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教學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10 01:39:00
導語:語文課堂教學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贬槍φZ文教學中素質教育的落實,《語文課程標準》更提出了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課程目標。由此可見,關注人的存在,關注人的發展,關注人的生命,已成為素質教育的根本特征。那么,如何正確地把握語文素質教育特點;把握閱讀教學這一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行之有效地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達成三維目標,實施素質教育;應該而且能夠成為造就現代化社會所需的一代新人發揮作用呢?
一、正確定位師生角色,實現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
反思傳統的“牽引式”“灌輸性”的語文教學,我們會發現,其有著強調接受與被動的一面。長期地過于強調單一的接受學習,其結果必然導致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的不斷銷濁。與傳統教學截然不同的對話式教學,其強調的是角色的定位,知識的建構。學生在閱讀活動中具有自主性、獨立性,教師則起引導、點撥的作用。我們應當以這樣的理念來調整三個要素之間的關系,以實現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
1、要正確處理師生關系。
對話本身就體現了民主、平等和溝通等理念,只有正確定位師生角色,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才能在師生互動中形成體驗、探究的氛圍。在語文對話教學中,教師不再是簡單的教學管理者,也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而是學生學習的伙伴,是“平等中的首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真正享有“讀者”地位。教師用生命,用尊重和呵護點燃學生學習的熱情,讓學生自主地去學習,去探究,并在學習中,探究中,提升生命意義和生命價值。
例如,在《和時間賽跑》的教學中,上課伊始,我便用聲情并茂的朗誦,向學生敞開自己的心扉,展現珍惜時間的重要性。此時,我不再是學生的教師,而是與學生平等存在于課堂的生命體,是學生式的教師。學生在傾聽中,在情感的交融中,也紛紛打開自己的心扉,接納、呼應著教師生命的存在,此時的學生也不再是我的學生,而是與我存在于課堂中的生命體,是教師式的學生。在這種互動中,我用自己的生命呼喚著學生的生命,用自己的熱情激發著學生學習的動力,誘導學生學習的情感,把教學要求轉變為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更有利于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在課堂學習中全方位提高自己。
在這樣的課堂中,所關注的不是既定知識結論的有效傳遞,而是應該關注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情感的人,以及學生做為人在課堂上的真實生活和真切成長。
2、要努力實現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
對話,是對話各方交互作用、共創意義的過程。在我們的生命對話式的課堂中,學生、教師、文本三者之間是對話的關系,三者相互影響,相互理解,共同生存。語言文字是人的思想認識、道德情感、價值觀、人生觀等生命意義的一種載體,因此可以說,文本并非僅是一種物化的客觀存在,而是一種理性化了的生命體。文體的這種極具隱蔽性的生命意義,只有用感性的方式才能顯現出來,而且也只有當閱讀主體對文本的這種生命意義有所覺悟、有所觸動時,文本的生命意義才會真正生存。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中,就是采用感性的方式讓學生和文本進行生命的對話,用文本的意義提升學生的生命。
例如:在教學《和時間賽跑》中,我讓學生先聽我的朗誦,接著讓學生在躍躍欲試中配上動作自由誦讀,聯系實際,發揮想象,這就使學生帶著閱讀期待,以個性化的方式走進文本,還原語言的形象,感受語言的情感。然后引導學生在讀中質疑,緣疑再讀,最后補白省略,使學生在“讀”這一感性的學習方式中,在表達閱讀感受中,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理解教材、感悟教材。不僅深切體驗到“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的深刻含義,而且從中自覺感悟珍惜時間的價值所在。從而在愉悅中不知不覺地提升自己的生命意義和生命價值。此時,文本的生命意義和學生的生命存在不再分割。
在這種生命對話式的語文教學課堂中,學生始終以具有獨立人格的自由主體與教師平等相處,與文本進行自由對話,在語文學習中感知自己,提升自己。這,就是素質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落實。
二、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體現課堂的生命性。
新課標理念:“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這種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該積極提倡。”
探究性學習是一種在好奇心驅使下的,以問題為導向的,學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內容和形式都十分豐富的學習活動,其特征可概括為“活”和“動”兩個字。“活”一方面表現為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另一方面表現為學生活動的生成性。教室里實際發生的一切不可能完全由教師所預設,學生在思維和行動上常常迸發出充滿童趣的令教師意想不到的智慧的火花。“動”表現為學生真正的動手動腦。作為教師,我們必須真正認識到為學生的探究性學習提供一個寬松民主、和諧互動的課堂環境的重要性。
1、引導“各抒己見”,促進學生探究學習的主動性
學生探究學習的顯著特點是:問題——探究——新問題——再探究。課堂上,教師要敏捷地捕捉學生思維的火花,學生質疑的價值要很快地作出判斷,選擇最佳的討論契機。如我教《科利亞的木匣》一課時,一位學生質疑“為什么科利亞開始時沒有挖到木匣,而后來又挖到了木匣?”語音剛落,課堂便騷動起來,學生躍躍欲試。我便抓住契機,引導學生細讀課文,組織討論,放手讓學生各抒己見。有的說:“木匣是科利亞四年前埋的,那時候他還小,步子也小?!庇械恼f:“科利亞現在九歲啦,步子比那時候大了一倍,所以,應該走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庇械耐瑢W上臺畫線段圖,有的同學自告奮勇模擬科利亞挖木匣場面……學生意見之熱烈,感悟豐富而獨特,充分表現了個性化的主觀感受,這正是探究學習所追求的境界。
2、引導“標新立異”,促進學生探究學習的開放性
課堂教學中,老師應鼓勵學生經過自己獨立思考后提出問題,并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和判斷,鼓勵學生對問題有不同看法。教師不僅要理解教材,學習教材,還要創造教材。教師要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多角度立體理解課文,多問幾個為什么?這樣既然訓練了學生動口動腦的能力,還培養了學生不迷信,敢于標新立異,獨立質疑的思想。
如《科利亞的木匣》這篇課文中,引導學生質疑“既然一切都在變化,為什么四年后科利亞的媽媽走三十步卻能找到她的木箱?”學生在揣摩之后,討論踴躍: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只不過有的變化快,有的變化慢,有的變化看不見,有的變化看不清。就如咱們身體的細胞每分鐘死亡和新生都有成千上萬,我們并一定感覺得到。所以說,不管你看得到看不到,感覺得到感覺不到,我們都不能否認,周圍的一切事物,包括我們自己都在變化著。這一于無疑處求疑,使學生情緒飽漲,思維活躍,促進了學生對課文的深層感悟。
綜上可見,實踐探究、合作交流等親身體驗的學習,能夠更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更能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更能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大力倡導這種新的學習方式,已不可忽視地成為現實的需求和未來需要。
三、努力滲透語文課堂的人文性,達到語文課堂工具性與人文性一。
新課標闡明,作為現代社會要求的公民,應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形成健全的人格。“人文”一詞有兩個詞素構成,一是“人”;二是“文”?!叭恕奔仁莻€體性的人,又是文化中的人。語文教學如果抽掉人的內涵,只訓練語言文字的形式,就會使語文教學失去生命,而暗淡無光。《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顯而易見,語文課程既包括語言知識的傳授與語言能力的培養,又包括人文精神的弘揚。這就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必須寓教于文,在理解感悟語言同時,接受文化、情感的陶冶,真正讓語文教學進入一種新的境界。
例如,我在教學《和時間賽跑》時,主張閱讀“生命的對話”,始終把握學生的情感脈絡,激起學生對“珍惜時間”的感悟,并且設計了“我曾經和時間賽跑,我成功了”非常微妙地激起情感,讓兒童在句式訓練上表達出來,讓兒童的情感伴隨著他們的認知活動,進而在情感體驗中,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可以說,沒有情感,就談不上人文熏陶,只有通過情感,通過長期的積淀和浸染,才能培養起學生的人文素養,達到提升德育,健全人格的目的。
《新課程標準》如同一股春風,給基礎教育帶來了春的氣息,帶來了勃勃生機。這股春風吹醒了早已被禁錮的昏睡的大腦,吹開了許多渴望教育改革者的心扉。按新課標育人,那才是真正的人的教育。讓我們為人師者,攜起手來,把我們的課堂看成一個生命體,尊重生命,關愛生命,讓我們的課堂教學煥發生命的活力。
- 上一篇:教師愛崗敬業演講稿
- 下一篇:小學語文開放式教學思考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