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錢幣藝術的革新
時間:2022-08-21 05:38:36
導語:清代錢幣藝術的革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的古錢文化博大精深,古錢身上濃縮了歷史的變遷,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技、民俗等方方面面。錢幣的藝術是錢幣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是通過錢幣的外表特征所直接反映的形色之美?!爸袊X幣藝術的內容包括錢幣本身的形狀、穿孔的大小、輪廓的闊狹、銅色的配合等等,但最重要的是錢文的書法?!雹僖驗橹袊乃囆g史上,書法是最受重視也是影響最大的藝術門類,書法通過錢幣可以最廣泛地接觸所有的國民,所以歷代都頗為重視錢文書法,從而中國的古錢幣同時也成為了書法藝術的寶庫。不過,藝術的發展繁榮往往與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不成正比,一些藝術性極高的錢幣,如王莽、北周、劉宋、南陳、徽宗的錢則出現在一定的非常時期。而社會生產、生活長期穩定的時期,鑄錢往往只重視質量和幣制的統一,而忽略錢文的書法,使錢幣的藝術性大打折扣。這在清代表現得尤為突出。清代是個統一的封建大國,曾一度開創了康、雍、乾盛世,鑄錢的質量很高,但錢文缺乏藝術性。清錢的字體泉界常稱為宋體,這是不準確的,因為“宋體”指的是宋體字,宋體字和仿宋體是兩種不同的印刷體,混淆不得。清錢的主體文字(如圖1—4)是仿宋體(仿宋:印刷字體的一種、仿照宋版書上所刻的字體,筆畫粗細均勻,有長、方、扁三體。也叫仿宋體、仿宋字。)②清錢上的仿宋體,不及印刷中的仿宋體精致,有時還兼含楷、隸筆意,總是顯得嚴肅而拘謹,沒什么藝術性可言。
當然,在清代長達二百六十多年的歷史中,錢幣作為社會文化的重要載體,錢文藝術也并非長期暗淡無聲。康熙中期京局的小錢,文字的筆法和體態狂浪多變,別具風格,意境奇妙。為清初錢中一大景觀。乾隆時期,寶蘇等東南局和北方的寶陜局開始出現部分宋體字(宋體字:通行的漢字印刷體,正方形,橫的筆畫細,豎的筆畫粗。這種字體起于明朝中葉,叫做宋體是出于誤會。)③宋體字的點劃折勾均露鋒芒,剛中有柔、典雅高貴,遠比仿宋體精美。宋體字錢幣的出現,為呆板的清錢世界拉開了一道亮麗風景,令人耳目一新。咸豐開始,清錢文字向楷書轉變,并出現了一些精美的楷書錢文。以上三點變化,雖不能代表清錢的主體風格,但反映了清代錢文藝術亦曾出現過高超水平,且可與歷代媲美。在清代錢幣藝術變化發展的艱難歷程中,寶陜局的成績尤為突出。
清時,陜西銅源緊缺,鑄錢多靠外購銅料,從而鑄本很高,往往虧本鑄線。但寶陜局通清一代除雍正、同治時未開爐外,其余各朝均鑄量不小,是清代重要鑄錢省局之一。清代鑄錢,全國統一制式、統一文字,戶部頒樣,制度嚴格。順、康時期各省所鑄頗為整齊。乾隆間,寶蘇等東南局開始出現宋體字,但錢幣的制式基本無變異。而北方鑄局,仍頗拘謹,唯寶陜局別開生面,有了多個方面的突破:一是除保留少量部頒式(如圖1)外,多數均改為狹緣廣穿式(如圖6———10),打破了清錢闊緣式的單調格局。二是仿宋體的長、扁字體亦使用出來(如圖6),使文字與緣,廓相互協調,版別新異。三是開鑄精美的宋體字(如圖7)錢,美輪美奐。四是仿宋體、宋體筆法相融合(如圖8—10),自由靈活,版別豐富。如此幾方面的新,在滿清嚴厲的制控下,是難能可貴的。
嘉慶、道光時期,清政府統一錢制的力度有增無減,寶陜局在保持統一(如圖2、3)的基礎上,仍繼續鑄有宋體字錢(如圖11、12),與南方的寶蘇,寶浙遙相呼應。咸豐時,太平天國的炮火摧毀了清廷長治久安的美夢,原來的貨幣制度也被徹底打破,于是開鑄大錢、鐵錢、行紙幣,鑄錢的文字開始轉向楷體,不過咸豐小平錢的字體基本無變(如圖4),這時寶陜局的宋體字錢甚為精美(如圖13),包括鐵錢(如圖14)。光緒時京局還有傳統的仿宋體,而各省已基本為楷書錢(如圖5),且有各局竟秀之勢。寶陜的宋體字光緒錢,其精美者(如圖15),與歷史上任何一種美錢相比也毫不遜色。
清代之所以長期有采用一種呆滯的仿宋體作為錢文,除求幣制的統一穩定外,主要還是清代特殊的社會政治狀態所決定的,滿族統治者為了長久統治全國,控制漢人。而長期實行文禁政策,以束縛人民的思想,多次制造文字獄,限制文藝的自由。錢文藝術具有最廣泛的社會性,錢幣正面漢字的美化,同時又會貶低背面的滿文,所以清代在錢文上,對各地的控制很嚴。而統治者上層的文化藝術,還是有長足發展的,如清代的官瓷就已登峰造極,宮廷的刺繡、服飾、戲曲等等都超過歷代。乾隆皇帝尤喜舞文弄墨,到處賣弄詩詞書法,但就是不碰及錢幣。咸豐以后錢文書法的變化,是清廷已失去了控制能力的結果。而始自乾隆時的寶陜、寶蘇等局的錢幣藝術革新,不僅體現了傳統錢幣藝術的生命力,反映了人民群眾對錢幣文化藝術的需求,同時與當地豐厚的文化底蘊也息息相關。
- 上一篇:藝術設計專業名稱革新
- 下一篇:花鳥畫藝術革新角度與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