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義時期小提琴藝術風格論文
時間:2022-05-12 03:46:38
導語:浪漫主義時期小提琴藝術風格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方面,是創作題材的多元化。奏鳴曲是該時期小提琴作品最主要的形式,舒伯特、貝多芬、莫扎特等人,都曾經創作過小提琴奏鳴曲。而變奏曲也是創作者和演奏者最喜愛的形式之一。如帕格尼尼創作的《威尼斯狂歡節》《摩西主題幻想曲》等,都是變奏曲的佳作。此外,還有協奏曲、幻想曲、浪漫曲、夜曲等多種題材。另一方面,則是音樂表現手段的豐富。該時期的創作者在旋律、節奏、和聲等多個方面,都進行了新的探索,使小提琴的音樂表現力得到了全新的豐富。比如在旋律方面,很多創作者對歌唱性旋律情有獨鐘,追求器樂旋律的人聲化,從而使作品的情感表現更為真摯。又比如在節奏方面,有很多民族、民間音樂的節奏被運用到小提琴作品中,這就使作品表現出了一種鮮明的民族化風格,同時還使民族民間音樂得到了傳承。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浪漫主義時期,小提琴藝術在形制、創作、演奏等多個方面,都獲得了較大的發展。
二、浪漫主義時期小提琴的藝術風格
協奏曲是小提琴作品中的代表,集中代表了該時期小提琴在創作和演奏上的水平,而該時期的小提琴協奏曲,主要表現出以下三種風格。
(一)情感性
情感性是浪漫主義藝術創作的核心特征。相對于古典主義在形式上的諸多要求,浪漫主義音樂創作情調將個人主觀情感的抒發放在首要位置,這一點在一些名家、名作中體現得十分明顯。如門德爾松的《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門德爾松是浪漫主義時期一位個性十分鮮明的音樂家,因為出生于一個銀行家的家庭,所以他的生活十分富足,有著單純、開朗和溫存的性格,這也使他的音樂作品表現出了輕快、華麗和細膩的風格?!秂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創作于1838年,正值門德爾松創作的成熟時期,是世界四大小提琴協奏曲之一。全曲由三個樂章構成,始終洋溢著一種歡快和樂觀的情緒。第一樂章采用了奏鳴曲式,快板,二二拍,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一開始就出現的主題。該主題取材于一首民謠,富有歌唱性,由獨奏小提琴在弦樂的襯托下輕輕奏出,給人以溫暖、舒暢和活力之感,并將整個樂曲引入到了呈示部。在呈示部中,門德爾松繼續對該主題進行裝飾性的發展,并不斷將其推向至高音區,最后以八度演奏的分解和弦結束于調式的屬音上。第二樂章是C大調,慢板,八六拍,三部曲式。該樂章也是小提琴作品中的著名樂章之一,充分體現出門德爾松對于歌唱性的追求。整個旋律線條十分寬廣,起伏有致,且十分動聽,每聽到這段美妙的旋律,都會讓人禁不住跟著哼唱,營造出了一個柔美、細膩的境界。第三樂章是E大調,快板,四四拍,回旋奏鳴曲式。如果說前兩個樂章是溫柔、抒情的,那么該樂章則是一種激情的宣泄。為了表現出這種效果,門德爾松先后運用了多種演奏技巧,特別是連弓和頓弓的運用,將這種情緒表現推向了極致。由此可以看出,整個作品不但情感濃郁,且情感的類型也十分多樣化,正是浪漫主義音樂作品的典型。
(二)炫技性
浪漫主義是一種強調個性的音樂風格,抒發出個人的主觀情感,正是該時期音樂創作的首要目的。具體到小提琴藝術來說,當時各種音樂會活動繁多,演奏者經常登臺演奏,他們演奏的姿態、動作、表情等都會全面展現在觀眾面前,所以該時期的小提琴協奏曲對于炫技也十分重視。一方面,是通過各種高超的技巧,讓個人情感得到更好的抒發。另一方面,則是利用炫技,給觀眾帶來視覺上的震撼。其中最典型的當屬帕格尼尼和他創作的《D大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帕格尼尼是小提琴歷史上當之無愧的第一人,他對小提琴演奏技術的創新和突破,使他贏得了“小提琴之王”“魔術師”的美譽。《D大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分為三個樂章。第一樂章是D大調,四四拍,快板,奏鳴曲式。先是由第一小提琴聲部奏出一個輕快的動機,在力度上達到頂點之后,主奏小提琴被自然的引入,并連續奏出了三個并列樂段。經過發展后進入展開部,兩個主題高貴而華麗,給人以溫暖之感。第二樂章是慢板。先是由樂隊演奏出強有力的持續和弦,然后由獨奏小提琴奏出抒情唯美的旋律。第三樂章則又回到了快板,也是整個作品的炫技樂章。先后出現了由帕格尼尼獨創的飛躍跳弓法、波浪形弓法以及跳弓和拋弓等,在這些高超技法的運用下,樂曲表現出了一種華麗、輕快而熱情的風格,最后與樂隊一起在歡快熱情的氛圍中結束全曲。帕格尼尼既是創作者,也是演奏者,所以能夠將作品和演奏技法有機融合在一起,并獲得了令人震撼的聽覺和視覺效果,對后世的小提琴創作和演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三)民族性
浪漫主義時期,歐洲各國的民族運動蓬勃發展,很多創作者的民族意識逐漸覺醒和萌發,紛紛認識到了繼承和發展民族文化的重要性。體現在音樂創作中,就是對民族民間音樂素材、技法等方面的借鑒和運用,如柴可夫斯基和他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浪漫主義時期,俄羅斯在經濟、政治和文化上的發展,仍然遠遠落后于西方國家,所以很多音樂家尤其注重作品中民族性風格的表達。全曲分為三個樂章。第一樂章是D大調,快板,奏鳴曲式,其最大的特點是就歌唱性。一方面,俄羅斯的自然條件比較惡劣,經濟發展較為落后,所以歌唱就成為了最普遍的音樂活動,各種民歌資源十分豐富。另一方面,俄羅斯民族普遍信仰東正教,在宗教活動中也經常歌唱,所以歌唱是俄羅斯民族特有的傳統。在該樂章中,采用了民歌的素材,旋律寬廣而悠長,仿佛是在歌唱大自然和生命,表現出了一種深沉而濃郁的情感。第二樂章是行板,四三拍,三部曲式,主要是對俄羅斯大自然景色的描繪,通過不對稱的樂句,表現出了一種熱情和活潑的氛圍。第三樂章是快板,四二拍,奏鳴曲式,是對俄羅斯節日歌舞的描繪,柴可夫斯基巧用獨奏小提琴和管樂隊之間的對比,使作品表現出了一種舞曲風格,小提琴以華彩般的樂句與之交相輝映,使全曲在輝煌燦爛的音樂聲中結束,把我們帶進了俄羅斯人民歡歌狂舞的熱烈場面。
綜上所述,作為人類音樂史上的一個高峰時段,在浪漫主義時期,多種音樂形式都獲得了全新的發展,小提琴協奏曲的繁榮,也正是這種發展的表現之一。其不但在數量上獲得了突破,而且質量上也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既拉近了小提琴藝術和民眾之間的距離,也對小提琴的藝術表現力進行了深入的挖掘。在今天的小提琴演奏和教學中,理應對該時期的小提琴協奏曲有充分的重視,以全面的作品體驗為基礎,以扎實的演奏技術為保障,充分表現出該時期作品所特有的風格,相信每一個演奏者,都會在這一演奏過程中獲得新的啟示、感悟和思考。
作者:王婭單位:河南藝術職業學院
- 上一篇:教材出版學前教育論文
- 下一篇:辦學成本學前教育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