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畫創作的歷史與時代命題分析

時間:2022-08-17 04:24:40

導語:人物畫創作的歷史與時代命題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物畫創作的歷史與時代命題分析

摘要:在主題性美術創作工程不斷開展的過程中,體現國家意志與民族精神的人物畫創作,占據了重要地位,取得了驕人成果,同時也成為美術領域中重要的議題。在豐富多元的藝術環境中,畫家們在面對各式內容題材的創作時,希望通過各自的藝術語言提升創作水平。在這一前提基礎之上,文章通過對主題性人物畫創作的思考,聚焦于當代中國主題性美術創作的內容題材、表現手法、歷史情境、思想情感等方面,展開對畫家主體和藝術創作的深入探討。藝術創作的獨特性質與生動現實,要求畫家主體體悟感知現實情境和客觀物象,并由此引發藝術化的構思和表達,這樣內容主題才得以與繪畫創作相互交融,并進一步展現出真實而又動人的情感表達;同時,與人物與事件的客觀真實不同,主題性人物創作始終圍繞著人物事跡的真實性展開,但也亟需深入的體驗與思考、深入與轉化,才能夠使主題性作品更加具有時代韻味,承載更多的情感寄托。

關鍵詞:主題性;人物畫創作;藝術創作;歷史;時代

面對當代社會文藝事業的豐富多元與繁榮發展,主題性創作不停地在新的歷史困境與現實機遇中尋求出路。在新舊思想沖擊下,針對不同參與群體的形象事跡,主題性人物畫創作又該以何種面貌來展現?以何種圖式來再次喚醒強烈的精神品格?就創作來說,歸根結底,其主要議題還是集中在內容選取、主體構思、技法語言、情感表達等多個層面。從藝術創作方面來說,展現人物面貌與精神特征,就要考慮如何將具體形象與傳統技法語言相結合,將具有高度的文人審美與通俗的大眾趣味相調和,進一步地從人物畫創作的規律出發,創造出具有時代特征的風格樣式。同時,怎樣將人物的品行風范與畫家的創作意愿、能力、風格相結合,這是主題性人物畫創作所面臨的關鍵問題。小的歷史片段可以通過某個人物或是特定人物組合展現出既定的主題;而宏大的社會事件,就要求畫家具備強大的畫面組織能力,通過大場景、多角度去展現主題的恢弘氣勢。無論人物的多少,一張成功的作品要求畫家通過真實的人物再現、精心的關系組織、巧妙的細節描繪、深刻的情感抒發等多方面具體工作來實現。主題性創作的基礎前提是對于主題內容的選取與了解,但其理應具備更加豐富的民族藝術和深厚的審美價值,而且藝術性應該被畫家們視作創作的內涵中心。換言之,在創作不斷前進變化的過程中,需要同時兼顧歷史、社會、民族的主題性表達,但無論是命題創作還是長篇史詩都能夠在人物畫特定的民族藝術本源和傳統審美體系中找到精神皈依。畫家們在創作時,結合自身經驗對所選主題內容做出理解、認知、判斷,在此過程中,畫家身懷對描繪對象的情感,由此創作出感人至深的藝術作品。

因此,主題性人物畫創作在藝術表達和情節敘述方面,主要展現出兩方面的問題:首先是怎樣處理藝術個性與社會共性之間的關系,其次是怎樣將主體意識與群體觀照有機結合起來。個體的主題性創作行為,包含著共性的情感表達與責任擔當。指定性的內容題材所顯現出的個人情感趣味與社會歷史價值,對于主題性人物畫的限定就更加明確,也就是通過畫家向觀眾傳達自身的文化與底蘊、理想與責任,針對宣揚社會性的道德準則和歷史判斷,主題性創作就必須用畫面人物來表現一個社會群體乃至階級,其價值與意義也是在公眾的評判中得以實現。主題性人物畫創作所呈現出的特定歷史條件與社會群體共有價值觀,以及具備的時代特性,都是由社會文化體系所塑造養成的。一張出色的主題性人物畫創作,應該既不失精妙的造型和巧思的細節,又能夠凝結國家意志與民族精神,從這一角度來說,宏闊與精微的關系是辯證的。在具體的創作過程中,畫家必須能夠詳盡準確地描繪表現主題的時代背景,并選擇適合的敘述情節、畫面構圖、人物要素等,這都對畫家創作提出了更為嚴苛的要求。但換個角度來講,主題性人物畫創作還能夠從多種層面上提升畫家的修養,從而將創作主體對藝術的感知融入到歷史、社會、現實的廣袤題材與空間之中。無論是微觀的視角還是宏觀的敘述,都不妨礙作品對國家意志與民族精神的傳達表現?;仡櫺聲r期人物畫創作中所涌現出的優秀作品,周思聰的《人民與總理》側重于對事故災難中人民群眾的憐惜與同情,華其敏的《鏗鏘玫瑰———中國女排首獲世界冠軍》表現出的是中國健兒勇于奮進的女排精神,王珂的《人民的好縣長———高德榮》所展現出的是獨龍族人民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我們從這些人物畫中,不僅能夠看到生動鮮活的人物形象,還能夠感知到中國社會的心跳脈搏。在近幾年的主題性美術創作工程中,很多作品都是從社會歷史發展的大背景、大事件出發,深入到人民大眾的日常生活中,有所理解、體會、感動才創作出的。于振平《陽光下的誓言》、王劍武和盛天曄《烏蘭牧騎》、王奮英《暖心———十八洞村貧困戶精準識別公示會》等多是從創作主體角度出發,展示出時代精神風貌,每當觀眾觀賞解讀這些繪畫作品時,感受到的是這些作品傳達出的那種朝氣蓬勃、奮發向上的時代氣息與民族精神。客觀地來說,主題性人物畫創作自1949年以來,走了不少的彎路,過于注重對社會政治的宣揚就抑制了繪畫創作的審美感受和本體價值,遮蔽了理應被凸顯的藝術審美價值。進入新時期,隨著西方現當代視覺藝術的引入與借鑒,對主題性繪畫的反問與思考也隨之產生。

運用特有的藝術語言和視覺樣式,展現本民族的時展和精神風貌,也就成為了亟待填補的巨大空缺。主題性人物畫創作,以個人性與社會性、本體性與客體性為雙重特征。在具體的繪畫創作過程當中,受制于表現的多重要求,具有特殊的創作規律和技術難度。從美學的角度規定限制這一類的藝術作品,就需要從藝術特性的角度去檢驗作品,也就是從繪畫的思路架構、情節設定、人物造型、技法語言多方面進行要求約束,不能因為“主題性”而降低對其評判的標準。與此同時,一件優秀的創作,不僅畫面內容要契合人物生平事跡,還需對其表現主題具有針對性與思考。表現歷史與現實的人物畫創作,其本身作為時代產物,也能夠從一定程度上體現國家意志、民族精神以及畫家本身對作品、主題乃至社會的思索考量?,F實的生動性與創作的主題性,通常要求畫家對現實生活和表現人物有真切的情感體會,并作為創作構思的源泉基礎。藝術創作也能夠與歷史現實得以交相輝映,迸發出感人至深的精神力量。動人細節和宏大敘述之間的張力,讓主題性的人物畫創作具備了獨特的風格魅力。正因如此,通過畫家的編織描繪,經營構思一個具有代表性、說明性的人物場景畫面,這個畫面轉變成為歷史社會高潮的定格圖示,以此直接展現或是間接隱喻一個內涵多元的時代景致。

在歷史事件與社會現實中彰顯人物精神風貌是主題性創作的主旨與追求。如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肖像畫、風俗畫等,這些藝術作品都是從人物出發,著力于還原特定的歷史現實,有些彰顯國家意志與價值取向,有些宣揚人倫教化與豐功偉績。美術創作在精確記錄信息和詳盡描述意象等紀實再現方面無法與文獻材料相媲美,但是由于藝術語言具備感官表達能力,所以作品本身更加直觀、感性、生動。表現社會歷史的人物畫創作,是徐蔣體系的積極貢獻,也是特定時代的重要產物,它反映出的是畫家本體對于“人”的深刻思考。因其觸及門類眾多,創作本身又需要同時具備歷史性、文獻性、藝術性,從敘述情節、藝術形象、技法語言等方面切入主題,所以歷史情境與藝術情感的關系便成為畫家所要面對的重要問題。不僅需要畫家與觀眾從社會歷史學的角度評判衡量作品,把其中的藝術形象與歷史真實相比較,更要求其藝術表現與歷史情境相互契合。這種相互之間的契合并不是指繪畫創作要照搬真實的歷史情境,甚至與之完全吻合,變成簡單的歷史再現,而是歷史和藝術兩個角度的有機結合,從歷史情境與社會現實中尋求人物形象的出處、事件發展的核心和關鍵時刻。敘述邏輯與詩意抒情互為表里,借由繪畫創作的表現,揭示人物形象背后的深層含義。這是主題性人物畫創作的重難點,但也是使命所在。想要還原絕對真實的人物形象與歷史情境是相對困難的,不管是物象還是精神層面。因此,畫家首先要對特定的人物形象進行深度發掘。隨著時間的不斷前行,我們距離真實人物越來越遠,因此我們只能夠盡最大可能地走近他們,審視當代現實的能力成為創作主題性人物畫所必須具備的本領。至于主觀感受與客觀存在二者之間的策略關聯,既不能用“客觀存在”壓倒“主觀感受”的簡單粗暴邏輯,也不能任憑“主觀感受”隨性潦草地戲謔“客觀存在”。圖像敘述需要多樣的情感和理論積淀,才能夠起到宣揚、感召、教化的作用。品格氣節與精神風貌是人物畫創作的重要主題,從人物形象的再現中發掘特定文化脈絡,以畫家的感知和視角還原歷史人物,使之凝結升華為國家民族精神的代表。主觀藝術感受相較于歷史客觀存在往往更加感性,它需要緊緊依附于歷史客觀存在進行處理與升華。主題性人物畫創作的表現,其個性風格建立在畫家本體的基礎評判上。

在繪畫藝術發展的過程中,畫家們為了能讓自身感受與真實的歷史情境相契合,就需要在查閱資料和實地調研的基礎上,增加對人物的樣貌、情感、事跡、精神的理性判斷。劉文西扎根黃土高原,跑遍了陜北縣城,畫了上千張肖像和上萬張速寫,創作了一大批表現農民生活題材的作品,再加上王有政、郭全忠、王西京、楊曉陽等畫家的前赴后繼、不懈努力,使得黃土畫派成為中國人物畫壇中的一股重要力量。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主題性人物畫創作應該遵循著歷史情境的客觀設定、人物特征的主觀設定的原則,也就是主客觀之間的關系應該被主題性創作所尊重。主題性人物創作總體上必須遵循客觀歷史現實,不任意改編和憑空臆造,但在具體問題上應該發揮繪畫藝術本身的想象力與創造性,這就對于主題性創作提出了更加嚴苛的要求,也是主題性創作在塑造典型人物的社會功能上有所顯現的根據和原因。

參考文獻:

[1]張振江.當代主題性繪畫之思[J].美術研究,2019(3).

[2]陳履生.主題美術創作需要源于歷史和生活的真實性[N].文藝報,2018-12-14.

[3]于洋.唯拓展方能超越:主題性美術創作的內涵范疇與未來機遇[J].美術觀察,2017(1).

[4]水天中.歷史畫與繪畫中的歷史[J].中國美術館,2008(11).

[5]孫為民.創作革命歷史畫需要有新的角度[J].美術,1996(12).

[6]李鐘淮.關于主題性創作之再認識:兼談情節性繪畫[J].美苑,1985(6).

作者:魏一 隋榮鈺 單位: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