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藝術介入鄉村可實施性
時間:2022-05-21 10:40:41
導語:公共藝術介入鄉村可實施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公共藝術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是一個城市、一個鄉村魅力的體現,好的藝術會和人對話,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從大環境來說,中國的國民素質和文化水平大大提高,我們需要新的形式來滿足大眾需求;從國情來看,國家開始重視鄉村文化的發展。根據2017年10月18日在黨的報告中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強調必須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從各種情況分析,公共藝術介入鄉村是大勢所趨?,F從公共藝術帶來的鄉村魅力、中國的國情以及國內外的成功案例分析公共藝術在中國的可實施性。
關鍵詞:公共藝術;鄉村;經濟;文化
1公共藝術介入鄉村的必要性———中國國情
公共藝術,簡單來說就是公共的藝術,面向公眾的藝術,有公眾參與欣賞的藝術。公共藝術是一種新興的當代藝術形式,并無清晰定義和固定模式,對鄉村來說,它可能會改變鄉村風貌,還原缺失的鄉村文化,重塑鄉村美麗。中國鄉村———至今仍是中國5億多人口的常住地,然而國家在“十一五”之前生態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等工作的重點主要集中在城市,主要針對城市居民,現如今的精神文明建設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并且形成了成熟的公共藝術,有著完備的公共藝術設施。而鄉村的生態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工作起步相對較晚,雖然鄉村振興戰略以及城鎮化的實施使鄉村居民的錢袋子鼓了,居住的條件明顯改觀,但是精神文明建設依舊十分薄弱,鄉村地區幾乎沒有公共藝術介入,甚至公共藝術設施也嚴重不足。早在2013年12月,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就強調,“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同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努力建設美麗鄉村”的戰略,各級政府將大量的資金、人力和物力投向美麗鄉村建設,并且也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但這些年來也出現了許多問題,例如有些鄉村的美麗鄉村工程只是停留在“搞搞清潔衛生,改變農村環境”的低層次上,重建設輕規劃,忽略了“內在美”,同質化建設十分嚴重,整體風貌并未有較大提升;沒有做到中央要求的“四美”,也沒有體現出一村一業,一村一品,一村一景。所以,早些年的美麗鄉村等工程并沒有使大部分的鄉村地區得以全面建設、“軟、硬件”齊全。也因此,目前除少數城市邊緣的鄉村地區、少許前衛的村落、旅游區的沿線村落或高檔的民俗酒店附近外,大部分農村地區基礎性公共藝術設施依舊缺乏,尤其是偏遠的農村地區,幾乎為零。不過隨著中國經濟建設的進一步發展,城鄉一體化的不斷深化,美麗鄉村等政策的深入推進,國家開始更加重視鄉村建設發展,尤其是精神文明層面的建設,目前,國家不僅倡導基于鄉村“硬件”層面的重建改造,也急需就鄉村的“軟件”層面進行文化建設。
2公共藝術在鄉村空間的設計表達
日本越后妻有,可以說是日本交通最閉塞的地方,長久以來保留著日本傳統的農耕生產方式。隨著日本城市化進程發展,人口借著教育和工作逐漸向城市轉移,這里逐漸變得人口稀少,老齡化現象嚴重,因青壯年人的離開而導致農耕的逐漸荒廢。本村人的生活生產衰退,山村的原始風景也將被遺忘,同期日本大批鄉村的情況跟越后妻有一樣,跟現在中國鄉村一模一樣。為了恢復鄉村的生機,保留、傳承、發展地域文化。北川富朗決定重振鄉村,它集合了政府、社會人士的投資以及名人效應,召集各地知名藝術家來對鄉村進行公共藝術的創作,堅持采用記憶性原則和互動性原則,喚起了人們對鄉土故園的尊敬以及對勞動者的尊重,同時也提升了他們的藝術審美。2000年開始,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祭每3年舉辦1次,是當今世界上規模最大、水準最高、影響力最廣泛的國際性戶外藝術節。通過鼓勵藝術家進入社區,融合當地環境,與農村里的老人家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年輕義工,創造出數百件與大自然及社區共生的藝術作品。許多廢舊的教室與空屋也成為設計師的改造和創作,喚起人們對不在場的學生、老師的追憶,非常具有儀式感。每屆藝術祭都會留下一些優秀且易于保存的作品,成為當地環境的一個組成部分,很多作品非常巧妙地與自然融為一體。公共藝術的介入使原本逐漸衰頹老化的農業地區,通過藝術和文化帶來超過35億日元的經濟效益。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祭是日本政府試圖振興地方產業的一項意外成果,使原始的鄉村風景通過大地藝術節重塑。目前,“北川富朗模式”的藝術節已經成為日本振興鄉村的成功典范。由此催生瀬戶內國際藝術節、北阿爾卑斯國際藝術節、奧能登國際藝術節、中房總國際藝術節……成為振興鄉村、發展旅游的利器。
3公共藝術介入鄉村空間的原則
3.1人性化原則。以人為本的人性化設計是鄉村公共藝術設計的基本準則。設計者應更多關注鄉村居民日常生活中與鄉村環境互動的關系和活動的規律,通過考察、分析確定場域特點,并將其運用于設計創作中,通過科學、合理、規范的方法,不斷優化人與設計之間的關系;同時還應關注人的感知系統,如作品的色彩搭配、材料選擇、造型靈感、文化背景等,創作出適于鄉村居民參與的公共空間。3.2地域性原則。鄉村公共空間與其他公共空間相比有著其環境的特殊性,并且承載了當地鄉村居民的生活方式、歷史傳統、風俗風貌等;所以對于鄉村公共空間的藝術設計,應尊重當地的文化傳統,注重鄉村地域性文化傳統的提取借鑒,用鄉村文化傳統中比較有代表性的符號元素作為作品的元素,通過建筑小品、雕塑、裝置、燈光等藝術形式表現出來。同時也要因地制宜,在不做過多干預的情況下,要充分地利用地域性自然景觀,以尊敬和維護鄉村原有的自然生態為準則。3.3互動性原則。公共藝術的作品必定強調其公共的屬性以及與各方的互動性。公共藝術作品的創作者在構思過程中融入創作者與整體的鄉村公共空間景觀互動而產生的靈感,這樣必將更容易被當地居民接受認可。同時公眾的參與是鄉村公共藝術作品的最終目的,如果鄉村居民的踴躍參與公共藝術品的創作,更能促進作品與鄉村整體環境的融合程度,從而使作品得到鄉村居民的認可和喜愛,進而使作品的創作和后期的維護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支持。3.4公共性與藝術性原則。顧名思義公共藝術本來就是由“公共”和“藝術”2個概念組成,鄉村公共藝術的設計應該兼顧公共性和藝術性。不同藝術性的表現形式,多種類型的藝術形式與原有鄉村景觀形成鮮明對比,會讓全新的美學力量注入到原來漸趨衰落的鄉村公共空間當中去,從而使整個區域景觀可看性更強,并以此促進整個鄉村地區的發展。3.5生態保護性原則。鄉村公共藝術必須借鑒生態學的理論成果和研究方法,才能更科學、持續地對鄉村的人文精神產生影響,鄉村公共空間相比于城市公共空間,最大的優勢就是自然生態景觀的完整性比較高。鄉村公共藝術設計應該順應自然山水格局和自然的地形地貌格局特征,在改造的基礎上延續地域文化景觀特征;遵守景觀融入原則和少干預原則,創造出可持續發展的、美好的鄉村整體環境。
4公共藝術與鄉村的關系
公共藝術是激活鄉村環境的活力元素。近年來國內外公共藝術的發展以及國內外相關的成功案例,為中國鄉村地區所急需的“軟件”層面的文化建設提供了一個科學合理的建設路徑。其旨在因地制宜地針對鄉村地區的特色傳統文化,進行深入的梳理與探究,通過各類公共藝術活動,將鄉村的特色文化以及村容村貌以全新的視覺形式呈現給大眾,豐富鄉村居民精神文明層面的生活。我國鄉村有著自己特殊的屬性和特征,都各自有著不盡相同的厚重文化底蘊和特色風俗,其所形成的公共藝術空間可以成為鄉村特色的活動和文化的載體,可以為鄉村社會秩序奠定基礎,可以承載著鄉村居民平常的生活和生產,同時也可以成為鄉村社會生活中信息傳播的載體,所以公共藝術介入下所進行的鄉村地區的建設發展能夠大幅提升鄉村地區的整體風貌以及精神文明層面的水準,成為提升鄉村風貌的一個基點,促進鄉村地區居民幸福感的提升;與此同時,結合當地鄉村文化的公共藝術介入下的鄉村風貌的塑造對周邊產生輻射,形成建設理念,從而形成當地鄉村的特色風格,從而實現“四美”以及“一村一業,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的目標,例如浙江省部分地區所形成了“公共藝術+創意農業”的玉環模式。同時公共藝術的傳播功能可以加強鄉村文化信息與外界環境的互動,從而增加鄉村的開放性、凝聚力和認同感。所以公共藝術是激活鄉村環境的活力元素。
參考文獻:
[1]北川富朗著,張玲玲譯.北川富朗大地藝術祭:越后妻有三年展的十種創意思維[M].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4.
[2]李傳燕,閔雪陽.公共藝術在鄉村公共空間景觀中的設計表達探究[J].2018(42):114-115.
[3]馮正龍.公共藝術的地方重塑研究———以中國莫干山和日本越后妻有為例[J].美與時代(上),2018,05
[4]李雷.公共藝術與鄉土文化自信的重建[J].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18,01
[5]王方圓.基于文化自信視角下對公共藝術激活鄉村環境的研究[J].設計,2017,22
作者:陳志聰 高展晰 單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 上一篇:公共藝術休閑空間設施設計研究
- 下一篇:網絡經濟對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研究
精品范文
10公共衛生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