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人文精神培養策略
時間:2022-06-12 10:37:38
導語:高中語文人文精神培養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莘莘學子的不懈努力成就了無數的輝煌人生,而作為高考學科的高中語文教學無疑也被看作知識和技能學習的重點。語文作為一門人文性學科,理應在此基礎上讓學生了解人性、拓展人性,引導學生去反思人生的意義,培養學生豐富的情感,造就學生和諧的人格。鑒于此,教師要樹立起尊重學生獨立人格和培養學生通曉事理的正確教育理念,構建寬松的、和諧的教學環境,以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唯有此,語文學科才能肩負起它的學科使命,為國家培養出一批德智體美兼具的優秀人才,也只有這樣,真善美的人生信條才能在高中生中堅守下去,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才能得以承繼。
一、利用教材,讓學生在文本中感受人文
高中語文教材中不乏文質兼美之作,其蘊藏著人性的本真,散發著耀眼的光輝。當翻開那一頁頁浸潤著作者濃情厚意的篇章時,無數的教師和學生都會跟著作品本身具有的人性美而忘我追隨。而在當前的語文教育中,高考成了多數家長對子女的希冀,語文學科也逐漸地淡化了自身的人文價值,語文教學更多地側重于知識技能的訓練。鑒于此,教師要引領學生去感受文本本身的人文精神力量,拓展學生的人文精神世界,讓他們相信精神家園的守望依然明晰。例如,高中語文必修二的課文《我與地壇》就充分地體現了史鐵生滲透在作品中的生命意識。可以說,看著這樣的文字,仿佛走進了作者心靈的棲所,并隨著作者的思想而或喜或悲的情感遷移。作者在人生中最美的年華失去了寶貴的雙腿,一個正當沉醉青春的年齡卻只能終日與輪椅為伴,這是怎樣的一種凄苦,怎樣的一種絕望。而他卻在荒蕪的地壇中感受到了萬物生命的光輝,獲得了獨特的生命感悟;而在對母親生命的解讀中他同樣獲得了“生命在于過程”這樣寶貴的人生感悟。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教師要側重于培養學生對于生命透徹的理解,力求使學生通過文本和作家的心路歷程感受到人生的意義和自身存在的價值,不能肢解文章去分析文本的結構,更不能指導學生在某種答題范式的約束下去分析文本中的思想內涵。寄寓在教材中的人性光輝,在于教師和學生充分地用心去解讀文本,而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個解讀生命的過程。人生不是順水行舟,逆流而上也應該是人對于生命基本的堅持,所以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利用教材聯系生活實際告訴學生,直面人生苦難才是正確的人生選擇。
二、尊重學生,讓學生在思考中發現人性
新課程把發展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放在了首要的位置上,強調了語文學習的主體是學生,學生個性化的展現是高中語文實現課堂有效性的主要途徑,教師不能越位去錯位引導。無論是教學設計還是課堂生成,都要以學生為本,鼓勵學生積極地去思考,讓他們以主人的身份去發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發現語文中蘊藏的寶貴精神養料。例如,在《邊城》的教學過程中,很多學生都在為翠翠愛情的不幸結局而感傷,但是卻忽視了文本本身具有的獨特的湘西文化的魅力,忽略了閃爍著正直樸素的人性美的翠翠的生活環境。鑒于此,教師在本節課的教學中要注意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引導,不能偏離了作家所傳達出的主要思想主題,如可以提問“同學們覺得課文中的環境美還是人美,亦或是二者兼有呢?”這樣的問題,讓學生去把握課文傳達出來的積極人性體驗,學生在合作探討中自然會深入到那片神秘的、具有獨特的精神風貌的湘西去領悟那山、那水、那人所散發出來的自然美,進而在自己獨特的閱讀審美感受中獲得一種全新的人性體驗。只有在心靈的釋放中才能獲得精神上的啟示,教師要積極地引導學生朝著文本中作家滲透出的關于人性、關于人文精神的方向去思考,使其在自己獨特的思考中獲得關于人性的精神體驗。
三、鼓勵質疑,讓學生在探究中徹悟生命
新課標實施后,我們看到了合作探究,看到了小組討論,也看到了學生積極參與。但是很多的時候,我們還是偏離了語文學科本身的人文性,各種形式的互動都是以提高學生的智力水平為目標的,而關于學生的精神品質的培養卻還是居于次要位置。鑒于此,教學實踐中教師不妨將課堂真正地還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去對文本提出問題,并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解決問題。例如,在探究魯迅先生《祝?!返闹黝}時,大多教師把其歸結為揭露封建的“政權、族權、神權、夫權”這“四條極大的繩索”對勞動人民的殘害。而有的學生就會質疑:“祥林嫂的死怎么與政權有關呢?她不就是一個小小的百姓么,能代表那個時代么?這樣的主題太過高大上了吧?”這個問題對于這么多年的教學模式提出了質疑,教師在這個時候不妨就將問題交給學生,不要急于解釋什么,也不要急于將學生帶入自己的思想軌道上來,相信自己的學生。事實證明,學生能夠準確地把《祝?!返闹黝}歸納為:顯示那個“病態社會”中壓迫和摧殘婦女的“畸形道德”的虛偽性和殘酷性,揭露統治著那個社會的封建禮教和迷信思想的吃人本質??梢姡|疑是語文教學活動中必不可少的一個活動環節,教師要特別注意在這個環節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將課堂留給學生,將問題留給學生,也將釋疑的權利留給學生,讓學生去深悟文本中蘊藏的生命個體的真實情感和作家的創作意圖??傊?,語文教師要具有駕馭教材、準確解讀文本的能力,并給學生充分的民主,不再以知識的傳授作為主要的教學目標,而要關注思想解放中人的發展、人的完善,唯有此,方可體現語文教育的人文性。
作者:黃立婷 單位:江蘇省清江中學
- 上一篇:中學語文戲曲教學中興趣的培養
- 下一篇:新課程教學方法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