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歌曲的發展現狀研究
時間:2022-06-01 04:01:15
導語:中國藝術歌曲的發展現狀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我國開始有藝術歌曲之后,歷經了很長的創作和探索過程,出現了一些造詣比較深的創作家和藝術家,無論是在內容還是形式上都展現了文人氣質,截止目前為止,仍然有很多著名的作品流傳。鑒于此,本文將以《我愛這土地》為例,分析中國藝術歌曲的發展現狀。
【關鍵詞】《我愛這土地》;中國藝術歌曲;發展
現狀最先出現藝術歌曲的國家是德國,這是歐洲浪漫主義的音樂產物,西方音樂的藝術歌曲指的是由詩歌和音樂密切結合的歌曲之一,這是浪漫主義詩歌出現的一個標志。就像是《音樂欣賞》作品當中說的那樣,藝術歌曲隨著抒情詩的出現不斷繁榮,興起的抒情詩則是德國浪漫主義產生的一個標志。在我國同樣如此,藝術歌曲的出現對于中國藝術領域的發展至關重要。
一、中國藝術歌曲的發展現狀
在1920年的時候,青主于德國著作了《大江東去》的作品,這是我國首部古典詩詞類型的藝術歌曲,是從宋代詩人蘇軾所著《念奴嬌·赤壁懷古》一詞中激發靈感,對當中的衰放氣勢與懷古抒情進行抒發,可以看出,受到舒伯特和沃爾夫的影響。之后的十年,其回到祖國,并對《我住長江頭》進行創作,受教于北宋詞作家李之儀所寫的《卜算子》,具有非常明顯的民族風味。到了1928年的時候,趙元任于上海出版《新詩歌集》,收集了14首作品,是從劉半農和劉大白、徐志原的新詩中取得經驗,錢康先生是第一位為中西音樂藝術進行創作的人,歷經了長時間的創作歷程,我國終于有一批藝術造詣較深的作曲家對藝術歌曲進行創作,不管是內容方面,還是形式上與風格上,都展現了非常明顯的文人氣質以及雅情韻。其中有很多作品流傳到了今天。在文化發展國際化的今天,需要實時審視我國音樂文化發展的現狀,可以發現,當下很多選秀和包裝的流行歌曲都對我國文藝市場有一定的排斥,很多媒體也不能抗拒大眾對于藝術歌曲提出的需求。這是人精神所需的一種力量和動力。藝術歌曲具有國際公認的特殊藝術魅力以及生命力,其在我國的發展前景非常好。
二、中國藝術歌曲發展的策略
(一)總結經驗加大宣傳力度。從上個世紀中后期開始以來,我國流行音樂就已經興起,只用了短短二十多年的時間就已經發展為世界領域內的一個具有標志性的藝術,對于中國民眾的影響也是非常重要的,大眾審美需求發生很大的改變,這也成為中國藝術歌唱作品不斷發展的取材標準,要體現與時俱進,時代所需才是流行歌曲發展的不竭動力,不斷發展的社會需要釋放人類精神,并且得以回歸人類精神,流行歌曲中涉及到文化快餐,通過快速釋放和快速回歸的發展滿足大眾在生活中的需要,對于我國藝術歌曲的發展來說,需要結合發展現狀,制定一個有針對性的發展策略,還要結合實際所需,展現時代精神,善于從以往的發展過程中總結經驗,擴大宣傳力度,推動我國藝術歌曲的不斷發展。也只有這樣,才可以為中國藝術的發展作好基礎保障。
(二)解決認識問題。目前很多中外詞曲家與歌唱家已經從清規戒律中突破出來,不但可以在廣場演唱,還能夠和通俗歌手一起演出。中國對于藝術歌曲的普及要大力倡導藝術歌曲群眾化,而不是高端的。首先就可以選擇具有代表性的一些作品進行演唱,并且選擇優秀的藝術歌曲家舉辦音樂會?;蛘呤歉木幫ㄋ椎母枨?,通過藝術手段進行演唱。詞曲作家與聲樂家必須深入群眾當中了解大眾喜歡的內容是什么,進而創作藝術歌曲。開展普及工作的過程中,必須不斷提高,要有一些較強藝術性和演唱技巧的聲樂作品,促進這些人員鑒賞力的提高??梢詫⑺囆g歌曲分為兩種,其中一種是指好聽好唱的,另外一種是指好聽但是不一定好唱的。展現了普及與提高之間的關系問題?,F有的問題是指普及問題,將群眾化作為基礎。創作藝術歌曲必須有一個比較寬的思路和題材,不能一成不變。選擇和群眾生活有關的、具有時代精神的一些抒情題材。要多寫一些優秀的作品,不但要好聽,還要好唱。讓相關人員通過演唱和比賽的方式為中國藝術的發展作好基礎保障,這是我國藝術不斷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在國際藝術領域站穩腳跟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我國相關人員必須加強現狀的研究,與大眾所需結合,清楚地認識現階段我國藝術歌曲發展的現狀,尋找當中存在的問題,并與專業作曲家和創作家結合,共同研究未來中國藝術歌曲發展的途徑,制定一個針對性的發展規劃,推動藝術領域的進一步發展。
三、結語
總而言之,現階段中國藝術的逐漸推廣對于我國音樂的發展來說至關重要。因此,需要加強對于這一問題的研究,清楚發展現狀,并制定針對性的發展規劃,推動我國藝術領域的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龐卡.探究鋼琴伴奏與演唱者之契合點——以陸在易六首藝術歌曲為例[J].大眾文藝,2019,(01):142.
[2]慕瑞.高校聲樂教學曲目的選擇與合理運用分析[J].廣東蠶業,2018,52(12):70-71.
[3]中國版本圖書館月度CIP數據精選[J].全國新書目,2018,(12):66-144.
作者:田瑞雪 鄭月圓 單位: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
- 上一篇:婦產科護理管理風險管理理念
- 下一篇:技術創新引領的平面設計藝術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