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小學數學語言藝術
時間:2022-11-14 10:25:25
導語:淺談小學數學語言藝術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教學語言的科學縝密性——基于數學原理
以蘇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數一數》《比一比》《分一分》這幾個單元為例,這幾個知識點是要教會學生樹立“數數”“比較”“歸類”這幾個數學概念和認知,盡管是非?;A的概念認知,但教師在語言上應當落到實處。比如,教師帶領學生數一數火柴盒里有多少根火柴,最后的結果應該是確切到數量,5根、7根、9根等,而不是“大概”有5根,5根左右。同樣的,在比較物體大小、輕重時,如果沒有測得具體的數據,可以借助參照物。比如,要比較物體A和物體B,可以借助第三個物體C來輔助比較,先比較A和C,再比較B和C,然后借助C來比較A和B,無論怎樣,最后的結果應該是確切到A比B更大、更重、更多……而不是憑空目測,感覺后說出類似于差不多一樣大、一樣重、一樣多……實際上,任何一個數學概念,無論是簡單的,還是復雜的,它背后都有嚴謹的數學原理,因此,科學縝密的課堂教學語言對數學來講至關重要。
二、教學語言的形象具體性——基于形象思維
以蘇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角的初步認識》為例,這個單元主要讓學生掌握與“角”有關的相關概念,比如角的頂點、角的兩條邊、角的大小等,這些理論知識,教師在講解時,可以更多地借助具體的實物來令語言實物化。比如,拿一個時鐘,通過撥動時鐘上的分針和時針來講解角,在這個角里面,分針和時針就分別是角的兩條邊,我把分針和時針分別撥動,構成的角也發生變化,這是角的大小變化。當教師將自己的課堂教學語言變得更加形象具體時,原本抽象的知識,也因此而變得更容易被學生理解,這也符合了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思維特征。
三、教學語言的鼓勵啟發性——基于引導思考
以蘇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混合計算》為例,教師在課堂中,可以用情境案例法開展教學。比如,創設一個新學期父母帶子女去文具店選購文具的情境,學生需要買筆記本、鉛筆、橡皮擦等。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算一算,買這幾樣東西需要多少錢?待學生算出來,再引導學生,大家能不能把這幾樣東西的計算式,合并寫成一條。待學生寫成一條后,再引導學生,大家思考下,在一條綜合了幾種運算方式的算式里,先后的計算順序是什么。通過這種基于引導思考的教學語言,學生得以自主思考,大大提高了學習主動性。
四、教學語言的心理暗示性——基于意會默契
以蘇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用計算器計算》為例,這一堂課的內容是教會學生用計算器來處理相對位數較多的數據運算。當課堂上引入了計算器后,很多學生都會因為好奇、興奮而表現得興趣十足。但與此同時,也會因為擺弄計算器而分神,甚至把用計算器來計算當成“玩游戲”一樣。比如,學生全然不顧教師的講解或作業要求,而是自顧自地擺弄計算器,或是與周圍的同學就計算器的使用進行交流等,這個時候,教師就要善于運用肢體動作和面部表情來暗示學生。比如,先用眼神示意學生,教師“有話要對你說”,然后“微笑著搖搖頭”暗示學生說“現在不能玩”“不能這樣做”等,這種基于意會默契的心理暗示比教師直接用口頭語言來表示責罰、提醒、規勸等更加有效,因為這樣既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又避免給學生過大的心理壓力。從學科的角度上看,數學本身是一門科學性、邏輯性非常強的學科,它要求教師的課堂語言是一絲不茍的。與此同時,從受眾的角度上看,小學階段的學生仍以感性思維為主,思維的條理性整體上比較差。教師在設計自己的課堂教學語言時,必須平衡好這一關系?;诖?,教師應當從數學原理、形象思維、引導思考、意會默契這幾個方面入手,重視自身課堂語言的科學縝密性、形象具體性、鼓勵啟發性、心理暗示性,在不斷提高課堂語言藝術性的過程中,打造高效的數學課堂。
作者:楊錦花 單位:江蘇省啟東市長江小學
- 上一篇:網絡情景下國畫藝術創作分析
- 下一篇:國產電視劇視聽語言藝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