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專語文教學心理健康教育分析論文

時間:2022-02-10 09:39:00

導語:中專語文教學心理健康教育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專語文教學心理健康教育分析論文

一、中專生的心理問題不容忽視

中專生在校學習的時期正處在15歲至19歲的青春期,而這個階段止是他們身心急劇發展、情感豐富強烈、情緒波動大的時期。這個時期也是最容易出心理問題的時期。有些人由于興趣、情感、意志、習慣等非智力因素的影響,導致學習成績欠佳;因中考失意而產生自卑;家長過高的期望,使他們大都有不同程度的失敗感和挫折感,心理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學習心理方面:表現為學習適應不良;學習動機不正或學習目的不明;學習策略不當或學習困難;學習成績太差,厭學情緒嚴重;轉而是焦躁、困惑,情緒壓抑嚴重。

2.人際交往方面:表現為人際適應困難;集體觀念較淡薄;缺乏尊重、真誠、團結、互助精神。為擺脫這種令人失望的狀態,許多學生與社會無業青年靠近,或者校園內部拉幫結派或者集體性早戀,以不正常方式來肯定自己。

3.性格方面:缺乏堅強的意志品質;性格態度特征表現為堅持性、自覺性較差,自制力不足。有1/4左右的學生或多或少違反校紀校規。

4.自我認知方面:缺乏積極健康的自我觀念,表現為較強的自卑感,自立、自信、自尊、自強不足,自我評價機制不完善。轉而以破壞課堂、嘩眾取寵等形式來尋找自我。

那么,如何化解中專生的心理問題,使之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是擺在廣大中專教師面前非常迫切的問題,也是我們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在充分尊重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科性質的前提下,我們把心理健康教育目標與語文學科有機地結合起來,在語文教學的同時有意識地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有利于加深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而且對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和良好的品格大有裨益,從而促使學生全面、主動、和諧、健康的發展。

二、如何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中專語文教學中

(一)深入研究語文教材,找準切入點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教師、學生和教材是課堂教學三個永恒不變的主體,在語文教學中,要以語文教材為載體,立足教材,構建教學的平臺,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的教育。現行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心理教育材料,或顯性的,或隱性的,滲透著對學生的行為規范、智能訓練和人格要求,教師在備課與課堂教學中要善于發掘這一資源,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例如,在教學魯迅小說《藥》時,結合魯迅的經歷及其對國民性的思考,聯系當今種種讓人觸目驚心的社會現象,讓學生深刻認識到舊中國國民人格上的缺陷,從而為培養學生的健康人格提供歷史的借鑒。再如,在教學《項鏈》時,為了讓學生充分認識到瑪蒂爾德身上存在的人性的弱點與人格缺陷,我把切入點放在對這一人物的分析﹑評價上,組織學生展開深入的討論。在討論﹑交流中,有的學生對人物報以同情,有的則認為這完全是人物的虛榮心所至,有的還把問題深入到社會制度上去。在討論中,學生認識到了什么才是健全的人格,并能結合自己存在的問題,取長補短,不僅掌握了小說的思想內涵,而且受到了一次深刻的人格教育。

(二)努力探索創新教學方法,激發學生求知欲望,完善學生個體心理

在教學中,如果總是采用同一或相仿的教學方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就會受到壓抑。即使某一種教學方法比較好,但如果在教學實踐中使之程式化,這種教法也就停滯起來,缺乏活潑的生命力。

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采用多種方法,從學生的心理實際、學習課文的愿望和現有語文能力的情況出發,使每篇課文的閱讀有新意,有新鮮感。教師不宜教給學生過多的現成結論,而應該引導學生對課文本身進行感悟,使學生對文章有新的理解和創造。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學生的腦力勞動中,擺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書,不是記住別人的思想,而是讓學生本人進行思考,也就是說,進行生動的創造?!比缥覀兒苁煜さ奈恼隆逗商猎律罚恼缕鸸P就說:“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多年來,教師總是習以為常地把“不寧靜”的原因歸之于當時的時局動蕩,且反復使學生熟悉這一點。這就使學生失去創新理解原文的機會,從而把學生的創造力扼殺在“熟悉化”的搖籃中。其實,教師完全可以給學生提供一些有關朱自清當時生活狀況的資料,讓學生自己對文章進行陌生化探索。這樣學生就會發現:當時朱自清父子因家庭事務而關系緊張,為了緩和這種緊張的關系,朱自清屢屢寫信回家;然而父親一直沒回信,所以朱自清心里頗不寧靜。這樣學生可以探索出:家事和國事是使朱自清心里不寧靜的雙重原因;朱自清雖然是散文家和教授,但他也有煩惱的時候,寫文章抒發自己的情感也是解決自身憂愁的方法之一。

(三)緊緊圍繞教學環節,在教學活動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1.創設寬松的教學氛圍,優化學習的心理環境

營造友善的教學氛圍,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把微笑帶入課堂,把快樂帶給學生,樹立“以情感人,以情服人,以情育人”的教學觀念,用情趣去感染學生,用摯愛喚醒學生人格深處的迷惘。給學生創造一個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創設一定的教學情景,才能使學生真正的進入角色,大膽的發言﹑自由的討論,想己之所想,說己之想說,從而充分展示學生的個性,引起共鳴,達到提高人格水平的目的,為最終協調學生社會化和個性化的發展構建了健康的心境。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用自己的眼睛與學生交流,讓學生感受到老師一直都在關注他(她)。在師生關系上,建立平等交流,共同研討的民主氛圍,讓心靈體貼心靈,“讓每一個學生都抬起頭來走路?!北Wo學生心理健康,在教學中從細微處著眼,關心學生的健康發展,及時正確地對學生進行鼓勵表揚,讓學生獲得成功的滿足感。

2.在課堂內的活動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

立足課堂,心理健康的滲透教育才能落到實處。教材中安排了不少的語文社會實踐活動和口語交際,由學生實際參與實踐,在設計、制作、組織、表演、辯論等活動中,學生全身心的投入,有著豐富的體驗,或品嘗成功、分享喜悅;或經歷挫折、體驗失敗,學生的心理狀態是隨著活動的過程和參與程度而呈發展變化的狀態,在教學中,以“活動”為“教材”,敏銳地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機,用行動去感染學生、影響和暗示學生,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的教育,讓學生在充分的活動中,愉快地感悟、體驗。

3.以作文教學為切入點,疏導學生積郁的情感

社會變化的困惑,人際關系中的焦慮,個體成長的煩惱,或喜或憂,學生有傾訴的需要,如果因勢利導,把學生常思常想,常討論的熱門話題,常關注的焦點納入作文教學之軌,那就滿足了他們傾訴的需要,解開他們的心結又幫助了他們作文。抓住學生平時關注的一些熱門話題可以擬題作文。如談談對網絡的看法,討論一下姚明和火箭隊賽事,前段時間陳冠西等港臺明星出現的令人不齒的“艷照門”,可以擬題讓他們評論一下這些事,這樣可以讓他們知道怎樣去認識一個人,怎樣堅持正確的道德觀和人生觀;如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發生后,在抗震救災中涌現了許許多多令人感動的人和事,如果讓學生去思考、去感受這些人和事,他們自己也領會到了拼搏、抗爭、關愛、感恩等眾多元素對他們自身人格的啟迪,有些學生在作文中直舒胸意,對自己、他人和生命的意義有了更成熟的認識,積郁的情感不僅得到了傾瀉,世界觀也得到了改造。其實對于中專生而言,即使全篇文章文句不是很通順,但在某一處寫出了作者的思想火花,都應大肆表揚。這樣能使學生切實感受到成就感,這種感受非常符合學生健康成長的心理需要。

4.把日記作為學生的心靈小船,對學生適時進行心理輔導

心理不適很多時候是由于內心郁結造成的。寫日記是宣泄感情的好辦法之一。日記可讓學生毫無保留地將自己最真實的想法,最真切的感受寫下來,讓感情得到宣泄。除了作文外,日記或周記溝通了學生和教師的心靈,讓他們擁有一個和兄弟姐妹、朋友同伴、長輩智者于一體的傾訴對象,從而減卻不少孤單和無幫助感;同時教師獲得了學生信任,了解了信息,防范于未然。日記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載體,可幫助學生更好地發掘其進步潛能,解決心理不適和心理困擾,引導他們通過日記來合理渲泄自己的情緒。在日記中,教師可通過筆談,對學生進行一對一的心理輔導。

(四)開展多種形式的課外活動,能鍛煉學生的能力

組織學生適當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在活動中了解社會,并學習運用語文能力去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手段。如像開展社會規范用字調查、人們日常頻繁用語調查等活動,對學生語文水平的提高都有一定的幫助。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還組織學生出黑板報,自編手抄報,書報美文摘抄,書法比賽,演講比賽等語文活動,促使學生關注當今改革、開放、競爭的社會現實,讓學生感受時代氣息,了解當今社會最新的科技信息,培養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利于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的形成與培養,使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達到一定的高度。

總之,在中專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語文教師必須有“角色”意識,要把整體育人視為語文教學的目的,把教學過程視為育人過程和心理輔導過程,有意識地對學生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做到“熊和魚掌”“亦可兼得”,中專語文教學的作用和效果也會得到改觀,學生的語文素養也會得到大大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申繼亮.中學語文教學心理學[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

[2]閆承利.素質教育課堂優化策略[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摘要】如果把語文教學當成是“熊掌”,那么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魚”,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熊掌”和“魚”能兼得嗎?筆者認為,語文學科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豐富的教育資源,理應成為心理健康滲透的重要載體,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必須有“角色”意識,把教學過程視為育人過程和心理輔導過程,有意識地對學生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做到“熊和魚掌”“亦可兼得”,學生的語文素養和心理素質就會大大提升。

【關鍵詞】中專語文教學滲透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