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下公共藝術創作研究
時間:2022-09-27 02:39:16
導語:城鎮化下公共藝術創作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的腳步不斷向前邁進,由沿海向內陸,由經濟發達地區向經濟欠發達地區延伸。公共藝術因為城鎮化腳步的加快,悄然進入政府、藝術家和廣大市民的視野,公共藝術這一概念也從一個國人不太熟悉的詞匯,一躍成為大家行走在城市中處處可以鑒賞的景觀。對公共藝術概念的普遍關注,顯然是由于城鎮化加速的驅動,尤其是2012年教育部新的本科專業的調整,公共藝術專業被納入高等學校的本科專業序列,又一次引發了對其社會屬性和藝術價值在當今生社會存在及意義的思考。從某種意義上講,生活中處處都存在著公共藝術的身影,大到美國紐約的自由女神像、巴西里約熱內盧的耶穌像,小到日本元素涂鴉的井蓋,以及城市中各式各樣的藝術形式和公共設施。不論我們身處何處,總能看到屬于這個城市、這個民族的公共藝術作品,觀者總會被這些藝術品帶入到屬于那座城市的文化氛圍當中,這就是公共藝術的文化傳播角色所產生的力量。中國的城鎮化速度是驚人的,迅速崛起的高樓大廈形似水泥森林,千篇一律,正在失去個性色彩,這也為公共藝術的創作帶來前所未有的空間。正是這種城市建設的需求,讓我國的公共藝術創作加快了發展速度,美術學院紛紛開設公共藝術專業培養人才,更多的藝術家出現在這個領域。我們看到一個城市可以快速興建高樓大廈的同時,還可以看到在城市的街頭巷尾的那些公共藝術作品??焖俚某擎偦_步給我國公共藝術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公共藝術作品也飛快地充斥于茁壯成長的城市,近年來很多優秀的藝術家創作出不少的優秀公共藝術作品。正是因為有了廣闊的空間,很多藝術家得以在公共藝術領域安身立命,并且以很高的熱情投入其中,從政府機關、商業巨賈,社區、校園,不同層次和年齡的人都有了對于公共藝術的需求。藝術家們直接和政府、開發商溝通,了解他們的訴求,依照甲方的要求去完成藝術作品,這正好滿足了很多藝術家的生存所需,很多藝術家得益于這種供需關系獲得了創作資金。一方面經濟發展助推了公共藝術的崛起,同時,也反映了今天公共藝術創作的非理性狀態。
1.1非關聯性
1.1.1藝術家創作形式的單一
我國的公共藝術是從城市雕塑、壁畫衍生而來,不可避免地帶有兩者的強烈印記,藝術家在個人學習、成長的過程中,形成了鮮明的風格特征與所擅長的題材內容,在應對不同城市環境的復雜境況時,這一問題造成的結果就是單體公共藝術作品與環境的呼應關系不盡如人意。
1.1.2公共藝術創作者構成的單一
大型公共雕塑與公共藝術作品由于作品的體量,藝術家往往需要組織相應團隊合作完成,現在看來,團隊多是由持相同或相近觀念的藝術家者或有師生關系的人員組成,其知識背景趨同,無法解決多元背景下,藝術形式交叉的城市公共藝術的創作問題。
1.1.3工作方式的單一
藝術家在接受委托之后,仍舊是以藝術創作的方法推進整個公共藝術項目的進行。貼近公眾傾聽聲音,在工作的各個環節與公眾的互動等對作品公共性的保證的做法仍然很少見。另外,公共藝術的運作機制不完善,相應論證、委托、審核等工作環節中公眾的缺失,也造成了工作方式的單一。
1.2被動性
鑒于公共空間的歸屬問題,基層行政機構往往無權委托或決定設置公共藝術,公共藝術創作的委托,其初衷與目的多數與公共利益并無多大關系,即使藝術家有意為改善公共環境創作優秀的公共藝術作品,其處境也常常是被動的。由于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影響,造成了民眾對自身生存環境關照的不足,習慣于將環境的改善寄希望于政府部門。公共藝術一個重要的基礎,就是公民意識的覺醒,培養公共生活及公共環境改善的參與意識,是公共藝術發展的土壤。
1.3個體性
目前公共藝術創作的個體性,一方面表現在藝術家對待公共藝術的態度上,另一方面表現在作品與環境品質提升的關系上。目前能夠接觸到政府或者有經濟實力投入到城市或住區品質改善的企業的這一部分藝術家,大多享有較高的社會聲譽,也可以說是行業內較為公認的精英。這一部分藝術家往往不是純粹意義上的公共藝術家,他們的身份是雕塑家、壁畫家或藝術家,除非具有明確的公共藝術的工作方式,多數藝術家并不會走進人群,去傾聽,去訪談,甚至體驗生活,這樣的創作仍舊是以自我的個人體會與風格的表達。目前公共藝術在城市規劃層面基本還處于探索階段,國內城市也只有深圳、臺州等極少數城市積累了有限的經驗。對公共藝術系統性、公共性的認識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通常情況下,有形的實空間——建筑比較容易得到重視,而城市中的街道、廣場等公共空間的功能及公共性價值還需要城市家具、規劃、互動性活動等公共藝術形式的提升。
1.4守舊性
作為城市點綴、美化的公共藝術觀念以及將公共藝術局限于“藝術品”的觀念,都成為了相對陳舊的、有礙公共藝術真正在城市空間中展現其價值的保守觀點。當我們漫步在歐洲的城市街頭,會感受到一種精心營造、格調統一的環境,以及由街頭演出、被精心料理的園藝所烘托出的濃濃的藝術氛圍,讓人感受到統一、和諧、善意的環境整體觀,相較而言,我國的城市發展速度過快,而造成的“半成品城市”、“基底城市”則留給了藝術家大量的空間去進行深入營造。
2.我國公共藝術的現狀與問題
隨著國家的開放,我們的藝術視野被打開,不同形式的藝術形式、作品,藝術形式各異的藝術家被引入到中國藝術圈,各路藝術青年開始了對于新藝術形式的探索。我們的美術學院承襲了原蘇聯式重視基礎教學的特點,這有好的一面,我們的藝術家擁有過硬的基礎,但藝術不是一味地描繪,我們需要自己的藝術語言去感動觀眾,這就需要藝術家們更加積極地投入到藝術的創作中去。清華大學中就有很多雕塑作品,似乎這些就是公共藝術。我在上大一的時候,經常被外院同學問的問題是,你覺得清華里面的雕塑好看么,我發自內心的覺得很多雕塑非常美,創作者每個人都將自己的作品自圓其說。但是真正的公共藝術更傾向于欣賞,也就是公共意義的產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公共性”。藝術教育和選拔系統的問題遲遲不能達到大家滿意的狀態。換言之,藝術欣賞者的培育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公共藝術的發展需要民眾審美意識的提升。公共藝術無疑在潛移默化、潤物無聲中發揮著陶冶國民情操,構建國家形象的功能和作用。
2.1盲目性
受西方現代主義影響,我國的城市化進程已經進入快速發展的軌道,大尺度建筑及城市道路系統越來越顯示出為汽車而設計的特征,人的存在感在空間中受到擠壓與忽視,城市的設計越來越趨同化,這一點也飽受詬病。高峰期的車流像無頭蒼蠅,使得交通問題成了無解的難題。在一個不甚明了的“基底”中,在這種種問題中,需要藝術家付出數倍于西方同行的努力,營造出合乎人們理想的公共生活樣態。
2.2忽略性
城市正在這一輪快速而粗放的運動中失去特色,尺度的懸殊消解了人的存在感,地域文化和傳統文化建筑也遭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壞,集體記憶隨之日漸消退,人們只能通過舊照片,文化茶座或者講故事的方式去感念城市舊時的風貌,城市在一個不甚明了的發展邏輯中到了不可逆轉的模樣。公共藝術的一個功能就是要增強人們的認同感和榮譽感,在與公共藝術的互動中獲得自身的文化身份的自我認同,這一點是將來的公共藝術需要關注和重視的。
2.3脫離性
在強調公共藝術的“公共性”內涵的一片呼聲中,不容忽視的一個亂像是目前城市中處于公共空間藝術品質量的參差不齊,惡俗、低劣的作品頻現,例如望京的大熊貓,河北燕郊的“福祿壽”樓,在藝術水準上毫無美感可言。這種一味迎合假象的“平民趣味”不但無法討好大眾,還會嚴重影響城市形象。所以公共藝術的落腳點仍在藝術的本體價值,使民眾獲得有效的審美體驗層面。
2.4功利性
由于公共藝術運作機制的不完善,出資方與藝術家極易在本該各司其職的一個工作流程中形成不平等的話語權力關系,藝術家極易妥協,在藝術品質的把控上放棄本該堅持的。在公共藝術機制較成熟的國家,介于藝術家與投資方之間的第三方,既公共藝術審核委員會,來處理雙方話語不對等的情況,同時審核、把握公共藝術的藝術品質及公共性關照的比重。
2.5封閉性
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藝術創作,藝術家面對的是自己熟悉的創作對象和創作媒介,城市的問題,社區的問題錯綜復雜,在合理的公共藝術方案被提出之前,需要何種背景的藝術家參與都是不明晰的。鑒于問題的復雜性,不同背景的藝術家在一個公共藝術項目中開展合作,是一種常態,如何打破常規藝術創作的封閉性,將是公共藝術協同創作平臺建立所需解決的現實問題。
3.城鎮化背景下我國公共藝術的創作趨向
鑒于我們所處的時代與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公共藝術在城市空間中的作為不啻為二次城鎮化或者說城鎮品質化的一個過程,使城市成為宜居、宜游、宜品的沒有距離感和壓迫感,不潛在劃分階層,善意的現代空間。這樣的目標與期待,對尚待成熟的公共藝術家群體,是全新的課題,好在有西方先行的經驗可以借鑒,需要警惕的是在公共藝術實施的過程中,不加選擇模仿照搬,使本已嚴重同質化的城市加劇這一問題。隨著城市建設理論以及本土建造思想資源研究的深化,公共藝術必須上升到本土文化戰略的高度,塑造新型、有活力的民族形象與國家形象。就公共藝術發展現狀來講,有以下幾個發展趨勢,做簡要分析:
3.1關聯性
就前文分析的幾個因素,例如藝術家之間的合作關系如何建立,投資方、專家委員會與藝術家的委托,專家與居民,各個層面的合作機制需要簡潔、有效的關聯,避免行政力量的過度干預而形成繁冗龐大的評v審機構。從創作者的角度講,不同的藝術團體,不同專業背景的藝術家,也需要放下彼此間的刻板印象,將自己放入團隊中有效協作。
3.2體驗性
公共藝術不同于展出在美術館、博物館中的藝術精品,它應被歸類于大眾文化的范疇,除了視覺性、聽覺性,更要注重它的綜合性。公共藝術對人的關照,體現在身在其中者對公共藝術作品(行為)及整體場域的體驗與感知。
3.3符號性
如果你在芝加哥那一定有人會邀請你去看看AnishKapoor在千禧公園做的公共藝術《云門》,但是你走在北京,我猜想一定不會有人會邀請朋友說你去看看那個地方的某某公共藝術作品,并不是因為北京沒有或者缺少公共藝術,只是整體上看,我們的藝術作品從藝術水準上與國外的公共藝術作品還存在著差距,往往在非常重要的地標周圍公共藝術都不那么盡如人意,而真正的藝術往往也不能放在地標區域內。因此公共藝術作品視覺符號性的強調也是地域認同感的重要顯性因素。
3.4事件性
從視覺藝術的途徑進入公共藝術,不能將其他藝術門類,如音樂、表演、媒體藝術等排除在公共藝術的應用范疇之外,公共藝術應是在活化公共生活、提升公共生活品質、促進城市文化建設等層面上綜合發揮作用的藝術種類,不僅在空間上占據一定的位置與體量,還可以在時間這個軸線上有所發揮。有創意的、能夠引起廣泛參與與互動的藝術形式,或者說藝術事件,也是重要的公共藝術實現形式。
3.5文化性
公共藝術塑造的是大眾文化與城市文化,從國家政策的層面上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近年越來越受到頂層設計的重視,公共藝術不僅是美化、活化,從某種意義上講,還隱含了立場與態度,也就是公共藝術的文化性問題,回溯傳統、尋找本地精神價值都是公共藝術創作時必須考慮的文化性的因素,也是無法回避的公共藝術向何處去的問題。
4.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公共藝術創作無論從現狀和問題來看,還有待于深入思考和研究,城鎮化的加速為我們的公共藝術創作和發展帶來了廣闊的空間,為藝術的價值提升和意義彰顯帶來可能。這就需要藝術家、藝術教育家積極投身于這一領域,關注我國公共藝術創作的途徑和未來。公共藝術與城市公共空間的營造將產生巨大的藝術生產力和社會影響力,同時,也是彰顯民族身份的時代新文化開拓的重要領域,批判地吸收西方先進經驗,發揮本土藝術家及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創造出具有本土特色和藝術品質的優秀公共藝術作品,并通過這一途徑培養善意、友好、智慧的新時代國民,為我國公共藝術的發榮,為社會經濟、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作者:何鑫 單位: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參考文獻:
1.李建盛.公共藝術與城市文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2.孫振華.公共藝術時代[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3
3.王洪義.公共藝術概論[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7
4.陳岸瑛.關于公共藝術的幾點思考[J].雕塑,2005(4):29-30
5.王中.公共藝術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6.翁劍青.公共藝術的觀念與取向[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7.馬欽忠.公共藝術基本理論[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8
- 上一篇:陶藝在當代公共藝術中的位置
- 下一篇:淺析林風眠藝術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