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大學語文教學體系分析

時間:2022-09-19 09:46:49

導語:高職大學語文教學體系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大學語文教學體系分析

【提要】本文通過分析當前高職大學語文教學體系中存在的諸多不足,結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就業崗位需求,從目標體系、教學內容體系、教學過程設計、教學方法與手段選用和教學考核與評價等方面出發,重新建構了一體四環九層的教學體系,使大學語文教學與實際需求相結合,不斷提升高職學生綜合素質。

【關鍵詞】高職大學語文; 一體四環九層; 教學體系;建構

一、問題的提出

在現代信息技術的沖擊下,傳統的高職大學語文教學體系已呈現出明顯的滯后性,無法滿足學生需求。一是教學內容重理論輕實踐,忽視了與實踐崗位的融合。二是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偏重于傳統的講授,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運用較少,不能與學生的興趣點相結合,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參與度不高,忽視了實踐能力與抽象思維的鍛煉與培養。三是教學過程以講授為主,形式單一,教學資源有限,難以拓展。四是傳統的單一考核評價方式,不能全面評估學生能力。高職院校大學語文重在提升學生人文素養,增強職業能力,因此,在教學中需要注重文學理論的傳授,更需要讓學生參與,親自感知和體驗,鼓勵學生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職場,運用到生活當中,使學習內容生活化和職業化。因此,我們要打破以往的單一講授的教學體系,充分利用互聯網優勢,構建一種適應學生需求的教學體系和教學模式,以學生為本,教學內容多元,教學形式更多樣,突出教學和學習的活動性、實踐性。

二、一體四環九層教學體系建構

高職大學語文是高職院校普遍開設的一門素質教育課程,旨在通過系統學習,提高語文水平和人文精神、科學精神、審美能力及鑒賞能力,通用職業能力和核心素養。切實提高閱讀理解和口頭、書面表達能力,提升思維品質和審美悟性,具備走向工作崗位的課程設計時應注重學生的終身發展和職業準備、價值引導和人文熏陶、語文實踐和專業銜接,注重體驗性學習和自主性學習,突出課程的職業性、開放性、實踐性和創新性,達到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讓學生學有興趣、學有樂趣、學有成效,為此,我們重構了一體四環九層的大學語文教學體系。一體即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目的的目標體系,四環包含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手段、教學過程及教學考核與評價,九層含語文知識、語文能力、情感態度的教學內容的三個反面,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使用,課內+課外、線上+線下的教學過程,過程性考核與終期結論性考核相結合的考核評價機制。

三、體系特征

該體系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目標,遵循“學生發展”和“職業準備”的設計理念和“價值引導、注重應用、提高素養”的基本思路,通過多種形式,把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結合,逐步實現知識、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的結合,學習、實踐和能力培養合一,使職業情境、職業活動和專業實踐銜接。通過一、二課堂的融合、學習與活動的結合,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書本知識與地方文化的結合,線上線下結合,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信息素養、藝術素養及創新思維、邏輯思維、人際溝通、團隊合作等職業必備的核心素養,培養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良好的習慣和高尚的審美情趣。(一)更合理的教學內容?;趯I人才培養目標和學情分析,對接職業崗位,根據本課程課時安排和基礎課程開設情況,打破詩歌、小說、散文、記敘文或者適用于中文專業本科學生的文2019年第18期(總第238期)17學史的教學內容,整合常規教學中大學語文的經典篇目,加上學生需求較大而未開設的演講與口才、普通話口語、社交禮儀教程等課程內容,組成一套完整的教學內容體系。模塊化整合后,把教學內容分成了文學欣賞模塊、演講與口才模塊、溝通與表達模塊、求職與應聘模塊、社交與禮儀模塊等六大模塊十個專題的內容,文學欣賞部分又分成君子之道、志存高遠、詩詞魅力、生命與自然等專題,應用文寫作部分分成日常文書、公務文書、事務文書、求職文書、禮儀文書等內容,既能滿足學生知識與能力的需求,又能滿足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需求。(二)更完善的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使用多種網絡在線資源,選用多種教學方法,拓寬教學資源和課堂知識容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文學欣賞等部分嘗試采用小組討論、引導式、情景模擬、啟發式、任務驅動項目化等多種教學方法,采用線上自學,線下指導等多種手段,將范文講解與專題講座相結合,閱讀、作品鑒賞、思考與寫作相結合,課堂教學與校園文化、社會實踐相結合,組織課堂討論、辯論會、專家訪談,詩歌朗誦、課堂劇排演等讓學生逐漸融入到文學的氛圍中來。在應用文寫作部分嘗試采用“學”“練”“用”“三位”一體的教學方法,采取“案例教學”“實戰演練”“角色模擬”等形式,調動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將工作過程中收集的真實案例貫穿教學過程,啟發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小組成員分工協作,共同完成教學任務,充分體驗自主學習的樂趣。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教學方法,加上微課、慕課、網絡在線課程等多種信息技術手段的運用,逐步引導學生在探究性、體驗性學習中提升感知能力,掌握科學、正確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掌握大學語文基本知識的基礎上,不斷提升口語表達、團結協作、創新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三)更完整的教學過程。改革傳統的單一的課堂講授教學模式,嘗試采用“課上+課下”“線上+線下”“第一課堂+第二課堂”的教學模式,教學過程更加完善。在具體的課程設計上,采用課前自擬題目演講;課前預習,課上答疑,重點難點講解,課外練習的系統學習法;課后鼓勵參與語言類項目競賽,組織朗誦比賽、課本劇表演大賽、演講比賽,將專業技能與知識模塊相結合,著力提升學生的朗讀、口語表達、溝通和團結協作等能力。課外,充分利用學生文學社團開展的寫作競賽、朗讀比賽或學校團委舉辦的辯論賽、職業生涯規劃大賽和創新創業大賽等,在具體的和學生興趣較高的實踐活動中學習語文知識,培養職業素養。(四)更多元化的考核評價方式。改變以往期中考試+期末考試的方式,把過程性考核和終期結論性考核結合起來,給予學生全方位評價和客觀綜合考量。過程性考核重點考察學生任務完成情況,演講、朗誦、寫作、開放式討論、課本劇展演、作品展示等活動,均列入學生平時研究性學習成果中,在語文方面的出色表現,可作獎勵加分記入平時成績;終期考核環節,重點考察學生對認識的掌握和運用能力。在教學實施過程中,這種考核評價方式會根據教學具體的實施情況進行反饋和改進,通過學生調研,進行內容的調整和教學活動的更新,以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四、意義與價值

(一)優化了大學語文課程內容。一體四環九層的高職大學語文教學體系,根據高職學生在校時間短,理論學習時間少、基本素養課課時安排較少等特點,從學生實際需要出發,重新梳理常規人文素養課程,結合實際進行重新整合,使大學語文的教學內容更能促進學生終身發展,不斷提升學生的人文情懷、語言修養和文學素養,進一步升華高雅志向和人生追求。通過整合后的大學語文課程的學習,不斷滿足學習發展的需要,引導和幫助學生樹立敬業愛崗、誠實守信的職業精神,不斷打造精益求精、潛心鉆研的工匠將神,畢業后真正成為一個適應職業崗位需要的、全面發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二)拓寬了教學載體。互聯網對傳統教學方式帶來極大沖擊,大學語文也必然要隨之改革,將線上學習與線下的課堂學習相結合,不斷拓展學習內容和學習資源;將大學語文與各類文學活動結合起來,與各類寫作類、語言類競賽結合起來,創新學習和實踐方式,學用結合;將所學知識與當地優秀傳統文化結合起來,不但有利于文化傳承,而且能不斷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三)貼合崗位需求。一體四環九層的大學語文教學體系更加契合學生需求和高職人才培養目標,通過系統學習,學生全面了解中國文學史發展過程;系統學習優秀文化,閱讀經典文章,提升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增強愛國情懷。通過學習學生興趣濃厚的知識點,以及生活學習和求職應聘所需的具有智慧理性、審美價值的內容溝通、表達、寫作等內容,增強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演講、朗誦和話題討論、課本劇演出等形式,加大語言教學力度,增加語言練習時間,有針對性的訓練,不斷提升綜合素養。信息化時代,互聯網不斷改變社會經濟發展方式,也改變了教育教學和教師、學生之間的關系,傳統教學模式定然要發生改變,適應“互聯網+”背景下產業的創新與發展。高職院校普遍開設的公共基礎課程,大學語文承擔著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和職業核心素養的重任,必須在教學內容、教學模式等方面不斷改革,才能不斷實現課程設置和崗位能力的結合,實現教學內容與崗位任務的結合,教學過程與工作過程的結合,考核評價與核心能力養成的結合,使大學語文真正成為對學生成長成才“有用”的學科。

參考文獻

黃甫全2000《大課程論初探——兼論課程(論)與教學(論)的關系》,《課程•教材•教法》第5期。

蔡虹2011《淺析高職學生語文應用能力的培養》,《中國職業技術教育》第26期。

陳克云、章艷珍2015《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學與人文素質培養》,《合肥師范學院學報》第1期。

王麗琴2016《信息網絡背景下的高職語文教學探究》,《遼寧高職學報》第2期。

馮文娟2019《大課程觀視野下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程體系改革研究》,《現代職業教育》第1期。

馮文娟2019《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學模式改革策略研究》,《科教文匯》第5期。)

作者:馮文娟 單位:甘肅武威職業學院教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