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女聲演唱藝術發展闡述
時間:2022-08-21 05:07:31
導語:中國女聲演唱藝術發展闡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歌聲是一種載體,它既承載著審美意向,又標記時代的文化力量。每一個個體的歌聲背后,都記載著一個時代的文化縮影,都標志著對聲樂藝術的繼承與發展。記錄歌聲不僅讓我們感受傳統與現代的融合,也能通過記錄讓歌聲轉換成一種文化闡釋——通過記錄,我們可以了解歌者在客觀情況下對歌曲的演唱做出的主觀調整,如何在演唱技巧上加以改進。通過記錄,我們可以找到促使歌者推動聲樂發展的源動力,使我們能把握當代的文化脈搏,繼承與發展聲樂藝術,建立聲樂教育的良好生態環境,讓歌聲與文化相伴世代相傳。
一、選擇記錄——歌者
中國的傳統聲樂藝術可謂博大精深,其中“民歌”藝術以其鮮活的演唱形式,多變的敘事風格尤為突出?!懊窀琛币虻赜虿煌?,演唱條件特殊(多是山野平川,鄉間農作時哼唱),是先于樂器伴奏的音樂形式,作為基層勞動人民的聲樂載體更加喜聞樂見。民族聲樂藝術每一次的發展都為適應新的歷史條件與演唱環境,在藝術形式上力求靈活與多變性,在文化上貼近生活,具有一定的文化認同感。在保留原生態文化特色的基礎上,灌入新的時代標準與要求,使其形成一套系統的民族演唱風格。20世紀40年代后,“民歌”也從一種聲樂藝術形式逐漸轉化成為一種演唱方法,并在20世紀后半葉近60年的發掘與繼承中形成了較為科學的演唱方法和訓練手段。特別是女聲的演唱發展到現今為止,已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現代演繹風格和完整的學科體系。選取有代表性的“民族唱法”歌者作為記錄對象,就在于歌者演繹作品時,既體現了民族歌曲所攜帶的獨特文化特性、文化背景與地域差別,又融入了時代藝術的演唱審美要求,也不脫離社會及文化的普遍需求。另一原因是,在我國歷史的不同時期涌現了許許多多具有時代影響力的歌者,為中國的聲樂和民族聲樂演唱事業發展史寫下了濃濃的一筆,他們的出現不僅為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做出了貢獻,是一個民族的集體精神記憶和家園,更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核心力量。在音樂多元化的今天,所帶來的極大驚奇與審美沖擊之后,在思索中國文化前行步伐時,無不感到文化歸屬感的重要性。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性”意識始終決定著“民族唱法”的永久魅力,與此同時也留給中國聲樂教育人肩上“永久”重任。
二、被歷史記錄的歌聲
1.歌唱家周淑安、黎莉莉、周漩20世紀20年代—40年代,萌生期的中國民族唱法女聲演唱藝術,是在“西樂東漸”以及的影響下,民主主義思想在中國的廣泛傳播,為西方音樂在中國的傳播提供了條件。留美女高音歌唱家周淑安,1928年任教于上海音樂??茖W校,從事聲樂創作與聲樂教學,創作兒歌50多首,并培養了許多聲樂人才,(1)奠定了中國聲樂藝術中西文化融合的“聲樂景象”。西洋聲樂的傳入,“學堂樂歌”與“兒童歌舞劇”的創作表演廣泛興起。這是中西兩種音樂文化的撞擊,開創了聲樂的文化時尚,促進了中國聲樂的創新發展。被譽為“中國近代歌舞之父”的黎錦暉,致力于民族特色的音樂創作,采用廣為流傳的民歌、小調、曲牌作為素材,創作兒童歌舞劇《麻雀與小孩》《小小畫家》等有影響的作品,是中國最早產生的歌劇。詞曲結構聲調準確、曲調單純流暢而又富有律動線,將歌詞的字音、四聲與音樂有機地結合起來,體現了中國語言與音樂美的和諧統一(2)。他還舉辦聲樂教學與歌舞表演藝術培訓學校,開始我國早期聲樂藝術的模式。我國早期舞臺、影視演員大多出自黎錦暉的“明月歌舞劇社”。另一位金嗓子周璇,她極具歌唱天賦,音質甜美,吐字清晰,情感委婉,充滿獨特的審美魅力。在當時上海深受西方音樂文化影響,周璇把中國特色的民歌帶上舞臺,主唱100多首歌曲,周璇的演唱風格根植于民族的土壤中,將地方小調與曲藝中唱腔融入她的演唱,貼近時代生活,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她的歌聲記錄了一個時代新舊文化交融的過程。
2.歌劇家張權、李波、王昆20世紀30年代—40年代,歌唱家張權成功地飾演歌劇《秋子》,顯示出她很高的藝術修養和扎實的演唱功底,尤其是在西洋聲樂藝術怎樣結合中國語言風格特點的處理與把握方面。1942年延安文藝座談會,解放區廣泛開展秧歌劇的創作?!把砀鑴 笔且环N小型的歌舞劇,原流行于陜北農村的一種歌舞形式——秧歌。以其主題鮮明、風格簡樸、短小精悍、載歌載舞,民風強烈而受到廣大群眾的喜愛和歡迎(3),李波等一批民族聲樂演唱家正是由此成長起來,鑄就了自己靈活多變的演唱和表演技藝。她們的演唱吸收傳統戲曲字正腔圓的發聲技巧,又融合西方聲樂腔體共鳴的方法,較好地實現了聲情并茂的演唱藝術效果,也推動了中國新歌劇演唱“戲歌唱法”的形成。作為揭示社會主題、弘揚民族氣魄應運而生的“新歌劇”《白毛女》,開始了民族聲樂藝術創作的探索。藝術家王昆為真實地刻畫劇中“白毛女”人物形象,創作新歌劇的藝術,深入學習研究傳統民間唱法、傳統戲曲唱法,形成了她獨特民間韻味音色、自然生動表現風格的歌劇表演特點。王昆是“改洋從土”、“戲歌綜合”時期民族聲樂藝術的代表。
3.歌唱家郭蘭英、鄒德華、才旦卓瑪郭蘭英是對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有著深遠影響的聲樂表演藝術家,她戲曲科班出身,憑借大量汲取民族傳統戲曲藝術豐富營養的優勢,為“改戲從歌”的新歌劇藝術鋪設了前提條件。郭蘭英唱紅全國的歌曲包括《婦女自由歌》《翻身道情》《南泥灣》《繡金匾》《我的祖國》等,她的聲音有著濃郁的民族色彩和質樸的藝術魅力。20世紀50年代初畢業于美國朱里亞音樂院歌劇專業的女高音歌唱家鄒德華,在歌劇《草原之歌》演唱中,采用西洋與民族風格相結合的戲劇性演唱風格,自然、科學、均衡地展現出人聲藝術獨特審美力與感染力,為當時中國民族唱法女聲的演唱藝術注入了新的活力,使民族聲樂藝術進一步科學化。1957年“全國聲樂教學會議”后,掀起了民族歌唱的教學,上海音樂學院王品素老師培養了以才旦卓瑪、何紀光為代表的優秀少數民族歌唱家。他們的演唱既有科學的發聲方法,又有濃郁的民族特色。此時,中國民族聲樂女聲的演唱藝術已經由“土洋之爭”向“土洋結合”過渡。但由于政治空氣的緊張和“”的步步逼進,這種良好的開端變成了中國民族聲樂女聲演唱藝術發展的尾聲。
4.歌唱家鄧玉華、朱逢博、李谷一20世紀70年代隨著“”結束、中國實施改革開放,民族唱法女聲的演唱藝術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歌唱家鄧玉華的聲音圓潤、甜美、清亮醇濃,成功地演唱《情深誼長》《的話兒記心上》《映山紅》等深受歡迎的歌曲作品,標志著中國式的演唱形式和濃郁民族風格的新時期到來。中國新民歌領路人與中國現代流行音樂開山之人——歌唱家朱逢博,演唱的作品題材廣泛,包括中外民歌、藝術歌曲、電影歌曲、校園歌曲、流行歌曲。她以民歌唱法為基礎,很好地結合西洋發聲方法,音色柔和、圓潤,高音清朗流暢,風格多樣、抒情而富于變化。她演唱的《白毛女》《美麗的心靈》《請茶歌》外國歌曲《尼羅河畔的歌聲》《寶貝》,特別是《紅杉樹》《橄欖樹》加入了流行音樂元素,追求一種貼近時代的節奏,開闊了人們的審美視野。富有開拓精神的著名歌唱家李谷一,把精妙的唱功寓于華美的濃情愛意之中,形成了獨樹一幟的現代新民歌演唱風格。她演唱歌曲、影視歌曲達幾百首之多,湖南花鼓戲《打銅鑼補鍋》《邊疆的泉水清又純》是其較有影響的民歌代表作品。她運用“氣聲”唱法及港臺流行音樂演唱元素演唱的《鄉戀》《絨花》《妹妹找哥淚花流》,創新演唱表現手法,對后來民歌演唱及流行音樂的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5.歌唱家、吳碧霞、宋祖英20世紀80年代隨著我國經濟建設與音樂教育發展及文化的不斷交流,“中西融合”的民族聲樂藝術得到充足的展現與發展,“學院派”成為當時的發展趨勢和主流,所謂“學院派唱法”是西洋唱法的中國化。歌唱家是“學院派唱法”標志性的人物,20世紀80年代末畢業于中國音樂學院,師從金鐵林教授,演唱既有西方審美追求的“通暢、集中、穿透力強的”特點,又兼有傳統民族唱法“質樸、柔美、親切、傳神”的特征(4),是現代中國民族唱法的典范。她成功塑造了《白毛女》中的喜兒、《黨的女兒》中田玉梅等現代歌劇中的人物藝術形象。她演唱的《阿里路亞》等外國聲樂作品得到了國內音樂界一致好評。20世紀初的抒情花腔女高音——吳碧霞,她演唱了《包楞調》《洗菜心》《春江花月夜》和《八月十五月兒圓》地方民歌和極大難度的創作歌曲,聲音高亢優美,韻味濃郁,特色鮮明。她演繹的外國古曲藝術歌曲《夜鶯》、歌劇詠嘆調《親愛的名字》《林中的小鳥》,完整地展示她高超的花腔技巧、準確的語言發音、圓潤甜美的歌唱藝術。同時唱響國內外的歌唱家宋祖英,繼承和發揚民族聲樂演唱的風格,演唱了很多經典的中國民歌,如《小背簍》《辣妹子》《茉莉花》《好日子》等,還有外國歌曲《告別時刻》,歌唱家達琳•吉德評論說:“她的歌聲甜美,把中國的民族音樂與西洋的音樂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6.歌唱家祖海、湯燦、王麗達世紀之交,我國全面進入市場經濟與信息發展時期,中西文化深入交流,影響了人們的藝術審美觀念的轉變。民族聲樂界也開始了民樂與流行樂、民族唱法與通俗唱法相結合的多元創作,逐步形成了傳統與現代并軌的“民通”派時期。憑借一首《為了誰》享譽軍旅的祖海,從形象到演唱風格都打上了鮮明的時代烙印,她張揚年輕而時尚的個性特色,作為新一代軍人的形象代表,她一直堅持走民歌和通俗相結合的“民通唱法”的道路,她演唱的歌曲《拋繡球》《好運來》《我家在中國》《愛在天地間》給人以深刻印象。湯燦憑一首《祝福祖國》成為與祖海齊名的民歌界“四小名旦”之一,演唱了《開門紅》《幸福萬年長》《夢里水鄉》等歌曲,成為受矚目的民歌新浪潮女歌手。王麗達是實力雄厚的歌唱家,音域寬廣,嗓音甜美、高亢洪亮,韻味十足,演唱的歌曲《親吻祖國》《沂蒙山我的娘親親》《愛無眠》《黃河漁娘》《和諧大家庭》等都表現出氣勢恢宏的演唱風格,她大膽地將流行、民族、交響甚至西班牙弗朗明哥舞曲等不同風格的音樂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區別于傳統民歌唱法的混合型唱法,這種類似“無界音樂”的唱法將當代多元文化若即若離的文化關系闡釋得極為充分。我國培養和造就了一代代優秀的歌者,同時他們也用歌聲記錄了整個時代的變遷與發展,從單一到多元,他們都在通過歌聲記錄著。通過歌聲我們也可以看到,歌聲不僅作為一種實在的力量,參與一種文化,乃至一個社會的塑造,其變動迅速,傳播廣泛,并由此預示著新的社會關系的產生。作為聲樂教育人,我們僅僅從聲樂藝術角度來審視歌聲是不夠的,我們更應該將歌聲視為一種媒介,更好地記錄社會發展和文化變遷。
- 上一篇:板腔體唱段的藝術特點探討
- 下一篇:中國漆藝術的傳承與飛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