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藝術歌曲的概況與藝術價值

時間:2022-08-17 04:48:28

導語:淺論藝術歌曲的概況與藝術價值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論藝術歌曲的概況與藝術價值

【摘要】中國藝術歌曲的起源與發展得益于西方藝術歌曲的傳入,建立在這種新興的音樂體裁基礎之上,中西方文化的碰撞產生出了中國藝術歌曲的萌芽。在之后的音樂發展過程中,借鑒了歐洲的音樂形式并結合我國的音樂傳統特點,慢慢地形成了具有“時代性、民族性、傳承性”的中國藝術歌曲。本文共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紹中國藝術歌曲發展的三個時期,第二部分淺談研究中國藝術歌曲的藝術價值。

【關鍵詞】中國藝術歌曲;時代性;民族性;傳承性;音樂美學;藝術瑰寶

在研究中國藝術歌曲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一下歐洲藝術歌曲的歷史發展概況。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歐洲資產階級革命失敗后,統治者的黑暗、政局的反復,使人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中,每天過著焦慮、彷徨、絕望的日子。人們不再壓抑自己內心世界,急于表現的欲望占據了主導地位,在這種社會動蕩的歷史背景下興起了一種聲樂藝術門類“藝術歌曲”。早期藝術歌曲被歐洲人統稱為“Romance”(抒情歌曲),后來以舒伯特為代表的德國藝術歌曲,稱為“lieder”;法國作曲家柏遼茲也是首次命名自己的作品為“mélodies”,以此來區分其他門類的抒情歌曲和德奧藝術歌曲等;美國后來也把藝術歌曲叫作“artsong”。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人們對于“藝術歌曲”的詮釋也各有差異,但是大體認為需要符合以下幾點才能稱作是“藝術歌曲”:(1)歌詞必須是選自于具有較強文學性的詩歌(歷史上大多數作曲家都有自己情有獨鐘的詩人或文學家);(2)譜寫的音樂線條必須要符合詩歌的韻律,并與其融為一體,相互交融;(3)作品為獨唱曲目,并配以鋼琴伴奏;(4)鋼琴伴奏也占同聲樂部分一樣的重要位置。作為歐洲浪漫主義時期的產物,藝術歌曲在1920年前后以基督教音樂傳播的方式進入我國并生根發芽,從此展開一段屬于自己的歷史。以下筆者將中國藝術歌曲的發展脈絡分成三個階段來闡述。

(一)學堂樂歌時期

處在這一時期的中國人民飽受外強欺凌,各個階層強烈要求對國家的政治體制和經濟文化進行改革,并處在動蕩的歷史背景下,為激發人們的愛國熱情和抵御外來侵略的抗國精神,新式學堂紛紛被建立起來。新式學堂借鑒了西方的教育體制,開設了音樂課程,并開始傳唱學堂樂歌,以此來喚起那個時代人們的民族感和責任感。這一時期的作品創作主要是以模仿西方的作曲技法為主,并采用選曲填詞、選詞填曲,音樂純粹單一,主要以自然發音為主。其代表人物有沈心工、李叔同等,他們為中國藝術歌曲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五四”新文化運動

1920年開始,藝術歌曲在我國慢慢地步入到一個較為成熟的階段。一方面,我國擁有了最早的一批專業音樂教育機構,如1926年建立的北京藝術專門學校音樂系,還有1927年建立的上海國立音樂學院,其后改名為“上海國立音樂??茖W?!?,并以賀綠汀和黃自為首的作曲家們開創了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音樂創作,極大地推動了我國藝術歌曲的發展,為音樂教育界做出了巨大貢獻;另一方面,這一時期我們進一步地接受了西方文化思想的影響,尤其一批海外留學歸來的音樂家們帶來了更加成熟和復雜的作曲技術和音樂理論,并加入和聲和復調的創作技法,從而創造出藝術歌曲風格的多元化。這時期的作品特點是建立本國文化的基礎上借取了西方音樂風格之優點,使其作品具有“民族性”與“創造性”。這一時期的主要代表作有李叔同的《送別歌》,蕭友梅的《問》《華夏歌》,趙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黃自的《花非花》《玫瑰三愿》等。

(三)新中國成立之后(1949年)

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藝術歌曲創作達到鼎盛時期,在那個時代涌現出一大批優秀的音樂家,如鄧秋楓、施光南、谷建芬、徐沛東、陸在易等。他們滿懷熱情地投入到音樂創作當中,大多都以“愛國主意精神”為題材,創作出了大量表現新時代精神的音樂作品,如《我愛你,中國》《母親河》《多情的土地》《我和我的祖國》等,都是這個時期典型的藝術歌曲代表。在作品創作的風格上有很大的創新,尤其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得到了解放,音樂家們更加大膽地嘗試各種新的音樂題材,逐漸形成了音樂風格多元化的格局。除了創作風格,在作曲技法上也有很大的突破,不僅僅局限于單調的旋律、簡單的伴奏,相比傳統音樂技法,他們更多則運用現代作曲技法創作,使其音樂風格更偏向旋律性和傳唱性,并配以豐富和聲的鋼琴伴奏,使整個作品區別于普通民歌,形成具有高品味、高格調的藝術歌曲門類。之后的幾年時間,隨著港臺流行音樂的崛起,這一市場前景被大多數人看好,像一些唱片公司、音樂制作人、各大新聞媒體、廣告宣傳等,一擁而上把普通歌手包裝成高不可攀的“歌星”,一夜成名似乎不再是夢!相反,中國藝術歌曲卻漸漸地退出了大家的視野,只有越來越少的人愿意去演唱和創作這類作品,似乎僅僅只是一些專業音樂院校才會去表演藝術歌曲,由此以來藝術歌曲慢慢地脫離了群眾的基礎。這是否值得我們深思?中國藝術歌曲作為一門獨立的音樂門類,它蘊含民族的文化精髓,體現華夏歷史的獨特魅力,展現中國藝術的審美價值。中國藝術歌曲具備“民族性、時代性、傳承性”的特征,它的“民族性”在于它是深深地扎根于本土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而形成的一種特有音樂體裁;“時代性”體現在每個時期創作的藝術歌曲都反映出每個時代的主流思想,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它是一種普遍的文化認同,能夠反映當時人們的精神內涵和情感內容;當然,這些音樂的進化是離不開建立在一定的創作技藝和音樂美學的基礎上進行創新與發展,只有這樣人類的智慧和產物才能得以保留和傳承,這足以體現了藝術歌曲具有強烈的“傳承性”。接下去我將談一下研究中國藝術歌曲的重要性。

首先,作為一名專業的音樂研究者而言,研究中國藝術歌曲史對我國今后音樂文化的探索、發展和傳承是非常重要的。本著對音樂的熱愛,我一直從事聲樂研究和教學,直到留學海外期間,我接觸到多個版本的國外聲樂輔助教材,如“世界藝術歌曲發展史”中,發現居然沒有任何關于中國藝術歌曲發展史的資料,這說明我國在聲樂發展和作品創作方面的研究比較匱乏,非常之可惜!我們應該讓全世界的音樂學子也來了解和演繹我們民族的藝術歌曲。換句話說,中國藝術歌曲也應該在世界藝術歌曲發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不是僅僅只有“德國(Lieder)、法國(mélodies)、美國(artsong)等風格的藝術歌曲門類”。所以,這些年我開始一直不斷地努力探索這個領域的研究。除了以上原因外,在這些年的學習、舞臺表演和教學工作過程中,我發現對歷史文化背景的掌握,能極大地影響著我們對表演作品的理解和提高教學層次,下面我將從“專業角度、文化層面及學科研究”這三個方面去闡述。

從專業層面來看,研究中國藝術歌曲發展有助于我們更好地體會音樂作品的文化內涵和底蘊,從而更好地演繹作品。比如:了解不同作曲家們的時代和生活才能夠真正理解作曲家們傾注在作品中的精神內涵與情感體驗,從而有利于演唱者站在更高的層次去解讀和演繹不同藝術歌曲之間不同的文化背景及其中之精華。對于教學而言,也能讓學生們在演唱中國聲樂作品的時候,更深刻地體會我國聲樂特色和文化發展,從而更好地掌握聲樂作品的內容,傳遞出聲樂作品的民族特色。也有利于聲樂教學工作者們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得心應手,培養出更多的專業人才。從文化角度來說,中國藝術歌曲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它是有歷史性的,它的發展見證了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歷史變革。研究中國藝術歌曲發展能夠使我們了解本國音樂發展在不同時期之間的不同音樂形態、音樂風格、音樂種類、音樂家和音樂作品,讓我們對國內音樂風格與流派形成一種文化認同。

從學科研究而言,中國音樂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西方音樂的影響,比如一些國外的藝術歌曲、意大利的歌劇詠嘆調、美國的近現代作品等,不管在作品風格還是創作手法上都有過它們的影子。當然,除此之外,我國的歌唱發聲技巧也借鑒和學習了西方的科學發聲訓練體系。20世紀初意大利的聲樂發聲理論傳入我國后,在聲樂界引起了巨大轟動,他們用醫學的角度深層地解讀聲樂學者“在歌唱時肌肉群之間協調運作的關系”,這能讓歌唱者更好地掌握歌唱器官及各個機能之間的相互作用。因此,我們可以去學習一些西方先進的科學理論去武裝我們自己,再結合我國的民族咬字特點,更好地去輔助我們演唱好中國藝術歌曲和教學研究工作。

總結以上兩方面的闡述,中國藝術歌曲所處的時代思潮和文化藝術背景體現了它的“民族性、時代性、傳承性”,這需要我們去尊重和學習,同時作為一名專業音樂工作者我們更有責任和義務去弘揚這門民族的“藝術瑰寶”,讓它在世界音樂發展史中樹立一面旗幟。無論從專業層面、文化角度還是學科領域而言,中國藝術歌曲的發展經歷了萌芽、成熟、繁榮、再到衰退,它飽經了百年歷史的滄桑,蘊藏著豐富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這就是音樂的魅力所在!

參考文獻:

[1]汪毓和.中國近現代音樂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9:30-78.

[2]尚家驤.歐洲聲樂發展史[M].北京:華樂出版社,2003:52-98.

[3]李曙明.中國藝術歌曲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9.

[4]鄒本初.沈湘歌唱學體系研究[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4-14.

[5]張前.音樂表演藝術論稿[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4:124-132.

[6]王大燕.藝術歌曲論稿[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9.

[7]于潤揚.西方音樂通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作者:蘇鵬程 單位:齊齊哈爾藝術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