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指揮藝術肢體語言分析

時間:2022-06-20 10:11:29

導語:合唱指揮藝術肢體語言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合唱指揮藝術肢體語言分析

一、指揮藝術

(一)指揮一一群體音樂表演形式的“演奏”藝術。從某種意義上說,指揮首先應該是一門隸屬于音樂二度創作的“演奏”藝術。只不過指揮家手中掌握的“音樂生產工具”已不再僅限于某一特定樂器(如鋼琴、二胡、定音鼓,及其自身的聲帶和共鳴腔體等),而是一支符合一定規格、具有相應編制的音樂表演團隊(包括各種類型的合唱隊和樂隊)。所以,這就要求指揮家對團隊中各種“樂器”(包括人聲在內)的演奏性能和表現特征等做出全面、深入、系統、熟練的精深掌握。只有這樣,才能在“演奏”各類合唱隊或樂隊這種高級“樂器”時真正做到“人器合一”,使指揮家本人和他演奏的“樂器”(即各類合唱隊或樂隊)有效地融為一體,從而得心應手、靈活自如地為音樂表現服務。(二)指揮——群體音樂表演形式的“導演”藝術。如果說音樂藝術中的作曲相當于電影藝術中的“編劇”的話,那么指揮就相當于電影藝術中的“導演”。所以,在群體音樂表演形式中起“導演”作用的指揮,不僅自己要對作品的整體藝術風格甚至每一個音樂細節都了如指掌,而且要將自己對作品整體風格的把握、對這些音樂細節的藝術處理,都準確無誤地傳遞給每一位表演參與者(即合唱隊員),并以高屋建瓴的藝術見解,統一所有參與者對作品的理解與認識。這樣才能在全面、深刻地掌握作品創作意圖的基礎上,在排練、演出的藝術生產過程中,真正快捷、有效地統攝起這一群體音樂表演形式的全局。(三)指揮——群體音樂表演形式的“領導”藝術。指揮這一掌控群體音樂表演形式全局的綜合藝術,除要負責訓練團隊等日常藝術事務以外,還必須負責團隊的各種組織、建設工作,并盡可能客觀、即時地了解隊員的各種相關信息,從而全面、牢固地把握團隊的發展方向。可見,指揮不僅是團隊的藝術指導,而且還是團隊許多其他事務的統籌、協調者。所以,無論各現存團隊的歷史和現狀如何,指揮必須在客觀上真正擔負起團隊的實際領導工作。

二、指揮形態變化

一般情況下,指揮站立時,雙腳可微微分開,胸脯自然挺起,腹部自然收緊,兩肩自然放松,雙臂彎曲抬起,雙手張開,手指微微彎曲分開,放至胸線,距身體適當距離,手腕微微下沉,手掌向下向前,面對合唱隊員,雙手間的距離以能有效控制整個團隊為宜。手位的高度應在略低于視平線的高度上,手位過高,會阻擋視線,影響指揮與隊員的交流,手位過低,會遠離視線,起不到傳達信息的作用,最恰當的位置,應該是能夠使手、眼和隊員三者有效地聯結在一起的高度。指揮的動作是一種無聲的語言,它是靠動作幅度大小的變化、手位高低變化、方向縱橫變化,反射銳、鈍變化,手勢虛實變化,肌肉緊張度的張、馳變化,動作簡繁變化,意識的“主動”與“被動”化,距離身體的遠近變化等手段來表現力度、情緒、“語氣”及色彩變化的。(一)力度變化。在實際指揮過程中,由于人的所有活動都是受大腦支配的,人的身體各部位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指揮的動作往往會從手臂動作的大小、肌肉緊張度的高低及面部表情的變化等各方面協調動作,所以,指揮者常常會同時調動多種手段來實施指揮。如漸強時,指揮一面逐漸擴大動作幅度,一面提高手位,一面加強面部表情(特別是眼神)的變化,一面增強肌肉的緊張度。再如,表現漸弱時,一面降低手位,一面讓手臂靠近身體,一面手心自上而下翻轉,一面還要降低手的緊張度等。應當說明的是,聯合使用多種手段,往往比運用單一手段指揮更有效果。因此,當多種手段協調使用的時候,其中的每一單一手段變化幅度便可適當降低。(二)情緒與語氣變化。指揮的手勢,一方面要按照節拍的序列循環運動,以表達音樂的基本節奏、節拍和情緒要求;另一方面,出于情感的表達和刻畫需要,指揮還必須學會運用雙手表達語氣。人們歌唱的語氣和說話交流的語氣一樣,包括堅定、委婉、率直等多種情況。指揮表達語氣變化的方式,主要通過手指、手掌、手腕、手臂的收放及身體動態的配合來實現。一般來講,動作越小,越利于細致的刻畫;動作越大,越利于較重的語氣刻畫。語氣的表達往往需要呼吸來支持,良好深入的呼吸能夠支持良好的進聲;良好的進聲,是完成富有語氣、細致刻畫的起點和基礎。

三、需要注意的手勢問題

以下是幾種常見的持棒方法:(1)拇指、食指、中指持棒。此方法是將指揮棒固定在拇指、食指和中指之間,將指揮棒柄部輕抵掌心,用拇指和食指的指尖捏住棒身,中指護在棒側。這種持棒法的優點是手腕可以靈活運動,棒尖活動角度自由,利于揭示細微的音樂情緒。不足之處是,對音樂的力度表示略微薄弱。(2)抓握式持棒。此方法的特點是持棒穩健,力度較大。不足之處是,手腕不夠靈活,棒尖活動角度受局限,不宜表達細致的音樂情緒。(3)食指、中指夾棒。此方法是將指揮棒夾在食指、中指之間,手呈握拳狀。這種持棒法的優點是手腕的靈活性與動作力度可以兼顧,適合做各種音樂情緒的表達。不足之處是,持棒的穩定性較差,在運動中容易滑落。指揮面對的是多聲部的音樂作品和擔負多聲部音樂表演的演唱或演奏組織。要完成復雜作品的指揮任務,有時需要雙手反向同時運動,有時需要雙手分工。作為指揮,能夠自如地實現雙手分工,是一種更高一級指揮層面的工作方式,需要通過一定時間的練習才能獲得。指揮的任務是解釋音樂作品和對作品進行二度創造。在此基點上,需要注意的指揮手勢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所有的手勢必須符合音樂作品的需要,任何與作品無關或不相適應的手勢都必須防止或丟棄;任何企圖表現自己的想法和行為都是不必要甚至是錯誤的;手勢的高度、寬度,肘腕的曲度以及與身體間的距離,必須適中,過寬、過窄、架起或與身體間的距離過遠或過近,都會影響動作的協調和美觀;指揮的手勢應干凈利落,不要“拖泥帶水”,不要使身體搖動或僵硬。腳下要穩,要“生根”,要穩重并能生動地進行指揮活動;面對簡單織體或結構變化,指揮手勢要簡練;面對復雜織體或結構變化,指揮手勢要豐富,做到簡繁并舉。

四、結語

和其他的藝術種類相比,合唱的主要特征就是群體性,對肢體語言形式有比較高的要求,演唱者要擁有合作意識,合唱指揮人員要運用好肢體語言藝術,實現合唱表演的統一性與和諧性,提高合唱表演的藝術魅力。

參考文獻

[1]姚晶.論合唱指揮中的肢體語言藝術表現[J].戲劇之家,2016(22).

作者:徐寶鴻 單位:佳木斯大學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