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民間藝術課程的兒童化策略
時間:2022-11-14 10:12:29
導語:試析民間藝術課程的兒童化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深深根植于中國本土文化的“青花藍”,以其素凈的、藍白對比的色彩美,富有藝術性的裝飾美,深受兒童的喜愛。我們借此生成了“中國藍”的特色主題活動。在主題實施中,我們遵循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從兒童的視角思考、看待問題,關注兒童的發展需要和學習過程,基于兒童的經驗與興趣,以兒童化的理念對主題活動的目標、內容等進行再設計、再構建,使原有的主題活動更具特色、更適宜幼兒,引導幼兒愉快、自主地認同、接納并獲得相關的民間藝術經驗,得到健康全面的發展。
【關鍵詞】兒童化;藝術課程;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
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歷程中,“青花藍”在歷代都包含著不同的文化含義。深深根植于中國本土文化的“青花藍”,其審美意蘊與鮮明的視覺符號已成為民間藝術品設計的發掘點之一。在諸多民間工藝品中,藍底白花或是白底藍花的青花布、青花瓷(瓶、盤)是中國民間工藝品中的奇葩,它們以素凈的、藍白對比的色彩美,富有藝術性的裝飾美,吸引大眾的眼球,深受大家的喜愛。孩子們對這種藍白對比的色彩也非常敏感,他們常常圍在一起欣賞從家里收集來的藍印花布、青花瓷的酒瓶、盆子,相互交流其顏色與圖案花紋,并能充分地想象藍色代表什么、白色代表什么,用稚拙的語言表達出心中對美的感受。“中國藍”這一特色主題活動也就在幼兒的興趣中應運而生了。在“中國藍”特色主題活動中,我們遵循兒童身心發展規律,以兒童的視角思考、看待問題,關注兒童的發展需要和學習過程,基于兒童的經驗與興趣,以兒童化的理念對主題活動的目標、內容等進行再設計、再構建,使原有的主題活動更具特色、更適宜幼兒,引導幼兒愉快、自主地認同、接納并獲得相關的民間藝術經驗,得到健康全面的發展。
一、從幼兒的立場確立課程目標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強調幼兒的全面發展,強調教育目標在幼兒園一日生活中及各類教育形式中的滲透。在《綱要》理念指引下,我們對“中國藍”特色主題活動進行了再審議,發現以往在主題活動目標的確立中,雖然考慮到了幼兒的生活水平與認知經驗,考慮到了民間藝術的特性,但往往偏向于從“教”的角度考慮問題,缺乏從“學”的角度思考,對幼兒在活動中的感受與體驗考慮不周全。隨著課程實施的不斷深入以及兒童化理念的不斷更新,我們不斷明晰園本課程目標、完善主題實施目標、構建特色教學目標,充分考慮幼兒的感知、體驗。(一)明晰課程目標。課程目標是課程實施最終要達到的目的,對課程的實施起著統領作用?!爸袊{”是一個民間藝術特色主題,我們將課程目標的側重點放在藝術方面,并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幫助教師不斷明晰民間藝術課程目標。首先,通過專題講座提升教師的課程理論知識,增強教師對課程目標的理解,從理論與實踐兩個維早期教育•教育科研2017.10度,統一了教師對課程目標的認識。在講座、研討、反思中使教師明確課程目標的內涵、目標在課程中的作用、目標與幼兒發展的關系。其次,我們在一次次研討互動中逐步修正完善了民間藝術課程目標。另外,深入學習《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的藝術篇,進一步明晰民間藝術課程目標。(二)修正主題目標。隨著教育對象的不斷變化,我們不斷思考主題實施目標的適切性,努力完善主題目標。通過課程審議引領教師分析原有目標,提出更切合主題、更具針對性、更能清楚表述幼兒發展水平的目標。在“中國藍”主題活動中,我們注重考慮大班孩子的年齡特點,參照《指南》藝術領域中的5~6歲幼兒的典型表現來確定目標。同時兼顧語言、社會、健康、科學等其他領域目標,全面、綜合地確定主題活動目標:(1)愿意欣賞并喜愛民間工藝品,認識幾種常見的、具有代表性的民間青花工藝品,了解其制作過程。(2)通過欣賞,感知青花工藝品藍白對比的色彩美,圖案的裝飾美,并能用語言大膽表達自己的感受。(3)探索運用折、剪、印染等方法來進行裝飾、制作簡單的青花作品,提高動手操作能力。(4)用制作的青花作品進行藝術表演活動、講述活動,喜歡參加藝術活動,體驗成功的快樂。(三)細化活動目標。每一個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活動目標是否合理、明確,因此我們注重活動目標的研究。引導教師認真分析教材內容,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水平制定適宜的活動目標,力求每個活動都能站在幼兒的角度來思考并確立。在“青花瓷”活動中,我們依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以青花瓷器展銷會的內容設計線索,通過參觀、收集、交流、欣賞、繪制等方式,學習單獨紋樣、連續紋樣及情節畫等不同裝飾方法,簡單了解青花紋樣中所蘊含的民俗文化,感受青花飾品獨特的韻味。如在“青花瓷瓶”活動中,我們細化了活動目標:(1)欣賞青花瓷,初步感受到白底青花的古樸簡約美。(2)知道青花瓷是中國人發明的,嘗試用多種線條、圖案繪制青花,裝飾廢舊瓶子。(3)體驗變廢為寶的成功快樂。通過不斷細化具體的活動目標,使幼兒在每次活動中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
二、以幼兒的經驗開發課程資源
(一)幼兒為本,合理選擇資源。民間資源涵蓋的內容非常廣泛,但并不是所有內容都適合幼兒園的孩子。因此,需要教師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以及資源的教育意義來甄別選擇、合理開發利用。我們從幼兒的生活經驗出發,注重幼兒興趣的培養和激發。一方面將成人化的民間傳統藝術兒童化。如,將操作煩瑣的蠟染改為簡便的宣紙印染;將精細的絲線刺繡變為比較安全且容易掌握的毛線刺繡;將高要求的編織技巧簡化為幼兒穿線、編玩小玩意的游戲性活動,等等。另一方面,改編傳統的童謠、游戲玩法,以貼近幼兒生活的經驗,使幼兒感興趣。如,晨間活動時,踢毽子、抬轎子、跳竹竿、斗雞等民間體育游戲深受幼兒的喜愛,幼兒玩得開心、投入;活動區角,織布、編網、撕紙、剪紙、印染、陶泥等民間工藝操作活動更是吸引著幼兒參與。(二)面向家長,靈活拓展資源。家長有不同的知識和專業背景,是我們可以利用的課程資源。我們采用“嘉賓有約”的形式把家長請進幼兒園,協助幼兒做活動調查、收集民間游戲資料。同時請家長參與到孩子們的民間特色活動中來,如,“青花瓶制作”“青花布時裝表演”“青花扇展演”等活動。這不僅增進了家長對幼兒園課程的了解,同時也擴展了我們的課程資源,使課程活動更貼近幼兒。(三)立足教師,挖掘特長資源。教師是園本課程實施的關鍵,教師自身就是實施園本課程的重要資源。我們注重培養教師自身實施民間藝術園本課程所需要的技能技巧、教學素養、民間藝術素養。根據各人的特長、愛好,成立了教師學習培訓小組:民間樂器培訓、民間技藝培訓、民間戲曲培訓等,為實施民間藝術課程提供保障。同時,積極利用教師的特長,鼓勵教師自己設計班級特色,力求使編織、剪紙、印染等民間藝術通過教師的引導在幼兒身上得到傳承。
三、從幼兒的視角設計課程內容
一些實踐性強和可操作的民間游戲材料,有代表性和教育意義的民間故事、民間歌謠,本地區特有的民間工藝,與幼兒生活世界緊密聯系的傳統民俗節日等資源都是民間藝術課程內容設計的可選擇內容。在建構“中國藍”這一主題內容的過程中,我們抓住青花布、青花瓷藍白對比的色彩,讓幼兒在活動中提升發現美、感受美的情趣;抓住青花布、青花瓷上圖案排列的規律性、裝飾性,讓幼兒在活動中探索不同裝飾的方法,提高表現美的能力,體驗成功的快樂。主題目標確定后,我們主要采用小組研討、課程審議等方式來選擇課程內容,教師們通過網絡、書籍等渠道,收集有關特色主題的活動內容,為研討做好充分的準備。在整個研討活動中,教師們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各抒己見,從活動目標、內容、形式及材料的收集、家長工作、環境創設等方面一一進行商討。(一)布置凸顯“中國藍”特色的環境。環境是重要的課程內容,為了能更好地落實主題目標,真正發揮環境的教育作用,我們在制訂主題計劃時,充分考慮到環境的創設與布置,形成“人墻對話”和“人物對話”。如充分利用家長資源,收集各種青花的物品和材料,教室內以展覽的形式布置藍印花布、青花瓷盤、瓶展覽會,讓幼兒隨時與這些物品和材料形成互動、對話,讓他們置身于“青花”似的清新脫俗環境中。各班還創設了“中國藍”的主題墻和作品展示區,充分反映這一主題活動實施的軌跡與過程,這不僅可以讓幼兒在欣賞與交流的過程中,體驗操作與成功的快樂,同時也讓家長了解我們的課程實施情況以及孩子在活動中的表現。在活動區游戲中,將自制好的白底藍花的肚兜、旗袍、圍裙;扇子、傘、頭巾等提供在表演區讓幼兒自主選擇。提供藍白顏料、硬紙板、背心袋、藍色手工紙等,讓幼兒在動手區自主創意。將各類民間工藝品圖片布置在語言區,讓幼兒自主講述和欣賞。(二)設計體現“中國藍”特色的內容。在“青花布”的活動中,有收集活動“青花布”,利用一些網絡資源,播放藍印花布制作過程的視頻,使孩子進一步了解、熟悉藍印花布;有欣賞活動“藍印花布”,通過欣賞藍印花布的色彩——圖案——圖案的排列——圖案的組成,使孩子充分認識與感受藍印花布的色彩美與圖案美,初步了解藍印花布的制作過程,增強民族自豪感,并對藍印花布產生喜愛之情;有制作活動“漂亮的圍裙、肚兜真漂亮”,讓幼兒來大膽設計藍印花布的花紋,運用剪紙、蔬菜拓印等方法裝飾在旗袍、肚兜等服飾上;有展示活動“青花時裝表演”,利用家長資源,讓家長參與進來和孩子一起來設計藍印花布的服裝,配上音樂,讓孩子穿著自制的藍底白花的衣服進行時裝表演,體驗制作與表演的樂趣。在“青花傘”的活動中,我們圍繞“感知青花傘的圖案美與花紋美、感受傳統藝術的魅力、嘗試運用中心對稱的方法裝飾青花傘”等活動目標,設計了多個主題活動內容。如在收集活動中與家長共同收集有關青花傘的圖片、實物、視頻;把師幼共同收集的物品布置在活動區域,供幼兒欣賞游戲。通過收集活動讓幼兒對青花傘有初步的認識和喜愛。“欣賞傘面”活動中,欣賞PPT感知青花圖案的特點,讓幼兒了解青花花紋的題材有山水、人物、動物等,初步了解牡丹、魚、嬰戲紋所表達的吉祥寓意;觀察不同裝飾方法的傘面,了解單獨紋樣、中心對稱、邊緣連續花紋等裝飾方法;感知青花傘的美,喜歡青花傘?!霸O計青花傘”活動中,讓幼兒通過同伴討論、自由創意等途徑設計裝飾青花傘,體驗創作的樂趣,提升幼兒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扒嗷▊阏故尽被顒又?,幼兒拿著自己設計的青花傘在“青花瓷”音樂背景下表演展示,提升藝術表現力。民間藝術課程實施不僅是課改研究的過程,同時也是創造的過程,更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過程;不僅豐富了課程建設的內涵,同時也營造了課程的本土創新文化,提高了教師自身的教育競爭力。
作者:錢琴 單位:無錫市甘露中心幼兒園
【參考文獻】
[1]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發展指南》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
[2]葉芝明.民間藝術教育“兒童化的探索”[J].早期教育.2011,(07/08).
[3]趙玉蘭.幼兒園民間藝術教育課程開發[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4]周洪飛.幼兒園課程園本化理論與實踐的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5]汪麗.田野課程架構與實施[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通訊作者:錢琴,120081743@qq.com
- 上一篇:民間藝術在校園特色文化的運用
- 下一篇:淺談陳之佛藝術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