝術形成互動良性效應[9]。
3.3設計師
3.3.1挖掘地域歷史文化,緊跟國際行業趨勢
在歷史沉淀的過程中,人們在同自然環境的不斷磨合中逐漸積累經驗,經歷了長期的社會活動而產生的特有文化。具有不同文明背景的城市都應具有與之相匹配的公共藝術作品。梁思成先生因為拆除北京舊城墻而悲憤,現今證明拆除的城墻如同被破壞的老北京的文化一樣已無法復原,被裹挾上商業氣息的古文化建設仍被破壞著,如經過旅游包裝后的武當山古建筑群、鳳凰古城、山西應縣木塔等。公共藝術的設計師要以史為鑒,尤其是對與歷史文化相關的設計,既要尊重原有風貌習俗,又要在對藝術遺產保護的前提下進行。人們的各種心理情感反應是通過公共藝術作品的內在來激發的,優秀的作品具有專有的精神內涵和象征性影響,并在一定程度上展示出特有的文化符號和映射城市生活狀態的特征、文脈傳承和歷史延伸,將人們的城市環境認同感和歸屬感增強,尤其是獲得感得到了極大滿足。公共藝術是歷史發展和自然變化的動態過程,設計師應將地域特點與城市文化發展需要緊密結合在一起,尋找創新點,既要遵循社會生活的真情實感,又要注重歷史文化傳承,以全球化為目標,提高與當前世界進行溝通對話的意識,設計出符合城市需求和國際化的公共藝術品[10]。
3.3.2符合城市人居環境要求,展現時代精神
公共藝術的落腳點是人民群眾,以弘揚傳統倫理道德和社會主旋律等正能量為主要內容的同時,更以關注百姓普通的城市生活為己任[11]。以創建良好的城市人居環境,打造宜居城市為出發點,以人居環境的四個要素來發展城市公共藝術。從事公共藝術的設計師應具有較高的專業素養和崇高的民族責任感和使命感在創造中更多的關注城市人居環境,打造更多具有時代性、民族性、世界性的公共藝術作品。
3.3.3挖掘體現地域特點和歷史文化的公共藝術
首先,社會環境和公共藝術是密不可分的,既能美化社會環境,又能體現城市文化。盛放公共藝術的容器是城市,城市公共藝術創作產生的基石是城市的外部環境,所有公共藝術作品的設計都應尊重其實際的環境,社會環境因素和場所特點都是產生公共藝術作品的源泉,是其自身價值的體現[12]。所以要將公共藝術作品的題材、比例、色彩等元素之間的相互關系處理得當,進一步將公共藝術的自身和社會價值實現。其次,公共藝術的重要特性是地域性,同時也是它的特征,是要在設計中考量并注重的因素。不同的地域之間的文化背景差異是由于社會分工的不同以及地理環境的差異等自然因素直接導致的。能夠作為城市的象征就是由于公共藝術與地域性的完美契合[13]。同時要兼顧歷史性、文化性的挖掘和利用,這樣才會使得公共藝術作品植根于城市文化中。當代城市公共藝術的建設與繁榮,不僅是一個國家、民族和城市乃至一個社區的進步需要,更是時展的必然,是市民人格素養和城市文化的體現及形象化的標志[14]。為了推動設計的服務功能,設計為大眾服務,做出符合大眾真正需求的設計,也為了推動我國公共藝術的健康良性發展,真實的為提升人居環境服務,無論是設計師還是民眾,都應積極探索公共藝術的內涵和外延,共同關注城市公共藝術的進步和發展,讓設計更好地服務大眾,服務城市,共同為創造“美麗中國”而努力,特別是對于城市公共空間環境的提升,將其塑造成為以城市地域、歷史和文化融合的文化體。
作者:高家驥 閻巖 崔菁菁 單位:大連海洋大學應用技術學院 遼寧師范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 大連藝術學院
參考文獻:
[1]高家驥,閻巖,崔菁菁.以公共藝術為依托的城市文化建設研究—以沈陽市老工業基地主題公共藝術建設改造為例.青年與社會,2015,7(2):201-202.
[4]諶麗,張文忠,李業錦.大連居民的城市宜居性評價[J].地理學報,2008,63(10):1022-1032.
[5]劉云剛,周雯婷,譚宇文.日本專業主婦視角下的廣州城市宜居性評價[J].地理科學,2010,29(01):39-44.
[6]吳箐,程金屏,鐘式玉,等.基于不同主體的城鎮人居環境要素需求特征—以廣州市新塘鎮為例[J].地理研究,2013,32(2):307-316.
[7]李雪銘,劉巍巍.城市居住小區環境歸屬感評價—以大連市為例[J].地理研究,2006,25(5):785-791.
[8]張文忠,諶麗,楊翌朝.人居環境演變研究進展[J].地理科學進展,2013,32(05):710-721.
[9]高家驥,閻巖,宋鐵成.遼寧老工業基地公共藝術項目建設與發展的理論和實踐研究.青年時代,2015,10(1):81-82.
[10]姜斌,李雪銘.世界城市化模式及其對中國的啟示[J].世界地理研究,2007,16(1):40-45.
[11]苑曉杰,張靜.從新民主主義理論體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4(2):9-13.
[12]高家驥,閻巖,崔菁菁.城市主題公共藝術建設的層次性研究[J].藝術品鑒,2015,37(1):63,108.
[13]姜斌,李雪銘.快速城市化下城市文化空間分異研究[J].地理科學進展,2007,26(5):111-117.
- 上一篇:中外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探討
- 下一篇:農村小學生作文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