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人文教育大學語文探究

時間:2022-02-18 10:06:42

導語:醫學人文教育大學語文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醫學人文教育大學語文探究

摘要:現代醫療模式的轉變和醫療衛生服務的需求要求醫學教育更加注重人文情懷,醫學院校人文素質的教育的任務倍顯艱巨。大學語文課程是醫學院校開展人文教育的公共基礎課,在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醫學院校實施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徑。大學語文課程教學應依據教學實踐,把醫學人文素質教育要求與大學語文課程建設的方向具體結合,針對醫學院校的專業特點,在課程的目標定位、師資培養、授課內容、教材建設、教學方法改革、考試及評價方式等方面開展探索和改革,把課程教學與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整體目標融合,切實提高醫學生人文素養。

關鍵詞:醫學;人文教育;大學語文;課程建設

當前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大背景下,緊張的醫患關系,醫德的缺失使得醫學從業者面臨嚴峻的挑戰,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和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醫療衛生服務要求醫學教育更加注重人文情懷。醫學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任務倍顯艱巨,在校醫學生既要掌握專業技術與知識,也應具備更高層次的醫學人文素養,注重醫學生職業道德、醫學倫理、人文情懷的培養。目前,醫學生人文課程可分為兩大類:人文社會科學課程和醫學與人文社會科學交叉課程。人文社會科學課程主要包括文學、歷史與哲學、思想政治理論課等。交叉課程主要包括:醫學哲學、倫理學、心理學、法學、醫學史、醫學社會學等。醫學生人文精神的培育綜合體現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等人文社會科學課程中,也體現在基礎課教學、醫學專業課教學、實習教學和日常教育管理之中。大學語文課程是母語高等教育的必修課,是醫學院校開展人文教育的公共基礎課,這門課程強化了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導向作用、奠基作用和促進作用[1],大學語文既有自身的理論體系,強調文學知識、語文素養、美感品質的提升,又與其他學科融會貫通,對醫學生的人文情懷的培育產生重要影響,是醫學院校實施人文教育的重要渠道。醫學院校大學語文課程教學既有公共基礎課的一般特點,又有自身鮮明的個性特色。大學語文課程教學應根據醫學專業特點,結合課程教學實踐,把醫學生人文素質的教育要求與大學語文課程建設的方向具體結合,在課程的目標定位、師資培養、授課內容、教學方法、考試模式等方面做出有益的探索和改革。

一、明確醫學生人文教育背景下的課程定位

教育部《大學語文教學大綱》指出應“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基礎性特點”[2],作為培養學生人文素質的主干課程,大學語文在專業培養目標中的定位以及課程目標應為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結合。醫學人文精神強調對生命的關愛及對生命質量與生命價值的關注,在課程教學中片面地突顯大學語文課程的工具性或人文性,或是把大學語文課程當作純粹的文學專業課,都是不恰當的。醫學院校大學語文課程與其他人文課程互補滲透,應既注重“語”的感染,又注重“情”的熏陶。對學生進行語文閱讀與表達能力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著眼于語文素養的培育、閱讀能力的提升、寫作水平的進步和欣賞能力的提高,這是語文學科工具性要求的體現。針對醫學職業素養,醫學院校要求醫學生能夠完成嚴格的病案書寫,要求醫學生能夠解決復雜的醫患溝通問題,這都需要基本的讀寫能力的培養。但大學語文課程不能為了要適應這些要求而僅僅止步于對醫學生進行工具性訓練。語文教學在體現工具性、表現審美的同時,還表現著道德、哲學、社會學、思想、政治、歷史等諸多內容[3]。大學語文課程精選古今中外典范文章為載體,體現各體文章的表現方法和寫作風格,同時也體現高尚的理想情操、表現真摯的思想感情和審美價值,對學生產生不可替代的引導作用和深遠的影響。通過文學文本、文化文本的講解與分析,讓學生了解文本的內容,提升文學知識素養、提升母語駕馭的水平,同時通過人文的濡染,使學生獲得更加廣闊的視野,獲得內心的升華。大學語文教學大綱及教學要求明確了大學語文課程應“適應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發展日益滲透的趨勢,為現代化建設培養復合型人才服務?!盵4]醫學院校開設大學語文不能僅僅停留于實施素質與能力教育,針對審美藝術教育的現實需求,醫學院校的語文課程教學目標既要包含系統化的知識闡述,樹立古今中外優秀作家作品,了解其基本思想傾向和藝術風格,又要掌握基本語法規范,提高基本書面和口頭表達的水平,滿足未來職業工作的需要。同時,大學語文課程還承擔著培養醫學生的生命倫理意識和職業道德的責任,在課程學習中要盡可能地形成對診療過程中生命、倫理、道德問題的正確認識和自覺遵守的意識。醫學院校的大學語文課程更加需要與醫學生的醫德教育、情感教育、生命倫理教育相結合,這是由醫學院校的專業特征限定的,只有在真正把握了大學語文課程的特色內涵的基礎上才能建構醫學院校大學語文的特色課堂。

二、建設人文素養和醫學倫理精神融合的師資隊伍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師德水平和業務能力,增強教師教書育人的榮譽感和責任感?!盵5]教師隊伍的建設是教育目標實現的根本保障。醫學院校大學語文課程承擔了更加復雜的教育功能,教師的知識結構也應在更寬泛的領域內有所提升。醫學院校大學語文教師的職業素養是多元化的,既應涵蓋語言文學知識方面的要求,也應體現出醫學基礎知識和醫學倫理精神的融合。語文課程的基礎是語文教學的學科理論,對文字、文學、文化融會貫通的能力;醫學專業基礎知識儲備是醫學生專業學習的基本需求,也是實現人文與醫學學科融合的需要;醫學倫理精神是醫學人文素養的魅力,也是醫學人文教育的核心要求。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的生成活動,以上知識模塊的結合開闊了醫學人文教育的視野,只有教師具有寬廣的視野,才能有效開展課程教學,使醫學人文素養轉化成為可能。大學語文在很多醫學院校都是以選修課的形式開設,以蚌埠醫學院為例,大學語文選修課為24學時,1.5學分。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師資隊伍的邊緣化和資源的匱乏,尤其是科研工作的開展難度較大。蚌埠醫學院在這方面做出了較好的探索和改革,學校重視教師學科融合的培養,要求所有新進教師必須完成崗前培訓課程,同時要求非醫學專業新進教師在青年教師導師制培養期間必須完成兩門醫學通識類課程學習,建立并完善學術骨干制度,加強教師培訓,鼓勵教師開展多種形式的進修,提高人才層次,在科研申報、繼續教育方面給予政策性傾斜等,加強專業課教師和人文課教師的相互溝通和學習,通過交流形成有效的師資融合機制,調動教師的積極性,不斷完善自身發展,不斷更新知識結構,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建設一支專業知識扎實,又具備深厚廣博的學識素養的教師隊伍是學達成培養目標的堅實基礎。

三、建設特色鮮明的教材

“教材是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所依據的材料。一種新的教學理念、豐富的教學信息往往通過代表性的教材加以體現和傳播[6]。”我國傳統的大學語文教材版本較多,在形式上各有特色,卻又大都缺乏針對性,總體而言大都偏重語文基礎知識和文學知識體系的傳授與學習,忽視語文對專業后繼教學的工具性質,忽視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不能兼顧專業特點,有些職業院校通用類教材顧及職業人群所共同需要的口語表達和應用寫作,卻忽略了學生所學專業的不同特征,忽略了不同專業學生的差異性[7],注重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和應用寫作能力,注重學生的就業需求,卻忽視了大學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大學語文教材是教師課堂教學活動的有效介質,借助教材的典型選文,教師引導學生思考辨析,在完成知識的認知的同時,在情操的陶冶中塑造真善美的價值標準。突破傳統思維方式的限制,醫學院校大學語文課程有自身特色,醫學關注個體生命對人的生命健康的權利以及個體尊嚴的需求,這一需求納入教材內容選取的考量范疇,表現為倡導學生對人生觀、價值觀的深入思考,注重醫學生人文情懷的擴展與培育,擴充知識容量的同時提高文本閱讀的關聯性,保證教材的題材豐富、體式合理,信息量充足、涵蓋面廣博。醫學院校大學語文教材可以考慮選取內容與醫學相關的篇目,在潛移默化中推進醫學人文精神教育的深度與廣度,從經典作品中學習先哲,提升審美品質,陶冶情操,啟迪心智,對學生進行人文思想、醫學倫理質教育。蚌埠醫學院從2011年編寫出版了《醫用大學語文》教材,作品選擇在堅持思想性和藝術性相統一的前提下,合理定位,統籌兼顧,教材的編排以提高醫學生綜合素質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突出專業特色,擴大視野,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則,根據專業特點及教學情境確定具體選文篇目,除了經典文學文本之外,在兼顧文學史和文體的基礎上,選入中外醫學典章及醫古文,引導學生學習和了解醫學發展史上的名醫名家及有代表性的中外醫學典章,貼近醫學院校實際需要,能夠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提升文學鑒賞水平的同時實現醫學生綜合人文素質的提升,促進醫學人文精神的培育?!夺t用大學語文》(安徽大學出版社,2011年出版)出版后,受到省內醫學院校的一致好評。

四、建構具有濃郁人文氛圍的教學模式

當下醫學人文課程存在一些通病,往往對醫學的實用性、實效性關注不夠,與醫學專業教育內容聯系不夠緊密,不能突出醫學專業特色,教學模式改革應充分考慮學科的定位因素。生命倫理教育是醫學人文背景下大學語文課程建設的重要目標,通過課程的學習,醫學生不但要掌握相關的文學知識、能力,還需進一步拓展,體現人文素養的整體提升。醫學院校人文教育在課程內容方面體現自然課程和社會課程相互之間的銜接關聯和滲透,彼此融合,避免孤立講解,能有效推動醫學教育中科技與人文的融合,賦予人文精神更豐富的內涵,構建更加合理的人文課程體系。教學過程中哪些內容適合知識層面的傳授,哪些內容適合文化層面的開拓,哪些內容利于思想層面的探究,哪些內容該做怎樣的調整以適應社會的發展等,都是課程建設中需要探討的問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在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中,學生依據自己的經驗背景獲取對知識的理解,從而實現對復雜問題的理解與突破,豐富和完善認知結構。大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將學生還原為學習的主體,體現參與原則,給學生提供醫學與人文結合的論題和寬松的對話環境,通過小組式研討開展合作學習、PBL教學、情景教學、案例教學,針對語文與醫學相關聯的論題因勢利導,創設更多自由思考與表達的空間,從而激發學生的主動性,真正參與到課程教學活動中來,鼓勵醫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自我教育,將課程內容內化為學生的精神和情感,加深對醫學人文精神的理解。以蚌埠醫學院為例,在教學實踐中,大學語文課程嘗試了各種不同的教學模式,如文體分類模式,文學史主線模式、經典文本細讀模式,專題討論模式等。以專題討論模式為例,在遵守教學大綱的前提下選定課堂教學篇章的側重點,同時,在課程教學中加入病案書寫及醫患溝通、熱點醫療案例討論等內容,一部分課程內容是以人文精神為主線,選講優秀文學作品,梳理和激活基本文學知識,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表達、書寫能力,經典文學作品之外,通過和學生的討論交流甄選醫學人文論題,例如關于生與死的感受,關于病房與病人的書寫,通過小組研討的方式學習任務,由學生課后完成選讀篇目的梳理和文獻資料匯總,課堂時間用于開展小組間討論交流,促使學生在醫學人文精神的主題范圍內完成相應學習任務的探究,教師聽取學生討論,并進行總結點評。課程教學既展現文學的魅力,又給學生廣闊的生發空間,閱讀、思考、討論、辨析的過程就是人文精神內化為人格、氣質、修養的過程。這一教學模式有利于將學生還原為教學的主體,自發探究文本,感知人文精神的熏陶。大學語文課程教學還應結合教學目標開展豐富的教學實踐活動,形成濃郁的校園文化氛圍。如開展書法鑒賞、辯論比賽、傳統文化知識競賽、傳統醫德實踐及研討、人文素質講座等,聯合團委、學生社團聯合會開展“我是醫學生”系列朗誦、演講、征文比賽等語文類競賽活動,濃郁的人文氛圍有利于將醫學人文的教育目標在潛移默化中成內化為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高尚的審美情操、良好的職業道德,在實踐教學環節中進一步彰顯生命教育、倫理教育的教學目標,把抽象的概念通過情感教育落實處,使學生可知可感,有效吸收。

五、革新協調發展的考試模式

考試模式改革與創新是客觀評價學習效果的有效手段之一,是課程建設的重要環節。作為檢驗教學效果的主要手段,考試的目的不僅是對固有知識的檢測,更影響到學習主體對學習方式和內容的選擇。以蚌埠醫學院為例,大學語文原有考試模式較為單一,根據期末終結性考試評定學生的成績,這種單一的考核評價方式不利于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查,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不利于全面、客觀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效果,在無形中助長了應試學習的風氣,影響學生的發展,限制了人才的成長。大學語文課程建設立足于“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可以把課程的考核目標分解為三個等級:第一級別,要求學生系統把握課程的內在體系,即知識層面的掌握;第二級別,要求能夠運用適當的分析方法和思維方法解決實際問題,這是能力層面的標準;第三級別,體現為提升理論素養,培育實踐品質,實現全面發展,這是素質層面的體現。通過三個級別的目標實現從注重知識傳授到注重能力培養、素質提升的轉變。與此相應,考試模式改革可分為考試內容改革和考試形式改革兩方面進行??荚噧热莘矫妫瑧w現理論與實踐,知識與能力的基本要求,考試內容不局限于課堂課本,也不僅僅通過期末一張試卷的書面考試評定分數,可嘗試拓寬考試范圍,把考核內容細化分解為綜合水平測試、優秀作品鑒賞、名篇名句背誦、考勤提問、課堂筆記、發表文學作品等幾個方面,在水平測試中加大闡述、分析、論述等主觀題的比例,分別考察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和綜合運用能力、解讀、鑒賞具體文學篇章的能力,拓展學生知識面與鞏固課堂教學成果并重,從考核知識儲備到突出學習能力的考核,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和探索創新的興趣,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甚至是標新立異,給學生創造和表達的自由空間,把考試作為能力培養的手段,為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真實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荚囆问椒矫?,把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綜合理論知識水平測試30分,主要考核基礎知識、基本能力的掌握情況,時間安排在期末,方式為閉卷;優秀作品鑒賞30分,考察學生的閱讀能力及對作家作品的審美內涵、文化意蘊的理解,根據課堂教學內容圈定選題,以課程論文的形式完成,成績計入平時分;名篇名句背誦30分,考察文學知識儲備及人文素養,隨堂開展,考核方式為小組比賽;考勤提問、課堂筆記10分,考察學生上課發言、作業完成情況及讀書會、演講比賽等實踐活動的參加情況,安排在平時日常教學當中;發表文學作品在總分的基礎上獎勵3分,激勵學生對語文課程的學習興趣。

總之,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8]。人文教育是醫學教育的組成部分,醫學本身就是“活人”的醫學,具有濃厚的人文氣息[9]。就醫學??平逃?兼有高等職業教育和醫學教育的特征[10],在醫學院校的大學語文的課程建設中突顯醫學人文精神,落實教育教學模式與方法的改變,制定相應管理措施和保護政策,保證醫學人文課程實施的穩定性,才能讓學生在掌握知識、感受優秀文化的熏陶的同時提高醫學人文素養,實現人才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姚黎英,趙瑋,梁惠敏.以大學語文為切入點,強化醫學生人文素質[J].中國醫學倫理學,2007,20(2):106-107.

[2]白燕.定位大學語文課程的三個維度[J].現代教育科學,2012,(5):132-133.

[3]鄭飛中.醫學生人文教育中語文課程體系的建構[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2,(2):270-271.

[4]張富貴.大學語文教育的學科定位與功能特性[J].中國大學教學,2014,(1):48-51.

[5]謝鐵華.提高教師素質,自覺自信建設文化強國[J].中國校外教育,2013,(6):30-31.

[6]王文霞,李常應.醫學院?!洞髮W語文》教學實踐研究[J].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1,(3):114-115.

[7]舒立輝.試論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材的建設[J].社科縱橫,2010,(10):114-115.

[8]王英姿.談醫學教育中大學語文教學的重要性[J].教育與職業,2008,(10):73-74.

[9]劉東梅,雷紅艷,范菲菲.我國醫學院校醫學人文教育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1,24(6):795-796.

[10]謝蔚,方國敏.醫學人文教育與公共課程體系建設[J].教育現代化,2016,(1):113-114.

作者:李玉榮 單位:蚌埠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