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高中古文學習重難點

時間:2022-11-17 04:09:00

導語:小議高中古文學習重難點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高中古文學習重難點

古文在這里就是古代漢語的簡稱,也就是白話文改革前中國社會所使用的語言。高中古文學習一直是學生最頭疼的內容。由于古文詞匯與現代漢語詞匯之間有很大的差別,在語法和含義上區別也非常明顯,詞匯含義眾多,閱讀習慣也不一樣,學生在學習古文的過程中往往會感覺晦澀難懂、不易掌握。因此,學生應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將學習的古文知識匯總一下,分清知識的重點與難點,然后在此基礎上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學習。

一、高中古文學習的重點內容

高中古文學習中的重點內容,也就是高中古文學習中必須掌握的內容,包括詩、賦、散文這三個方面。因為在整個中國古代文學史上,這三類文學體裁的成就最高,而這也是高考中最常見的考察內容。如2003年高考就考察了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而詩歌中的一些名言名句,也是高考中的重點內容。因此,把這三個部分學習當作高中古文學習的重點內容一點也不為過。

1.詩歌的學習。詩歌是學生最早接觸的古文形式,在小學課本里就有《鵝》。進入高中學習以前,學生在小學和初中階段就已經系統地學習了幾十首詩歌,可以說詩歌的掌握比詞、賦、曲、散文等古文學習掌握得要好很多。但是,高中學習階段要求學會分析、理解詩歌的內容,欣賞、學習詩歌的精妙之處。因此,學生要想真正體會到其中的韻味,理解詩歌所表達的詩人的情感世界和內容,就只有加強詩歌的閱讀。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必拘泥于課本,而應該把閱讀的內容放在課外,這也符合近年高考命題的趨勢。學生通過加強詩歌閱讀,可以增強語感,通過閱讀把握詩歌內容的規律和要點。當然,閱讀也不是胡亂閱讀的,而應盡量以名家的作品為主。

2.賦的學習。賦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雖然沒有詩的成就高,但它卻是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運用修辭手法最多的一種文學形式,是中國古代文學中表現力最強的文學形式。賦應該是高中古文學習的重點內容,因為它是之后很多古代文學形式的淵源,如詩、詞、曲等,這些古代文學形式的一些寫作手法、修辭的運用等都來源于賦。因此,如果掌握了賦的知識,就很容易進入到詩歌、詞、曲的學習中了。但賦的篇幅比較大,語言表現形式更是復雜多樣,學生學起來有一定的難度;而且一首賦所包含的內容非常多,賦與賦之間很多內容都是相似的,所以只需掌握很少的篇幅即可。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找一些名篇進行學習,如曹植的《洛神賦》、左思的《三都賦》,等等。

3.散文的學習。散文并不是我國古代最重要的文學形式,但卻是高中學習的重點內容,因為散文在唐宋興起以后,代表了中國古文向白話文發展的過程。散文的學習內容可以說非常集中,主要集中在唐宋八大家中,尤其是以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等人為主。學生在學習的時候,要多讀、多體會散文,思考作者在寫散文時的心情,從而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對于散文的學習,學生不必計較枝枝末末,而應以理解文章的內容為主,至于散文中的各種語法知識,則不必過于重視。

二、高中古文學習的難點內容

1.實詞的學習。在實詞的學習中要注意四個方面的內容:

(1)通假字。通假字也就是在古漢語中由于文字的分歧而產生的用一個讀音相同或相近(有時形體也相似)的字來代替另一個字使用。通假字的掌握具有一定的規律性,這是因為通假字之間的讀音和含義是一樣或相似的,如具和俱、坐和座、屬和囑、已和以等。掌握通假字的訣竅很簡單,用一句話說就是“析本義、找近義、結合上下文”,意思是要先理解文章中出現的通假字的本義,看看用本義能不能解釋得通,解釋不通時,要找與它相近的詞語,再解釋一下,或是結合上下文加以理解。

(2)古今異義詞的掌握。在古代漢語中,有些詞只有一個含義,也就說是特指的,意思比現代漢語中的意思要小得多,如“河”就專門指黃河,“關”也就是指現在的嘉峪關,“山”就是指太行山。如古代的“山東”意思不是山東省,而是太行山以東的意思。有的詞的含義則比現在多,如“妻子”在古代是妻和子兩個人的意思,現代則單指丈夫的配偶。這些古今異義詞在古代漢語中比較少,學生可以收集整理一下,以便于系統地掌握。

(3)一詞多義的掌握。一詞多義是古代漢語中常見的一種詞匯使用方法,因為在古代是不區分動詞、形容詞、名詞的。因此,古漢語中的一詞多義常常是動詞、形容詞、名詞含義之間的轉換,這其實是一種規律。學生在掌握這一知識點時,要看這個詞在句子中所處的位置,以及作者想表達的含義,來判斷多義詞的含義。如“毒”這個詞,又“安敢毒焉”中的“毒”是怨恨的意思,而“呼噓毒癘”是形容詞——“有毒”的意思,“賦斂之毒”是動詞——“毒害”的意思。

2.虛詞的用法。虛詞是古漢語中最少的一類詞語,在《大綱》中僅僅要求掌握最基本的18個虛詞的使用方法,這十八個虛詞實際上又可以分為幾類,即代詞、介詞、連詞、語氣詞、兼詞,如同做代詞的“之、其”;用作介詞的“以、于”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將18個虛詞按照這一劃分方法進行分類,然后逐個弄清其含義,逐個進行區別。其實,學習漢語虛詞的用法并不難,關鍵是要形成一個多角度、多層面、多方位的觀念,并能夠對每一個所學的虛詞從各個方面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具體的分析分類方法主要有句類、詞類、音節、輕重音、肯定與否定、簡單與復雜、位置和與其他詞語的搭配。

總之,古文學習要建立在充分地閱讀和理解的基礎上,其中,大綱所列的各類實詞和虛詞的用法是重中之重,學生要重點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