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藝術引入高校藝術專業的探討
時間:2022-07-31 08:31:08
導語:公共藝術引入高校藝術專業的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公共藝術是一種新生的提法。其“公共性”在藝術出現的那一刻即存在了,“公共性”簡言之,就是能引發公眾討論的藝術。藝術的公開性、分享性和傳播性,以及伴隨而來的人類對此的關注和認同,能最大程度的發揮藝術的功能。由此,在一些以應用型為主的大學,將公共藝術引入到校園,尤其是藝術專業是一項具有發展策略的工程。對于轉換原來相對封閉,單一的學術環境有著重要的意義。
目前高校藝術類專業課程的設置幾乎是年年在變。十幾年前造型專業的國畫、油畫、版畫三大類別如今即便是美術學院也少見了。傳統的藝術教育正在向設計、建筑、新媒體、影像等跨學科的綜合型轉變,對大學生知識結構的重構具有顛覆性。以“公共”為前綴的藝術涉及到哲學觀念、社會價值、城市形象、地方文化、產業經濟等問題,這種知識結構必須是開放型的、大眾型的。與相對于小眾的、精英的藝術更具有“快餐”性質。2012年我國教育部進行學制改革,公共藝術成為二級學科專業之后,全國各大藝術院校紛紛創辦或者建立了公共藝術專業。但公共藝術知識結構的大跨度,各院校對公共藝術教學模式的探索,呈現了多樣化的模式。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公共藝術教育滯后于公共藝術理論,在教學上不可避免的出現了教學目標和課程設置上的欠缺。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著公共藝術辦學觀念的差異。
一、我國高校公共藝術課程設置評析
公共藝術對學生知識結構的豐富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學生的鑒賞能力、審美素質、想象力和創造力的作用非常大。在教育板塊上,我們如何讓去定制?公共藝術輻射的范圍是什么?它的職能和作用怎么界定?培養目標是什么?在沒有任何經驗的基礎上,我們起碼要圍繞公共藝術的重點:公共藝術的本體研究是什么?以及如何規定公共藝術的教育模式。把握住公共藝術的“公共性”最關鍵的前提:公共+大眾+藝術。公共藝術的構建需要切實體現受眾的心理訴求,提高大眾的參與度,體現公共藝術在愉樂和陶冶方面的作用。它涉及的內容有多廣就決定著開設課程的門類有多廣。首先,給學生建立開放的知識體系。當今信息產業飛速發展,社會知識更新很快,不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大學生是適應不了時代的發展的。其次,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正如前面所說,公共藝術的一大特征就是與大眾結合緊密,除了研究能力之外,溝通能力、實際操作能力和組織管理能力的培養是彌足重要的。最后,公共藝術課程設置輸出的端口要寬泛。也就是說,教學要和實際社會需求結合。研究表明我國公共藝術教育課程設置存在著明顯的知識化傾向1,缺乏對知識、能力、素質的綜合要求,注重未來的延展性和人才的可持續發展的能力2。
二、公共藝術在高校中的創作落實機制
將公共藝術作為一個學科呈現,伴隨而來的教師、教材、學科基礎等都是即將面臨的問題。一個學科體系的確立需要一個長遠的探討和評估。公共藝術要立足于綜合才能更具意義,藝術的形式以及與其他學科的交叉為藝術創作開辟了廣闊的前景。學生探索公共藝術創作的方式,緊密關注前衛的文化觀念,使得每一位觀者參與其中,享用公共藝術帶給我們的愉悅和自豪,以自己的視角去關注公共藝術空間。公共藝術的價值不是商業價值,而是社會價值3。它的本質是要觸發、引發所在地區的人的一種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了解地方的文化背景,了解人們需要什么。其實公共藝術的核心就是要滿足地方的需求,激發地方人文、精神、審美需求。將這種需求轉化為創作力,建立在文化認同基礎上的自信。所以在公共藝術教育的創作上就是要因地制宜,主體是大眾而不再是藝術家自己。通常一個公共藝術項目會涉及環境、建筑、視覺、民間美術等。公共藝術可以看作是對接社會、服務社會、學科研究的平臺,幾乎所有的專業都可以在這個平臺上來參與公共藝術。在這個平臺上,培養出來的不僅僅是各學科具有實際動手能力的人才,還是培養策劃和管理的人才。在公共藝術中,重要的是如何策劃、規劃好一個項目,然后組織社會力量來對接雕塑、繪畫、建筑等專業。讓不同專業的人才能夠在一個項目中最大程度的發揮他們的才能,做好每一個公共藝術項目。所以結合社會需求構建課程體系,并通過公共藝術平臺參與社會實踐。
三、審美在公共藝術建設中作用
公共藝術要求促進人與人的更多的交流,推動社區的融合,當然它還得讓城市變得更美,這是公共藝術的初衷,即具有審美價值。在20世紀90年代,我國最初引用“公共藝術”的概念時,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了以城市雕塑和壁畫為主要形式的城市建設,在泛藝術化的需求中,帶來的是城市“文化裝飾”和“快餐”似的泛濫,造成了千篇一律的城市模式。民眾往往被動審美,不論從“藝術角度”還是“公共性”上都背離了公共藝術的本體原則4。“包豪斯”設計理念有個“設計為民”的口號。通過藝術來改變大眾的日常生活,換言之,就是真正的把民眾的創造性納入到現代藝術領域。公共藝術由于藝術家的參與和介入,帶來了更多的審美的因素,從城市雕塑到壁畫作品,再到城市空間的規劃,帶有藝術性的審美還是派生城市文化精神的催化劑。也就是說,走向“公共”的“藝術”將為城市的文化發展帶來新的視野。以藝術的審美為媒介才能建構起人與環境的新關系5。反映在公共藝術教育上,就是藝術與開放空間的關系。
作者:何秋言 單位:蚌埠學院
參考文獻:
[1]南條史生《藝術與城市——獨立策展人十五年的軌跡》潘廣宜、蔡青雯譯,臺灣田園城市,2004,第13頁。
[2]《公共藝術概論》王中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8月第二版頁14。
[3]王中《中國公共藝術教育的現狀與發展策略》裝飾2015年11月,頁14-19
[4]汪大偉.《公共藝術設計學科——21世紀的新興學科》裝飾1998年頁45-46
[5]呼宇《大學公共藝術教育課程體系探析——以甘肅省部分高校為例》西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頁37
- 上一篇:小城鎮公共文化建設策略研究
- 下一篇:地方民間藝術資源的意義與策略
精品范文
10公共衛生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