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教學主體意識研究

時間:2022-02-28 09:59:45

導語:高中語文教學主體意識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中語文教學主體意識研究

對學生的主體意識進行培養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也是一個復雜且系統的工作,這不但要求教師要對教學的角色進行積極的轉變,同時還應該讓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的發揮,進而保證“生本教育”的實施,這不但可以更好地對學生語文學習主體意識進行有效的培養,還可以促進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提高。

一、在課堂上給學生思考與討論的時間

在以往的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基本上都是老師在課堂上進行講授,學生基本上都是被動的聽、記,或是在那劃重點,很少有時間或是精力去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思考,而導致不能處在高效的學習狀態。而要重視對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給學生留出思考和討論的時間,比如如果是講解詩歌時,教師就應該給學生留出時間讓他們進行思考、討論,或是相互提問,引導學生對詩人的創作手法以及情懷進行深刻的理解。

二、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做到因材施教

由于不同的學生的語文基礎具有很大的差異,學習能力也存在明顯的層次差異,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對其個體差異給予充分的尊重,堅持因材施教,而不是用統一的標尺來對學生做出同樣的要求,用標準化的思維去要求學生。這不僅不能兼顧到所有學生的學習需要,還會使個別學生在學習語文的信心上受到影響。所以,作為語文教師來說,要對學生的主體意識進行有效培養,就應該在教學的過程中,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語文學習上的差異給予充分的顧及,基于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基礎,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內容,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而使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得到充分的滿足,進而提高每個學生語文學習的自信。

三、增強和學生的情感交流

高中時期是學生生理以及心理發展的關鍵階段,因此良好的情感交流有助于學生的學習,這對于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作為教師而言,應該增強和學生間的情感交流,使學生能夠增強對語文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例如,我們在講解《再別康橋》一課時,可以讓學生分組進行討論,盡可能的不要事先給學生安排預設問題,而是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之后再解答問題,這樣才可以使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的調動。對于同一篇文章來說,不同的學生所關注的重點也會不同,有的學生對于詩歌的語言藝術比較關注,認為在朗誦詩歌時十分的優美,這時教師就可以讓同學進行討論,探討為什么詩歌朗誦起來會這樣的優美?同學們在對資料進行查閱后進行思考,之后老師對學生進行指導,學生就會了解到《再別康橋》是一首新格律詩,而新格律詩則具有音樂美、繪畫美以及建筑美的特點。而徐志摩的詩歌《再別康橋》正好具有這種美,因此學生就能夠在這樣的情感交流中深化對知識的理解。

四、創設輕松的學習氛圍促進學生主體意識的發展

在以往單一的教學環境當中,教師單邊地講,學生被動地聽,課堂氛圍比較死板,師生間缺少足夠的交流和互動,距離感較強。這樣的氛圍下,很難體現出學生學習的主動和能動性。比較而言,在輕松愉快的氛圍當中,學生的主體意識則可以得到有效的釋放而得到提升。因此,作為語文教師來說,應該積極地為學生營造出一種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加強和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及時地找到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適當地給予指導和鼓勵,促進學生身心發展,從而也提升學生的主體意識。

五、對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進行培養

要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對其獨立能力的培養必不可少,因此在語文教學中,作為高中語文教師來說,要積極地鼓勵學生進行獨立思考,鼓勵其自覺學習,幫助學生養成獨立學習的良好習慣。比如,在進行閱讀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將閱讀的步驟與方法向學生進行滲透,使學生能夠對不同題材的文學作品的方法和規律有所了解,從而使學生能夠面對不同的題材與內容時獨立分析和完成閱讀。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應該重視對學生的獨立意識的培養,使學生能夠獨立思考與分析中發展自己的主體意識。

參考文獻:

[1]徐剛.探討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J].亞太教育,2016,(17).

[2]顧晶晶.試析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J].課外語文,2016,(19).

作者:詹國慶 單位:江蘇南京市第二十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