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課程和教材思索論文
時間:2022-07-17 09:34:00
導語:小學語文課程和教材思索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1世紀即將到來,展望未來,人類社會一方面盡情地享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高度信息化帶來的恩惠,一方面國和國之間的經濟競爭、綜合國力的競爭更加激烈。《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摘要:“世界范圍的經濟競爭、綜合國力競爭,實質上是科學技術的競爭和民族素質的競爭。從這個意義上說,誰把握了面向21世紀的教育,誰就能在21世紀的國際競爭中處于戰略主動地位。”中小學教育是整個教育金字塔的基礎。課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當前就21世紀的小學語文課程和教材作一些思索,其意義當是不言自明的。
一、課程改革是各國教育改革的大趨向
針對新世紀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在1996年提出“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并認為這是未來教育的四大支柱。這四個“學會”的基礎是“學會學習”,它是上述四個“學會”的前提條件。
綜合國際、國內的一些探究成果,要做到“學會學習”,應當具有以下學習能力。
1.把握熟悉世界的工具,學會學習的方法;
2.有效地溝通和表達;
3.泛讀和理解的技能;
4.探究推理、解決疑難的能力;
5.獲得、處理和應用信息的能力;
6.創新的意念;
7.開展探究的能力;
8.終身學習。
上述學習能力的核心是自主地創造性地學習。這也是今后的基礎教育應著力培養的學生的基本素質。
和上述追求相悖,當今世界許多國家基礎教育質量不盡如人意,突出表現之一是實際學力低下。為提高基礎教育質量,可以說各國都在進行不懈的努力,其中重點之一就是進行課程改革。美國80年代初提出,教育改革的首要目標是以充分協調而富有學術內容的課程來取代膚淺的“自助餐式的課程”。此項工作從小學低年級開始,要求小學畢業生應具有讀寫能力。近年,美國總統克林頓甚至提出8歲兒童應能讀會寫。1988年7月英國議會通過《1988教育改革法》,以法令條文形式規定,從1989年起全國所有公立中小學實行統一課程。近半個世紀以來在歐洲惟一未使用全國統一課程的英國明令統一課程,這足以說明此舉意義重大,勢在必行。法國從60年代末到80年代,課程改革經歷了打破傳統的分科教學、實行合科教學到恢復分科教學的過程。實行合科教學試圖通過綜合性質的啟蒙教育,提高教學效果。結果是削弱了某些學科的教學,導致學生文化知識水平的下降。1985年4月法國國民教育部頒布新的教學計劃,認為小學生最基本的知識、能力應包括七個方面,據此開設七門課程。聯邦德國80年代課程改革的一個特征,是在教學計劃中布置了大量跨學科課程,如家庭教育、健康教育、平安教育、交通教育、環保教育、法律教育、歐洲新問題等。開設這些課程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責任感,為適應未來的挑戰做好預備。原蘇聯1985年頒布十一年制中小學新的標準教學計劃,80年代末頒布了各門學科新的教學大綱。而后根據新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編寫出一套在教學內容上有較大改革的教科書,特征之一是既適合于學校教學使用,又可作為學生自學用書。教科書內容構成包括摘要:1.必修的基本內容(占70%-80%);2.反映民族和地區特征的內容;3.反映學校特色的內容;4.教師根據需要增加的內容;5.學生自由選擇的內容。日本文部省于1998年11月了新的中小學學習指導要領。在小學日本語改革目標中,強調培養作為社會人的基本道德;注重培養學習能力和獨立思索能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發展個性。在具體目標中,強調轉變觀念,精選內容,改變學習方式,加強學生自主的語言實踐活動,改善評價學習的方法等。從上述情況中可以了解到,教育比較自由化的美、英等國,加強了對課程的統一管理;一些國家在課程改革上邁出較大的步子,如法國實行合科教學,聯邦德國開設跨學科課程;有的國家在課程內容上進行了比較深入的改革,如原蘇聯在教科書的內容結構以及功能上進行了有益的探索;日本旨在創建更寬松、更有個性的語文課程。上述改革的辦法、經驗,對我國中小學課程乃至小學語文課程、教材的改革有啟發、借鑒功能。
二、對小學語文課程、教材改革的思索
近現代西方課程理論的不同學派對課程設計有不同主張,主要有學科或知識中心論、兒童中心論和社會中心論。美國現代課程論專家泰勒認為,任何課程都要受到有組織的學科內容、學生和社會需求這三個方面因素的制約。可見,上述不同學派的主張,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又都有不科學的一面摘要:只強調制約課程的某一方面因素,而忽視其他因素。理想的課程設計,應當是既有利于知識的學習和把握,又順應社會的需要,非凡是能夠促進兒童生動、活潑、主動的發展,實現三者的有機結合。
國內有的探究人員初步勾勒了21世紀基礎教育的課程體系,概括為以下四個特征。1.課程目標的價值取向從知識論轉向主體教育論。以主體教育理論為基礎,將課程目標定位于未來社會人才的素質結構,追求人和社會的協調發展。2.課程設計和編制的結構化。包括學科教學內容的結構,要有助于學生在探索中自覺獲得知識,還包括構建合理的由學科課程、活動課程、環境課程等組成的學校課程結構。3.課程形式的多樣化。通過靈活多樣的課程形式,形成立體、開放的課程體系。4.課程內容上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結合。做到二者互補,促進學生和諧發展。
在國內外探究的基礎上,對小學語文課程和教材改革,作如下思索。
(一)有關改革的指導思想
以現代課程理論、教學理論為指導,瞄準21世紀對人才素質的要求,把學生的發展置于課程、教材改革的中心地位,逐步建立校內外結合、有計劃的教育教學活動和學生自主學習實踐相結合的小學語文課程體系,使課程、教材真正成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促進學生素質提高和個性發展的憑借。
(二)有關小學語文課程改革
逐步實現課程結構的開放性和多元化。今后的小學語文課程,應當由語文課堂教學、語文活動課和語文環境教育和實踐三部分組成。據有關資料介紹,80年代亞太地區的15個國家中,就有5個國家在小學階段開設選修課,我國小學的課程改革也將會朝著這個方向發展。小學語文學科作為第一步,可以增加語文活動課的選擇性,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外活動(諸如喜好小組、文學社團、講座、競賽等)中自行選擇,在喜好盎然的活動中陶冶情操,發展特長。學校、教師還要充分利用學校、社區乃至社會的母語環境,建設校園文化,開展語文實踐活動,如給希望小學的小伙伴寫信,走向社會消滅錯別字,使學生在廣闊的背景下學語文、用語文。在課程改革中,還應努力探索跨學科的,課內外、校內外結合的課程形式。聞名特級教師李吉林開發的主題性大單元情境課程,為我們提供了有益的經驗。她的做法是,以德育為主導,以語文學科為龍頭,以課堂教學為中心環節,就某個主題,如“我愛祖國媽媽”,從各科教學到教育,從課上到課下,從校內到校外(家庭、社區),利用內容的“相似塊”,展開豐富多彩的教育、教學活動,形成合力,使原本有限的課堂教學活動,從深度、廣度上得到拓展,大大增強了教育、教學效果,有效地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團結協作、勇于負責等優良品德。此外,除了在語文課上給學生盡可能多的讀書、思索、練習、作業的時間以外,建議專設自由閱讀課(每周低年級1課時,中年級2課時,高年級3課時),讓學生在閱覽室、圖書館讀自己愛讀的書,記下好詞佳句、心得心得。堅持數年,學生的讀寫能力定會大大提高,長期養成的認真學習的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定會使學生終生受益。
總之,在課程方面要打破語文只注重課堂教學的一統天下,優化教學結構,加強課外活動,開發環境課程,做到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并舉,課內外、校內外結合,使學生在開放、多元化的語文課程中,自主學習,主動發展。
(三)有關小學語文教材改革
在品種上,適應課程的多元化,實現教材的系列化。今后語文教材不僅要有供課堂教學使用的教科書,還要有提供給教師的活動課教材以及有關開展大語文教育的有切實指導功能的意見、建議。
在內容上,一方面要增加文學作品。因為文學作品有強大的感染力。一部文學作品甚至可以決定或改變人的一生。在人們開始意識到“情商”之重要的今天,多閱讀文學作品無疑是提高兒童少年“情商”的一個良方。還因為通過文學作品不僅可以學做人,學語言,而且可以發展形象思維能力。另一方面要增加科技說明文。21世紀是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新技術、新產品層出不窮。能閱讀科技說明文,應當是下個世紀的公民必須具備的閱讀能力。
在體系上,構建以培養能力為核心,以語文練習為主線,由目標系統、練習系統、檢測系統組成的語文教材的練習體系。
支撐這個體系的靈魂是教學思想的轉變。舊的教學觀念是以教師為中心,以傳授知識為目的,忽視培養能力,發展智力,把課本看作知識的發源體,把教師看作是知識的傳導體,把學生看作是知識的接受體。現代教學觀念強調確立學生學習主體的地位,注重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的能力。學生不只是知識的消費者,而且是知識的發現者。教師由只注重學習的結果轉向更重視學習的過程,并在指導學生經歷學習過程中,不斷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
這一教材體系的三大支柱是目標系統、練習系統和檢測系統。
目標系統包括全套教材、每冊教材、每單元教材乃至每篇教材的教學目標。目標明確、適當,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把教學目標標準化、系統化、網絡化,是教材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每單元的教學目標,可以“導讀”的形式出現。每課的教學目標,可以體現在課前的“預習”和課后的“思索練習”之中。
練習系統是教材的主干。為了適應信息化時代的需要,語文教學要非凡重視從小培養能夠出口成章的說話能力,能夠一目十行的快速閱讀能力,能夠寫記敘文和常用應用文的作文能力以及能夠主動獲取、處理、加工、應用信息的能力。還應把識字寫字、聽說讀寫、觀察思維以及學習態度、方法、習慣等要求分別列出,各自形成練習序列,再根據低、中、高年級教學的階段性,把上述練習重點分層有序地編排在各冊教材中,形成縱橫交錯的練習網絡。為了體現對學生學習的指導,還可以通過對重點詞、句、段等的畫、批、注,起到輔導、示范功能。教材還應采取辦法,如編成開放的、可增刪調整的,鼓勵學生自主學習,鼓勵教師根據教學需要改編重組,以調動教和學的積極性。此外,教材要在落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增加彈性,比如,識字分“四會”“兩會”,課文分必讀、選讀,練習有必做、選做,做到因材施教,下要保底,上不封頂。
檢測系統可以對教學做到及時反饋、調控,以保證教學目標的實現,各項練習的落實。每課、每組可設計自我檢測的內容,每冊可設計重在測試聽說讀寫能力的樣題,引導老師對一學期的語文教學進行全面的檢測并作出實事求是的質量評估。
總而言之,我們期望21世紀的我國小學語文課程,是全方位的,開放的,重在營造一種學習語文的環境、氛圍,為學生創造盡可能多的自主學習的機會,提供盡可能多的運用語文服務他人、服務社會的渠道。我們期望21世紀我國的小學語文教材,是輔導練習型的,靈活而有彈性的,重在激勵、指導學生由“愛學”到“學會”到“會學”,使學生在接受全面的、主動的練習過程中,培養能力,發展智力。假如是這樣,課程和教材就擔負起了在語文教育方面提高學生素質的責任。
- 上一篇:城市法制建設工作意見
- 下一篇:市政工程公司開展經驗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