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這土地》藝術風格及演唱特點

時間:2022-09-10 04:41:33

導語:《我愛這土地》藝術風格及演唱特點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愛這土地》藝術風格及演唱特點

摘要:由著名詩人艾青作詞、陸在易先生作曲的藝術歌曲《我愛土地》在當今社會仍具有深刻的藝術價值和廣泛地社會影響力。可以說《我愛這土地》是中國藝術歌曲里的燦爛瑰寶。本篇文章選擇它作為研究對象,遵循了這樣的思路—先分析再演唱。從分析作品的幾個顯著的藝術風格特征著手并展開論述;后又從吐字和節奏兩個方面探究了曲子演唱特點。

關鍵詞:陸在易;藝術歌曲;創作風格;演唱特點

一、藝術歌曲《我愛這土地》的背景創作分析

艾青老師的《我愛這土地》一詩創作于日軍侵華時期,詩人正是在這無比緊要的關頭,加入到抗戰的洪流之中。滿懷著對祖國的深沉且真摯的愛,寫下了這首激昂慷慨的詩篇,也正是這種正義的大愛打動了作曲家陸在易,他也帶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和重大的歷史責任感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經典之作。詩人心懷對侵略者的仇恨和對祖國的深沉之愛,用文字作刺槍刺向侵略者的胸膛。

二、藝術歌曲《我愛這土地》的藝術風格分析

(一)歌詞分析。在一首歌曲中,歌詞往往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要求演唱者首先要做到較準確的理解以及較準確地表達歌詞的意境。“用詠嘆調-宣敘調的方式來創作藝術歌曲也是《我愛這土地》的藝術特色之一,這充分的體現了作曲家對于詩歌內涵的理解和把握”[1]。盡管曾經有過此類的手法,但是陸先生仍然有自己的獨創,有著對詩歌獨特的處理方式。(二)旋律分析。在這首曲子的旋律創作中,陸先生展示了他才華橫溢的創作本領。他運用了多種節奏型,節拍也頻繁交替還使用了同音反復進行音列的多樣變化于發展。作曲家還在幾句高潮的部分使用了六度大跳的方法。節奏上都用了弱起,并全是以六度大跳弱起到下一小節,這樣就使得作品的基調由平緩過渡到激烈的情緒中。歌曲起伏的旋律特別能把抒情藝術歌曲的感情表達的淋漓盡致,讓人一聽旋律就會記住它并且愛上這首曲子。(三)鋼琴伴奏分析?!昂吐曊Z言的運用,是音樂中不可缺少的具有很強藝術表現力的一個因素,是不可忽視的技巧?!盵2]前奏:作曲家從一開始就將鋼琴的織體豐富到像是管弦樂隊演奏一樣,用了像沖鋒號角一般的豐滿的和弦給人以警示。整個前奏奠定了全曲的基調—不安和憂郁。第一段:情緒較穩定,具有呈示性的特點,作曲家在這個段落以及接下來的第二段基本上使用了典型的六連音織體,這樣營造出的感覺就像是奔涌不息的河流,又像是作者在宣泄一種內心如驟雨般翻騰的復雜心情。間奏:作者特別在間奏的部分賦予了作品更加深刻的思考,將詩歌加以“生命化”,在轉調的部分,織體由舒緩轉向急促的三連音,像是整首曲子的高潮—暴風驟雨般的復雜感情到來了!第二段:與第一段的旋律大致上是相同的,但從這段的開頭作者就將調式建立在幻想般朦朧的A大調上,與第一段相比,色彩上有明顯的差別;第二個速度明顯加快,是為了情緒需要而營造的。在這一段的后半句,作品又自然地回到了主調上,整個音樂給人的感覺就像是回歸并且生化了一樣,繼而達到統一全曲的效果。尾聲:這個段落是由一組問答構成,給人的感覺就像給了一個沉穩平靜的問題,緊接著就又給了一個熱情奔放的回答。作者在這里還配有柱式的強有力的伴奏,以此更烘托了情緒的最高點。尾奏:是前奏織體的再現,并加以縮減。中板的速度,在速度上也與前奏相呼應。圓滿的回歸,結束了整個曲子。

三、藝術歌曲《我愛這土地》的演唱特點分析

(一)吐字。說到演唱的吐字,首先“字正腔圓”這個詞會映入人的腦海里,所以精準的吐字與咬字便成為歌唱時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環節。艾青先生的詩詞簡練,陸老師在創作中又給予了某些音重點處理,特意地安排每個字及其上方所對應的每個音,這樣使整首曲子感情豐富。文字與感情聯系緊密,所要表達就是廣大人民群眾的憤懣之情以及要表達的就是作者對祖國的滿滿的愛戀之意。(二)節奏。整首曲子的節拍,無固定的節拍型,比較自由一些。陸先生會根據表達情感的需要,頻繁地更替節拍。速度方面,譜子上標記的是每分鐘70,即為放聲歌唱。但在個別地方又有所標注,比如“然后我死了…”這句,注明的是“比前稍慢”,那這句唱出來的感覺就會像是作者在低聲訴說著什么;緊接著下一句又標記了“緊湊而果斷”,感情的變化在這兩句里表現得特別明顯,情感也在這個部分得到升華。(三)二度創作。在藝術歌曲的演唱中,作品的情感處理與意境表現在整首曲子里顯得尤為重要。當然,演唱者在二度創作時,把握好用情的尺度也是尤為重要的。歌唱前要做到對每一句甚至每一個詞的深度理解;也可以帶入角色體驗,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用心去體會作者想要傳達的感情,要求歌唱者有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四)肢體語言。肢體語言即唱歌時的體態,體態良好與否直接關系的是歌唱技巧的發揮。如果演唱者不注意歌唱時的體態,都會導致演唱者不能完美的發揮。所以,演唱者在演唱前,使自己能夠在一個較輕松的狀態下發揮。當然,過度的松懈也是不提倡的。此外,肢體語言在一定條件下會對演唱起到積極的作用。例如在高音部分,只有當肢體動作都達標的情況下才能一下抓住那個音。

四、結語

綜上所述,歌唱者在演唱之前,需要對許多方面有一定詳細地理解與把握。藝術特點中,對歌詞與旋律敏感性,和聲與結構的了解性都是必須掌握好的;演唱之前也要明白:重要作用的吐字與咬字,關鍵的二度創作,標準的肢體語言,這些要素都需要演唱者在演唱時非常得注意。再者,作用是相互的,只有做到這些歌唱要素,作品才能被完美地表現出來。

[參考文獻]

[1]李曙明.中國藝術歌曲論[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9:258.

[2]余篤剛.藝術歌曲概論[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9:130.

作者:劉靜 單位:河南大學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