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獨特方式建構

時間:2022-09-10 11:26:31

導語:中國藝術獨特方式建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藝術獨特方式建構

1中國雕塑的發展趨勢

作為二十世紀的我國當代藝術,從大的文化背景看,它既區別于建國初期向西方學習,賴以解決中國那一時期藝術,特別是雕塑所呈現出的問題,也不同于改革開放以后,各種藝術種類不斷涌現出的狀況,就雕塑藝術語境來講,時代的快速發展,人們接受藝術的方式由被動轉向主動,必然會催生出越來越多的藝術創作種類以及藝術風格,這一趨勢,縱觀世界藝術發展,筆者認為大概從西方印象主義之后已不難看出。自1978年至2018年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為止,各種藝術材料、藝術創作理念層出不窮,藝術創作的最大特點就是越趨向于多元化,藝術作品所能反映出的問題性、矛盾性逐漸成為各類藝術展覽優不優秀的關鍵。當代的中國藝術者也不再只是過去民間工藝的傳承者,在這些從事藝術創作的藝術家所作的藝術作品不再是對于追求以往單一的藝術形式、藝術內容、藝術模式的不同,而更多的是轉向對藝術作品所能反映出的問題的強調以及對藝術作品所承載的文化底蘊的認知。當代藝術轉向成一種文化方式,這種藝術語境下,對于我國傳統文化的深度挖掘,并加以充分合理的利用,日益顯現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以藝術創作中的坭興陶為例,坭興陶作為廣西地區獨特的藝術種類之一,其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自2008年,被批準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始,坭興陶這一傳統的陶藝,正逐漸成為廣西的文化標志和文化品牌,單就其如何能走出廣西,走出國門,面向世界,使之成為世界有影響力的藝術品,也是一代又一代從事坭興陶藝術工作者亟待解決的問題,相應的這也是當今我國傳統文化所面臨的問題,也是藝術作品所面臨的問題,在當代藝術語境下,將坭興陶或者優秀的文化融入到當代藝術創作中,既是對傳統優秀文化的傳承,也是對傳統優秀文化的創新,更是對我國傳統文化等問題的嘗試性探索性構建當代中國藝術體系的方式之一。

2以大見小

所謂以小見大,顧名思義它是指以很小的事物突顯宏觀的事物,在我國國畫領域它大致可以有透視、素材、空間等三個方面的藝術作品創作的使用。在這三方面中,對于繪畫透視的把握主要以散點透視法為主要手法,對于素材的把握主要還是對景寫生,一目千里,目之所到,畫之千里,三遠的透視法所產生的空間感極強。張擇端《清明上河圖》,雖咫尺之圖,亦能畫千百里之景,全畫采用散點透視的技法,將汴河兩岸民俗風景盡收眼底,小到每一個人物,或是沿街吆賣的商販,或是匆匆行走的路人,或是撐篙劃槳的船家,人物細致之處,無不神態逼真生動,好不自然形象,就連人物衣紋的處理也盡顯恰到好處,那時而抬起手臂的動態,怎能不讓人聯想到酒館的小二、吆喝的生意人。透過此畫不禁讓人遙想到北宋那段時期,京都經濟的繁華。這種以小見大的方式,貴在將汴河兩岸或是城郊之境散點透視的技巧,只是短短幾個片段的素材,即將時代的風貌躍然于畫面之上。其間畫家以平遠、高原、深遠,三遠之法的創作手法,將整幅畫的空間感無限橫向延伸開去。

3時空

構建中國藝術體系,需要借鑒傳統中國畫的創作手段,除了對以小見大的借鑒之外,還有對作品時空觀念的認知,這種時空即使時間的也是畫面空間的,從魏晉時代以后,我國山水、人物、水墨畫的畫法逐漸確立了以橫軸或是豎軸兩種形式,在這一橫一豎中,盡將中國畫所表現出的時空感突顯十分明顯。當那一卷畫軸緩緩打開之時,觀賞者看到的不僅僅知識畫面之上了了的幾筆,更多的是眼前時間正在慢慢流逝的景,或是煙云繚繞,或是已近黃昏,由右至左的伸展,正是時間的完美轉化。同樣的,當畫卷被收卷,畫面之景慢慢流逝,時間也在慢慢流逝,最終相聚于無形,這種極強的時間觀念是深深植根于我國傳統儒釋道哲學觀點影響下的產物,一舒一卷之間,中國畫所帶有的時間表現的淋漓精致。所謂空,即是中國畫所產生的空間感,它是以三遠為基礎的國畫創作的技法要求,中國畫不同于西方式的繪畫作品,它的出現即是以中國人特有的文化欣賞、表達方式為源頭,這種獨特的中國畫方式,也常常被理解為文人畫,在我國獨代,繪畫往往被當作人們娛樂消遣的方式之一,以丹青繪理想,或托物言志,書寫心中懷才不遇之感,或是賴以憂國憂家憂民,到吳門畫派這一時期,繪畫也往往被拿來買賣,唐寅詩云:“閑來寫副青山賣,不使人間造孽錢”,至揚州八怪一時期,我國繪畫藝術發展繁榮,入仕無門,或是仕途的不得志,也讓鄭板橋明碼標價買賣書畫作品的狀況,但是盡管如此在他的心里還是以此為羞愧的,繪畫這種藝術創作方式,不應該和市場來掛鉤,不然它定會失去原有繪畫的意義,從而催生出大量的劣質作品。

4總結

縱觀古今我國藝術發展歷程,我們不難發現,中國藝術的發展從未間斷過,在不同的時期里,它也往往會以解決不同的問題為出現的根據,從魏晉到當代,從人大于山、山水不容泛,到山水從人物畫的背景之中脫離出來,山水畫的發展不斷解決了形式、構圖、空間等等一系列的問題,筆者認為,當前這一時期,雖然國畫出現的問題已經早早解決,但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挖掘的缺失,也正是這一時期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繼承中國傳統繪畫的優秀技法、理念等創作手段的基礎,如何創新,如何更好的表現中國藝術獨特的存在方式,已是我們從事藝術創作者最亟待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王一川.現代藝術理論中的“中國藝術精神”[J].東北師大學報,2016,(2).

[2]王文章.中國藝術學的當代建構[J].藝術百家,2011,(1).

作者:吳海東 單位:廣西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