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藝術論文:影視美學藝術救贖

時間:2022-01-27 10:07:57

導語:影視藝術論文:影視美學藝術救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影視藝術論文:影視美學藝術救贖

本文作者:吳佩君單位:溫州廣播電視大學

影視美學基于生態文化學角度的初步構建

由于電影根植于發達的工業生產和與此相應的精神體驗,所以這種藝術的選擇與創造常常反映當今這個時代的審美趨向。在科學技術的支持下,電影不僅以光影的形式恢復了原始思維的具象性特征,而且還在新的起點上恢復了原始思維的邏輯性。直觀形象信息在聲音和屏幕的幫助下更加有助于從整體上把握世界的一體性,使得世界在更深層次上與人類產生密切關系。電影《地球脈動》的攝制組用了將近三年的時間,通過對地球生命的神秘實錄表現大自然美麗景象與野生動物純粹的生死之搏,加之愛樂樂團的美妙配樂,將地球的魅力在大銀幕上完美地呈現出來,而電影唯一的主旨僅在于呼吁人們保護環境。當信息文明與生態文明并建,在智能化機器武裝的人類越來越強勢的背景中,人類和自然的二元對立格局也就毫無懸念地愈演愈烈。正如電影中所展現的那樣,縱然在我們這個美麗的地球上還存在著熱帶雨林的黑毛藍脖鳥歡快的求偶舞蹈,但這絲毫無法改變試圖翻越高山而不能的黑頸鶴,試圖尋找水源而不能的大象部落的悲劇。地球物種的快速減滅,生存條件的惡化,生態系統不可逆地趨于失衡甚至崩潰,這使得我們不得不思考人類文明究竟是飛速發展還是快速奔向滅亡?這是自然系統對人類文化系統的無可置疑的否定。面對撲面而來的全球性生態危機,人類開始反省和重建人與自然的關系,以便謀求可持續發展之路。從古至今,人類對自然母體的情感便很復雜,依自然環境和生存方式的不同而不同。一般說來,生存在適宜人類居住的豐饒平和的環境中,人容易產生對自然的親和依賴心理,神秘感、好奇心則易被抑制。而在海洋性氣候的多變條件下,人對自然的敵意和畏懼及崇拜祈求的心理就更明顯,科學探索熱情也因需要而高漲。在電影《水嘯霧都》中,倫敦典型的海洋性氣候引發了洪水,暴雨夾雜著颶風席卷了泰晤士河。宏大的場面和逼真的聲音特效給觀眾帶來強烈的觀影感受。以《后天》為代表的西方災難片,除了享受視覺上的沖擊,也在觀影的過程中直視我們內心的恐懼。與此相比,更大的恐懼還是來自人類對隱秘欲望的挖掘,來自于面對危機時的不理智反應,來自于對自然的破壞和踐踏,因此這類西方災難片也成為了表現的主體。當災難離我們越來越近,我們需要反思的也就不僅僅是如何應對了。人類對自然的情感在大自然的全面報復來臨時猛醒,而生態危機和環境危機已成難以逆轉之勢。所以電影《后天》因其制造出的視覺盛宴至今是災難片中的翹楚。而作為災難片,《后天》畢竟和恐怖電影不同,不需要那么多機關算盡的嚇人段落,在敘事上更貼近傳統電影,電影所設計的場面通常是人們真正害怕、真正假想過的,而曾有過相似體驗的人對電影所表達的內容會有更加強烈的恐懼與排斥,所以會讓人感覺震撼。這類電影在視覺感受上是否成功將完全取決于編導是否真的有了解和尊重具有悲天憫人情懷的人內心真正的恐懼的能力。

影視美學基于生態文化學的解析

1.人對自然母體的本能的解析在高科技時代的人造虛擬空間中,人類的身體成為最后的自然,這是人與自在自然聯系的最后紐帶。對身體的關注是在智能機器威脅中的感性掙扎,身體成為哲學范疇,成為存在的實證。自然環境與人的關系是在人的主體意識明晰起來后才凸顯的。惡劣生存環境和異常氣候天象會給人類強烈刺激,引起恐懼和敵意,而風和日麗、環境宜人則帶給人們祥和喜悅的情感體驗。對自然整體的情感與人的生存能力相關,人對環境依賴性越強,對自然的功利性情感反應越明確。人越是獨立,對自然的情感越接近審美體驗,正向情感的對象范圍越大。在生態文明的浪潮中,自然情懷不再只是文人雅趣而成為大眾情趣,日常生活層面的對自然事物的真實情感逐步匯聚自然流露,形成生態藝術廣泛流行的社會心理基礎。人對自然中與自己利害關系密切的部分情感反應較強烈,而對關系較遠的只能作為精神象征性對應物的情感反應則比較淡漠。正常人對利害、善惡的本能反應和理性判斷往往不自覺地趨近,體現為良心良知的不約而同的一致性。情感模式受經濟體制和社會制度影響很大,文化模式也會影響情感反應的內容與方式,如宗教、道德、習俗等都會影響人對自然的情感,這些在同質文化系統中自然而然的東西,在異質文化系統看來都體現出明顯的奇特的異域文化風情。比如美國好萊塢不但開啟了大制作、大成本、高回報的電影運作模式,而且使年輕的電影事業變成一種產業在良性運轉。美國電影對末世情節和濃重的英雄主義有著特殊的喜好。而在電影《日本沉沒》中,干脆整個國家都沒有了。相較于中國而言,美國和日本這些幾乎沒有什么厚重歷史文化傳統的國家卻會比經歷過無數次分離崩摧的中華民族更懂得居安思危的道理。從文化交流到文化比較再到文化反思,從文化沖突到文化移植再到文化侵略,電影展現了在精神文化領域中個性突出、異彩紛呈的現象。在各國文化同臺競技的時代,文化交流強化了人類共同的美感,華人藝術實踐越來越在國際范圍引起廣泛關注。如高行健的影視文化解析,張藝謀的電影中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感性透視和對中國新民間文化的符號提煉,李安電影中對中國文化景觀的視覺觸摸和中國文人文化陰柔氣質的細膩表達,以及賈樟柯電影的民間視角、小人物生存實景等等。

2.人對自然審美的本能的解析中國人對自然環境的審美更顯成熟,很早就脫離功利而趨于精神性審美,無論是道家的“天地游心、齊萬物”,還是儒家的“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都體現出對自然本體的憧憬與親和。山水作為精神意象和精神家園而成為文化人的審美焦點。有我之境顯現畫家博大超逸的胸襟,無我之境的營造也是理想主義的。這其中美學具有穿越時空的魅力:它不僅展示了鮮明的時代性,更提供了具有持久性的藝術理論。在卡梅隆用《阿凡達》轟轟烈烈地挑戰人類的視覺極限、爆發式地展現電影攝制和剪輯技術的革新之后,這種通過美學而得以享受的回歸電影藝術本源的手法顯得頗具魅力和耐人回味。電影美學的研究是為了針對電影作品的不同斷層,分析電影作品在專門化和創造性兩個方面的貢獻。美學分析更著眼于電影作品的審美形態的分析與運用。濃厚的民族風格與民族特色在推動力量上可見一斑,這一點是電影文化史上的一個不爭的事實。電影《可可西里》讓我們看到一群悲壯的英雄和他們荒謬的生活現狀,這是理想主義者的弱小和悲哀。一群連幾百元工資都不能按時拿到的英雄并不比一只藏羚羊活得輕松,可是他們卻背負著崇高的理想、沉重的責任艱難地生活。導演陸川說:“可可西里是天堂,也是地獄,還是見證生命與信仰的圣地!”電影所表達的正是典型的中國人的文化救贖,向死而生,用生命詮釋信仰、道德和存在。都市文明迅速掃蕩了田園文化的詩情畫意,在鋼筋水泥中,金屬和玻璃的直線型的理性簡潔而透徹,人們如機器零件般的樣貌相似,但在位置和功能上又具有嚴格區分,各司其職又彼此配合,獨立個體的生命感淡化而協作團隊的功能性強大。這是文化碰撞的結果?,F代生存方式的快節奏、交叉空間、單調重復以及人員流動、朝不保夕的模式形成現代影視藝術中變幻不定的基礎,古典美學的和諧、靜謐、優雅、從容在浮躁的現代藝術大潮中被沖刷殆盡。戲仿經典、重塑偶像、娛樂大眾成為電影文化的新賣點,于是電影市場看似一派欣欣向榮卻缺乏杰作。超女、快男戲謔傳統審美意識,趙本山、郭德綱試圖殺出絕境中的鄉村文化和口語藝術的生路,卻還是讓人覺得商業氣息過于沉重。港臺電視劇大行其道,日韓劇和歐美片也極受歡迎,而大陸影視則長期在城鄉矛盾和小資情調層次徘徊,讓人不得不感嘆中國影視事業在實驗階段醞釀得太久。中國快速現代化的現實催生著現代影視審美文化的崛起。

影視美學基于生態文化學的反思

生態藝術的興起也是人類對工業藝術反思的結果。后現代時期對工業文明的審美消化表現在當代抽象藝術的怪異審美觀中,表現在對無生命鋼鐵水泥環境中人類肉身和精神的脆弱性的刻畫,對人類走向機械化的無奈和擔憂彌漫于當代藝術中,自然的溫厚情感成為淡遠的夢境追憶。信息時代,新媒體的發展促進了當代影視文化與傳統審美文化的大決裂,在藝術生產、藝術傳播、藝術接受等領域中將作者、作品和受眾進行了劃分歸類,以媒介之墻分割了精神疆土。沙發土豆在肥皂劇的浸泡中忘卻了人類的真實生活,大眾在視覺盛宴中忽略了心靈建設,人們的真情實感被無限稀釋。多媒體打破了感官界限,使得科幻大片有了長足的發展,新媒體的傳播路徑和受眾范圍逐步擴展,將新藝術文化在全球范圍播撒。視覺文化的全面滲透使得觀眾甚至產生只有“可觀的”才是“可感的”心理,當3D電影大行其道的時候,電影產業也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階段。

影視美學基于生態文化學的路徑選擇

當生產社會轉變為消費社會,大眾文化的非理性層面復蘇,在精英文化對科技理性和精神領域的權力結構的反叛與解構的導向下,精神領域開始了后現代主義的情緒化反抗。從建筑藝術的后現代風格開端,解構、拼貼、混搭、裸露、戲謔、反諷、狂歡之風席卷各領域,理性建構的巍峨大廈紛紛倒坍,隱蔽的精神制約和控制及精神專制也紛紛蝕解,人類情感世界以正面形象展現,不再是與神圣對立的妖魔化世界,也不是與理性對立的軟弱混沌的感性泥潭,而是救贖技術理性轄制下的機械文化積弊的感性解放路徑。

1.回歸意識人對自然的回歸意識一方面表現為生態保護、環境保護和循環經濟的推廣,另一方面表現為旅游熱和自然遺產保護,還有一方面表現為生態倫理和生態藝術的興起。獲得強勢的人類開始懂得責任和自律,懂得謙卑和敬畏,懂得仁愛和欣賞,自然從環境的人為框架中脫逸,開始在人類的審美眼光中復魅,人類對自然的功利態度開始全面轉向審美態度,生態美學由此奠定了其現實基礎。目前人類對自然的各種思考主要還是出于自身利害的考慮,生態倫理的倫理主體始終是人類,自然是被動的外在的客體。于是這樣建構起來的生態倫理依然是人本倫理,這是現實的人很難突破的思維視域,而生態藝術則在非現實層面上又超越一步,達成人與自然之間的類似主體間的交流和平衡。

2.平衡意識深度生態觀念不僅僅是人與自然環境的平衡,而且是包含人在其中的自我意識的清醒,是人類想要重回安然狀態的渴望的外化。對人類無節制的人化自然行為的聲討和反思也表現為在情感和感覺領域中對自然的深度開發和精神滲透。人類是無法回歸原始自然的,人類只是把自然人化進行到更深入的精神心理層面,以人的心理模擬自然精神構成假想模式,以自然生態平衡規律為人類文化導航。

3.替代意識在高科技和高情感交織的新文化時代里,美學規則已普及日常生活領域,大眾熱衷于在技術手段和經濟條件支撐下美化生活玩賞藝術,而藝術家在拼命捍衛迅速消失的自在自然,以揭示生活中被遮蔽的人類的霸蠻和冷酷為責任,甚至遠離了傳統美學原則和藝術圈地,其叛逆和偏激使人警醒,也易使藝術本身在人類精神領域成為意識形態排斥和壓制的對象。過分激進的生態美學和生態藝術往往自絕生路。生態藝術本身發展亦需與現有精神生態環境達成和諧并趁勢發展。數碼藝術中的自然被美化、幻化與變形,讓我們看到美與生命的分離。抽象表達中生命質感被抽離,物質的實在性被精神的虛在性替代,自然的完整性成為虛化的時空符號,后現代的自然情感是凄美而絕望的挽歌。

結束語

只有一種文化的基因與電影相融合,與自然審美相對應,所謂的救贖才會顯現出哲學的意味。全球化時代人類的情感世界走向整合期,在文化交流融會的大背景中,人們越來越體會到人類精神的內在一致性。本文通過電影作為研究生態文化學的切入點,讓我們認識到高度發達的現代文明使電影本身得到發展,也在改變的途中對精神和自然加以改造,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生態文明的建構,自覺維護自然生態平衡和文化生態平衡成為當代人的人文素養的重要標尺。另外,中國人的自然審美觀念在傳統藝術方面有出色表現。在自然景象中抒發情懷,在自然規律下順天承運,有著素樸階段的生態倫理生態美學意蘊。中國山水畫構成了中國人精神超越的特殊方式,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到高科技時代,環境危機生態危機能源危機迫使人類對自然的復歸情懷再現,中國古代的素樸的天人合一觀念與現代生態倫理原則在不同層面上有契合跡象。這是中國人對世界生態環境的又一卓越貢獻。在生態文明建構逐漸成熟的階段,欣賞異質文化獨特的價值與風格,促進文化與自然環境的共存,這些構成人類自律的生態倫理內涵將會成為當代審美文化的理性支架。對自然敬畏的心理甚至呼喚宗教復興,對自然愛護的深情甚至導致綠色政治,對自然珍視的心態會在生態藝術中獲得釋放。比起人類一廂情愿的對馴化物種的道德臆測和政治代言,野性美更符合生態主義的標準。而電影在展現這一切的同時也表達了社會大眾普遍的價值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