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藝術創作路徑探索
時間:2022-07-31 08:48:29
導語:民間藝術創作路徑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我國,藝術產業作為一個新興的產業逐漸成為一個龐大的產業群,本文以分析年畫從繁榮興盛到逐漸衰落及年畫被邊緣化的原因等得出需要年畫產業化。以提高年畫銷量的方式,促進其傳播途徑的擴大。例如年畫與多種民族民俗藝術、商品開放結合起來發揮創新思維,配合政府政策與藝術內涵,形成一個多元的現代產業共同體,得到民間藝術創作的發展機制。
關鍵詞:藝術產業;年畫;民間藝術;創作路徑
藝術創作曾經普遍被認為是一種純精神上的活動。而事實上,藝術創作作為一種特殊的生產形式,同樣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物質基礎。藝術創作就是將意象物態化的過程,通過藝術作品把藝術創作者的精神層面傳遞出來?;谶@種對藝術本質上是生產實踐的一種特殊形式的觀點,馬克思提出了“藝術生產”這一術語,“宗教、家庭、國家、法、道德、科學、藝術等等,都不過是生產的一種特殊方式,并且受生產的普遍規律的支配?!?/p>
1這一理論成為了藝術產業化得重要依據。經濟學上的一些術語被馬克思用于形容文化藝術方面的名詞,例如他把藝術作品稱之為產品,雖然藝術作品不同于普遍意義上的產品,但這使藝術被包含在了整個大的社會生產范圍之內,而不再僅僅被定義為人類純粹意義上的精神活動的領域之中,藝術作品成為一個在普遍生產規律支配下的社會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從春秋戰國時期文化、藝術的生產和傳播就已經開始活躍起來,例如當時各國諸侯對人才的招攬都是特別注重的,他們招攬文人,有才藝之人。使得文人地位提高。這也等同于文人于諸侯之間的文化、藝術知識交易,這種傳播,交易方式的結果就是能夠提高文人的社會地位。這就產生一種社會效應讓人們崇尚、追尋文化藝術,這樣就提高了文化藝術傳播的效率。只不過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藝術產品交換還局限于個體行為,更沒有達到產業化的層面。而隨著社會發展至今,藝術產業開始迅猛發展,根據文化部2016年4月15日的統計,在文化藝術市場方面:2015年年末全國文化市場經營單位23.17萬家,比上年末增加1.15萬家;從業人員156.47萬人,增加24.08萬人。全年全國文化市場經營單位營業總收入2965.64億元,營業利潤1002.10億元;在文化藝術產業方面:截至2015年末,超1.8萬億元的社會資本投入文化產業,共征集7134個文化產業項目。
2這些數據充分表明文化藝術產業已經成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項產業,目前與藝術產業相關聯的詞語如文化產業,藝術工業,大眾藝術等詞匯也充斥在人們的生活中,其中心內容就是藝術產品和服務,藝術產業的迅猛發展與藝術的創作與生產密不可分。與此同時,傳統的文化藝術創作與生產也需要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進行自我的調整和變化。不能僅僅局限于個體行為的創作,文化藝術與市場經濟相結合。怎樣表現出其獨具的藝術價值與商業價值;藝術特質與產業化生產的關系問題將成為藝術創作過程中的重要參照。藝術發展到今天,以產業化的模式發展自己,這是藝術自身發展的必然選擇和趨勢。因此,在全新的藝術產業背景下怎樣利用藝術產業的各種特點、優點來發展自身對于當代藝術的發展其藝術創作路徑的探索是一項重要的課題。在古老的中華文化之中,在漫長的歷史長河里,年畫的因起深厚的歷史、民俗底蘊成為了深受人們熱愛的民間藝術,在我國幾千年的農耕社會年畫長久不衰,因為濃厚的地方與民俗特色使其傳承了一代又一代,在我國民間藝術占有重要的地位。回顧年畫的發展歷程,雖然年畫在遠古時代便是以賦予了宗教意義的形式出現但是漢唐時期是年畫發展的重要階段,漢唐時期文化、經濟繁榮,年畫等藝術種類都得到了極好的發展,鐘馗等神仙題材出現在了年畫之中,以此表達祝福,祈福之意這時的年畫宗教意義上得到了飛躍性的發展。直至清朝年畫的發展達到了鼎盛時期,全國各地都有年畫的產地,很多地方都出現了年畫生產中心,例如天津的楊柳青,河南開封,四川綿竹都屬于知名的年畫生產基地,在當時年畫如火如荼的生產著,題材,形式也越來越豐富多樣,內容充滿了節慶的喜悅氣氛與祈福意義。清朝末期之后,社會時局動蕩不安,政治、文化急劇變革,年畫中的民俗氣氛弱化,開始出現大量的宣傳題材,如反抗侵略等政治宣傳和一些紀實的創作內容反映了當時的一些真實的歷史事件,這也體現了當時年畫記錄歷史的意義??谷諔馉幍拈_始,年畫的形式再一次的發生了變化出現了獨特的為革命而生的年畫,它與新中國成立后的年畫合稱為“新年畫”。進入新世紀以后,年畫作品的數量漸漸減少,年畫的創作目的改變成了展覽且裝飾意味逐漸增加。隨著現代高科技的計算機,網絡技術,電子屏幕儲存圖像,影像技術的高速發展,每個人都可以輕松的下載存儲大量的圖片、影像資料加之現在人們審美取向的也發生很大的變化,快餐化的時代使傳統民俗作品在大多數人們心中不再是生活中應該存在的事物,傳統年畫在不知不覺中淡出了絕大多數百姓的生活,年畫消費市場迅猛流失。年畫由于其獨特的民俗特性不能適應當下藝術生產的狀況,大多數的生產都無法繼續正常進行,產量極大的衰減,從過年時節每家每戶必備的祈福之物變成了個別人的收藏之物。年畫市場銷售量的銳減隨之而來的便是年畫產地的極度萎縮,年畫創作藝術家越來越少,年畫創作技法逐漸消失……這一系列的可怕表征更是惡性循環。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執行副主席馮驥才指出,“其實早在民國初年,中國年畫已經開始消失”。
3這種承載民族文化的傳承的藝術品逐漸消失,其實是我們對自己民族傳統文化的丟棄。對民族,國家而言這是一種文化上的損失。1977年“國務院文化部和中國美協在濰坊召開年畫現場會,研究振興年畫的問題”此后年畫像重獲新生一樣逐步復蘇。政治支持的因素使年畫重新被重視,年畫產量迅速增加。這足以體現政策對于產業發展的重要性。不過到了今天年畫突然就像消失一樣退出了人民大眾的視野,對于民間藝術的保護,離不開政治傾斜。但是現階段的年畫進入市場成為商品經濟的產物,以裝飾為主,遠離民間,這使得人民群眾對于年畫越來越陌生,要重新振興年畫必須在進入市場的同時再次打開人民群眾的家門,所以在創作的過程中,不能以一成不變的形式出現,更應該體會現在百姓的生活中新的觀念,新的思維,新的審美然后與市場相結合成為當下適應民情的創作。在當今社會,民間藝術創作離不開市場更加離不開的是人民群眾。單獨為展覽、收藏所創作出來的民間藝術作品是不能夠適應現在社會。藝術家的內在意愿與社會的期許產生了共鳴,傳統藝術在“古為今用”的方案中與當代政治達成了一致。
4年畫需要多元化的組合,脫離單一的創作形式,提升整個產業的發展態勢。民間藝術產品一經進入市場,接受市場的考驗是必不可少的過程,競爭是進入市場之后的重要因素。市場經濟體制下,民間藝術產品要與一般意義上的物質產品一樣參與市場競爭,但藝術產品又具有精神文化產品的特有屬性,因此又要以更嚴格意義上的產品形式經過市場的選擇淘汰而最終呈現并為人所消費利用。民間藝術作品與商品開放結合起來,同時為這一傳統的民間藝術注入現代的理念,例如刺繡年畫、皮影年畫等或者加上更具有時代意義的互聯網年畫賀卡、多媒體年畫等。其題材、主題更加豐富,形式、風格更加新穎,這些產品既具有年畫特色又不再屬于傳統的年畫。再者民間藝術受到價值規律的影響,作為商品的民間藝術產品,將會自發地主要由教育、啟迪功能,轉向更多地追求滿足人們的娛樂、享受功能。
5但是民間藝術品的創作也不應該是一味的追尋滿足人們的享樂,藝術含量更高的藝術作品,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將會隨之提高,這樣優秀的藝術作品才能保留下來,而不是被依附于人們喜樂的低廉藝術平。民間藝術品產業發展機制的重點,在于形成一個多元共治的現代產業共同體,通過多種子機制的搭建,如果能將原本依賴行政力量形成的市場支撐加以延伸,延伸到社會機構、公司集團、藝術博物院等。在這種模式中以政府政策為依托,以市場為產業平臺,以民間藝術創作者為基礎,最終使民間藝術品市場能夠形成一個傳承有序、良性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從而提升整個民間藝術產業的環境與層次,使民間藝術創作生生不息。
作者:王木 單位:西華大學
- 上一篇:民間藝術符號應用對策研究
- 下一篇:民間藝術符號在環境設計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