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數字媒體藝術創作形式

時間:2022-03-25 03:48:30

導語:互聯網數字媒體藝術創作形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互聯網數字媒體藝術創作形式

摘要: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媒體行業逐漸向數字媒體方面發展,現我國基本邁入了數字媒體信息時代,民眾也對媒體藝術有了更高的要求。針對互聯網大背景下如何開拓數字媒體藝術的創作方向進行研究分析,以期推動我國數字媒體藝術的發展。

關鍵詞:數字媒體藝術;互聯網;創作

隨著數字媒體的發展和普及,傳統媒體領域受到了巨大的沖擊,許多舊式的媒體藝術理念和創作手段已經落伍,無法滿足信息技術時代新媒體發展的需要,而互聯網的興起,使得媒體行業革新的速度加快,緊跟社會發展趨勢,創作出符合當下人們所需要的、喜聞樂見的藝術作品。本文從互聯網背景著手,分析數字媒體存在哪些創作方式,并進行簡單點評。

1互聯網背景下數字媒體藝術的創作方式

1.1虛擬網絡與數字媒體藝術創作。從古代到近現代,藝術創作的方式都是通過一定的實物載體來體現出作品的價值。中國畫則以宣紙為載體,用毫筆勾勒,用墨水浸染,最后形成一幅畫作;國樂則以古琴、揚琴、嗩吶等樂器作為載體和媒介,通過彈奏,來體現其藝術價值;名著也亦然,用紙寫下流芳百世的詩句。而處于大數據時代的今天,人們對實物的需求逐漸在淡化。想聽音樂,下一個網易云就好;想品名畫,在網上一搜即可;想看名著,眾多小說APP任你挑選??萍贾饾u發展,手機功能越發的強大,藝術創作的形式也愈發多樣。打個比方:假如你想自己創作一首曲子,不用糾結于沒有鋼琴或者是古箏,在網上下一個音樂制作軟件,里面就有你想要的所有的樂器,并且你還可以將不同的樂器混合在一起,演奏和聲樂,創作歌曲,不再是音樂專業者的專屬;再者,由于手繪板的發明,眾多畫者可以不用在紙上創作,只要在電腦下一個photoshop軟件,再連接手繪板,就可以模擬畫畫的環境,進行繪畫創作了。1.2特效技術與數字媒體藝術創作。眾所周知,電影是集聚人民生活和愿望的產物,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們在電影院看電影,主要是欣賞電影所表現出來的情感,電影整片通常沒有很強的代入感,而最近十幾年,特效的興起,讓人們評判電影的標準略有變動,在數據化的今天,2D電影是基礎,3D,乃至4D電影則是一種潮流,它能夠帶給觀眾更直觀的感受,直接沖擊著觀眾的感官,讓觀眾身臨其境,像《速度與激情》系列,用3D和4D欣賞和直接看2D影片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感受,當運用3D技術后,不僅是視覺的沖擊,更有情感上的共鳴。由此可以看出,特效技術對于數字媒體藝術創作是起到推動作用的。1.3三維立體技術與數字媒體藝術創作。三維立體技術,最常用的或許是建筑行業,但對于設計師來說這個技術也很重要,在設計衣服時,不能將模特視為一塊平板,而是需要多方位、立體的測量并設計。這時,三維立體技術便顯現出它的重要性,它可以在電腦上,通過錄入模特數據,自動生成3D立體影像,方便設計師進行設計,在進行設計的過程中,設計師可以隨意調節模型的數據與比例,來測試衣服的適合人群,幫助設計師有針對性的設計出質量優良的藝術品,同時也提高設計師的3D立體感。除去設計行業,在考古方面,3D立體技術也同樣占有一席之地。由于文物在地下所待時間過長,難免造成一些難以修復的損傷,但展覽方想將文物最完美的一面呈現出來,則有賴于3D立體技術的成像,將文物模擬出來,通過模擬,可以看出文物完好無損的模樣,而文物修復者也可以通過虛擬影像來輔助進行文物修復。1.4交互技術與數字媒體藝術創作。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成熟,藝術創作者的思維表現也越加活躍,不局限于以往的創作手段,創作者們奇思異想都可以通過網絡為媒介來分享給觀眾。不僅是影視,音樂等,游戲領域關于交互技術的應用已經是爐火純青,游戲頭盔的開發,眾多游戲采用了交互技術,使得玩家能夠身臨其境的感受到游戲環境,使其獲得更好地游戲體驗,這一技術也為藝術創作者所運用,最典型的的例子,便是上海世博會上的動態《清明上河圖》在這一幅圖中,展覽方利用交互技術使靜物“動”起來,人們可以看到栩栩如生的人物,乃至看到他們的生活的點點滴滴。

2結語

我國的新媒體行業在不斷地發展,并且也已經小有成就,但是,在互聯網背景下,數字媒體技術還存在許多不足,數字媒體藝術在互聯網背景下面臨著機遇與挑戰。要想使數字媒體行業立于不敗之地,就需要多加努力,緊跟時代潮流,結合互聯網技術,努力運用新型技術,改變創作形式與創作理念,創作出更多更好、更膾炙人心的作品。

參考文獻:

[1]徐峰.移動互聯網思維與數字媒體藝術教育探索[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7,1(29):31-32.

[2]張迪.新媒體語境下的視覺藝術創新[J].藝術科技,2017,30(4):281.

[3]鐘甦.移動互聯網思維與數字媒體藝術教育[J].當代電影,2016(2):182-184.

作者:周世明 何群 單位:長春建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