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在高中語文教學的作用

時間:2022-08-13 03:14:39

導語:信息技術在高中語文教學的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信息技術在高中語文教學的作用

一、創造情境,以趣激學

課本提供的知識文字符號和靜止的畫面,教師借助多媒體展示的圖片、聲音、視頻等,可以為學生創設情境、渲染氣氛,激發學生豐富的情感,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1]。例如,教師在講授杜甫的《登高》時,播放《二泉映月》,創設一個極為傷感的情境,然后在音樂中,教師富有深情地朗讀以下文段:1200多年前,一個秋天,九月初九重陽節前后。夔州,長江邊。大風凜冽地吹,吹得江邊萬木凋零。樹葉在天空中飄飄灑灑。漫山遍地盡是衰敗、枯黃的樹葉。江水滾滾翻騰,急劇地向前沖擊。凄冷的風中,有幾只孤鳥在盤旋。遠處還不時傳來幾聲猿的哀鳴。這時,一位老人朝山上走來。他衣衫襤褸,老眼渾濁,蓬頭垢面。老人步履蹣跚,跌跌撞撞。他已經滿身疾病,有肺病、瘧疾、風痹。而且已經“右臂偏枯耳半聾”。重陽節,是登高祈求長壽的節日。可是,這位老人,一生坎坷,窮愁潦倒,似乎已經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時,國家正處在戰亂這中,他遠離家鄉,孤獨地一個人在外漂泊。面對萬里江天,面對孤獨的飛鳥,面對衰敗的枯樹,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頭……學生一下子就融入了詩歌的意境當中,甚至有的學生聽完教師的朗誦還當場落淚,這是一個將現代教學與傳統教學相結合的典范。筆者在教授《廉頗藺相如列傳》時,利用上節課最后的10分鐘播放節選的藺相如傳,然后布置作業課后思考“影片在情節方面與文本的出入”,引導學生走進文本,領略原著的魅力,激發了學生閱讀的興趣。

二、突破傳統教學難點,把握重點

解決教學難點重點的方法很多,聯系生活實際,聯系上下文等,但有些課文并不是這些傳統方法能很好解決的[2]。比如,教師在講授《中國建筑的特征》一課時,中國建筑的很多特征通過文字的閱讀是很難想象出來的,特別是現在城市高樓林立,要讓學生聯系社會實際來理解古代建筑是有難度的。如果借助多媒體,每歸納一個特點,出示對應的圖片,在感性認識過程中將文字與實際相結合,就能比較容易地把握中國古代建筑的特征,既解決了課文的難點,也清楚地把握文章的重點。

三、節省時間,拓展空間

傳統的語文教學局限于教師的講解和粉筆加黑板的單一形式,運用現代教學手段就可以使教學內容不受時空的限制,使學生的學習天地由課堂走向課外。比如,教師合理利用信息技術適當補充一些練習和材料,既可以節省不必要的時間浪費,又能擴大課堂容量,使閱讀教學的資源更加豐富。在講授選修《先秦諸子散文選讀》時,筆者就根據上課進度,有選擇地播放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傅佩榮教授的“孟子的智慧”等視頻節選或文字,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經典,提高他們古代文化閱讀的興趣和品讀能力。

四、合理恰當地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

正因為現代教學手段有優于傳統教學的地方,所以教師應該廣泛應用。但教師運用信息技術必須遵循兩點原則:第一,服務于課堂教學。信息技術不是課堂錦上添花的工具,而是課堂教學很好的輔助。第二,服務于學生學習。有些教師把課件做得相當漂亮,結果學生的注意力被這些美麗的圖片、閃爍的動畫吸引了,反而沒有注意到課件上強調的重點。因此,教師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信息技術運用于教學必須合理、恰當。教師在運用信息技術進行語文教學時不能讓它凌駕于語文學科之上,而要看到它的優勢與不足,讓它與語文學科有機融合,更好地進行教與學。要做到優化,關鍵在于“恰當”。比如,《小狗包弟》一文,關于“”的背景,每位教師在教授這篇文章的時候都會涉及到,但關于這一時期的材料、圖片非常多,展示什么、什么時候展示,這才是關鍵所在。教師如果對時代背景過多地展示,就等于在上歷史課。如果上課一開始就展示,又顯得過于呆板,沒有很好地將時代背景與文章內容緊密結合,達不到引導、啟發的效果。

總而言之,信息技術與高中語文新課程整合是現代教育的趨勢與需要,教師要學會運用信息技術,而且要用好信息技術,解決以往語文教學中難以解決的問題,達到教學過程的最優化,教學效果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1]戴曉娥.整合視野下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深度融合的實踐探索[J].中國電化教育,2015(3):110-114.

[2]朱世群.多媒體技術在高中語文教育中的運用[J].中國校外教育,2009(S5):239-240.

作者:黃惠玲 單位:福建省龍海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