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我國服裝藝術教育方式
時間:2022-08-21 03:01:48
導語:構建我國服裝藝術教育方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藝術的意義是什么?是比對書本上的條條框框,對藝術作品的品頭論足?筆者認為不是。藝術的意義是源自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是藝術愛好者發自內心的追求個性、自我價值、社會價值的體現。服裝,既是藝術品,也是社會的一面鏡子,是藝術與社會現實的完美結合。我國自上世紀80年代起,服裝跨入高等教育的大家庭,一躍成為高等院校的一朵奇葩。服裝躋身藝術殿堂,為人們追美、論美、比美提供了廣闊的藝術天地。服裝領域囊括了眾多內容,從美容美發的精雕細琢、配飾的美輪美奐,到鞋子的精美考究,服裝把美的事物形成了一個完美的整體組合。服裝個性、坦然、率真、自由的藝術特性在現實社會中被發揮得淋漓盡致。服裝,可以代表人們的喜悅與愁苦、權威和能力、傲慢和樸實、神圣與俗惡,服裝藝術在肉眼的視覺沖擊下極度敏銳,彰顯品位與人生追求,是其他方式所難以比擬的。服裝,看似貌不驚人,卻能將藝術與社會完美融合,在審美性和實用性之間游刃有余。因此,建構中國高等服裝藝術教育模式,利國利民。
一、高等服裝藝術教學模式的宗旨
首先,我們要明確概念。高等服裝藝術教育,并不是單純意義上的傳統民間裁縫學藝。服裝藝術是集合文科的文思、理科的邏輯、工科的實踐操作,以及美術學的繪圖設計的綜合學科,是多學科的結晶體。高等服裝藝術教學應該囊括這些學科的知識點,沒有所謂的文理分科,教授學生寫作思考能力(用來培養學生設計來源的思索能力)、數字運算能力(用來培養學生分解設計效果圖,制定合格板型的轉化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用來培養學生熟練地將設計方案制作成衣的用手能力)以及藝術審美能力(培養學生對美的事物的靈活捕捉能力)。其中,對于美術學的繪圖設計能力,服裝藝術有更為獨特的詮釋。原研哉在《設計中的設計》一書中反復提到一個詞——日常。日常是設計的源泉,設計產生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這是真正的設計師的法寶。服裝藝術的設計教學應該符合這類美學邏輯,開拓學生理性與感性相結合的思維模式,不單純為了設計而設計,讓服裝藝術學會“說話”,在美觀的同時富有深刻內涵,并兼具實用價值。這是服裝藝術教育的宗旨。
二、服裝藝術繪圖設計基礎教育重心應傾向具有民族特色的教育
在我國現代高等藝術專業教育中,整個教育重心明顯地傾向于西方教育模式,其中包括油畫等西方特色專業和綜合性比較強的服裝藝術專業。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的學生,他們的入學基礎課同其他專業的學生一樣,先要進行一系列的美工訓練,其中的素描、色彩等課程也千篇一律成為必修課程。例如,在素描教學中,具有濃郁西方特色的石膏素描練習及點、線、面基礎構成訓練,是每個學生的必修課;在色彩教學中,明度、亮度等色彩知識是學生練習色彩構圖的基礎。西方有關色彩系統的著作,諸如《色彩的精神性》等,書中宣揚的思想,正在一步步影響著中國傳統藝術教育。藝術基礎教育著重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能力,在中國藝術基礎教育的整個培養過程中,大多把西方文化的標準作為我國培養人才的標準,服裝藝術教育也躲不過西方藝術教育模式的滲透。誠然,中國古人聰慧睿智,中國藝術博大精深,中國藝術教育中傳統文化元素和民族精神的缺失,正是由于我們缺少經驗總結。我國的人文資料,是世界上少有的保存較為完整的民族文化瑰寶。中國在遠古時代,從青銅器時期就對石器的形、色、制有相當詳細的記錄,已經形成了完整的藝術文化經驗。但我們面對幾千年延續下來的文化體系,卻無法發掘出其科學性,無法使其為現代的藝術教育服務,無法利用其形成具有我們自己特色的當代中國藝術教育體系,這種現象令人深思。如今,我們的尷尬之處在于——用西方的“藝術語言”教授中國的藝術課程,這是尖銳的問題所在。中國傳統藝術文化模式應該是靈活的,充滿變化與活力,我們應該從土生土長的傳統藝術文化角度,總結中國藝術文化對審美的影響及選用色彩的經驗,在我國藝術文化的基礎上,重塑中國藝術文化的審美價值。服裝藝術基礎教育要與中國傳統藝術審美經驗接軌,相關教師應從古代器具紋樣(圖1、圖2)、織物機理(圖3)、顏色比對、構圖標準入手,教授學生掌握服裝設計中線描、構圖、色彩處理、人體結構比例、不同角度人體結構變型技巧、服裝紋理處理技巧、毛筆運用技巧等實用性和專業性強的服裝藝術基礎知識。服裝藝術繪圖設計基礎教育,應傾向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體系,理論聯系實際,這是培養專門的中國服裝設計師的關鍵。
三、服裝藝術教育實踐環節要提高科技含量,與時俱進
服裝教育過程中的實踐操作環節,要在融入中國傳統服飾精髓的同時,與時俱進,與國際服裝領域接軌。民族文化的多樣性決定了我們服裝設計元素儲備庫的豐富多彩。在以人為本的前提下,服裝藝術教育的實踐環節,除加強民族工藝的多樣性外,還應關注國際大牌設計師的最新動態、國外服裝企業的先進工藝,以及國外服裝教育的優異經驗?!斑€沒學會走,即關注跑”的服裝藝術教育模式,是我們當代服裝高等教育存在的弊端。我國的高等服裝藝術教育起步晚、資歷淺,在國際服裝大潮的帶動和影響下,拋棄我國民族藝術文化,一味地模仿,無限度地借鑒,這些都是阻礙我國服裝藝術發展的絆腳石。鑒于服裝藝術專業是兼并文理的綜合學科,在培養學生的服裝實際技能的同時,不能忽略服裝科技含量的重要性。提高我國服裝藝術專業學生的科研能力,促進學生獨立科研的積極性,在款式、工藝和面料等方面進行開創性革命,是服裝藝術教育的重要內容。很多專家學者忽視服裝藝術教育,很大的一個原因也是認為服裝行業科技專利成果少、門檻低。
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的服裝藝術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發展較晚的專業,師資力量相較于發達國家的相關專業也存在實質性差距。但隨著我們對服裝行業就業形勢的關注,并對我國高等服裝藝術教育做出適時、適情的重新建構,服裝藝術專業的前景會越來越好。我們處在社會對美的需求越來越迫切的年代,大眾的審美水平及品位不斷升級。筆者作為服裝藝術教育的一線工作者,深刻地感受到社會各界對我們的重視。眾所周知,近幾年的北京國際服裝周,服裝秀場場爆滿,社會給予了服裝專業人士充分的關注,我國本土“出產”的服裝設計師越來越多,為適應國家對服裝人才的需求,服裝藝術教育需要大刀闊斧地跟進,與時俱進。在建構高等服裝藝術教育模式的同時,要保證學生的就業,這是提升學生學習服裝藝術興趣的良好途徑。高等院校要與企事業單位做好協調工作,使中國有限的服裝人才能夠最大限度地做到各盡所能,供需平衡,這是中國服裝藝術教育的出路。
- 上一篇:闡述中國寫意畫中的形神并重
- 下一篇:市長在住房質量專題會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