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語文教學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15 09:54:00

導語:網絡語文教學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網絡語文教學研究論文

[摘要]網絡語文教學的前提是正確把握語文的“教學特性”;網絡語文的關鍵是辯證認識網絡資源技術的語文教育功能;網絡語文教學的策略是借助網絡資源技術優勢搭建語文學習平臺。

[關鍵詞]網絡技術;語文;網絡語文教學

近幾年,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和中小學“校校通”工程的推進,網絡語文教學悄然興起。網絡語文教學是依托網絡技術資源優勢而開展的語文教學新樣式。目前,網絡語文教學中還存在著一系列問題,首當其沖的便是技術手段與語文學科怎樣“融合”的問題。

一、網絡語文教學的前提:正確把握語文的“教學特性”

早在上世紀60年代,呂叔湘先生就提出:一個從事語文教學工作的人,必須認清兩個問題,一是認清他教的是什么;二是認清人們學會一種語文的過程。[1]語文究竟是一門怎樣的學科?《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2]從語文學科性質出發,我們認為,語文學科的根本目標應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而其中的“培養學生理解運用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能力”則是語文承擔的獨特的教學任務。語文教學的獨特性不僅體現在語文學科的性質和承擔的任務上,還體現在獨特的教學規律中。以閱讀教學為例:閱讀教學是語文基本的教學形態之一。古人研究文章學,認為文章有言、象、意三要素,而引導閱讀的過程則是引導讀者循文—明象—得意漸次深入的過程。以此分析,師生的閱讀活動起碼具有以下幾個基本特點:

第一,閱讀的審美體驗性。閱讀是師生情感體驗、獲得審美感受的心智活動,是披文入情、沿波溯源的愉快的精神“暢游”。情感的激發、審美的體驗、智慧的啟迪既是閱讀活動展開的表征,也是閱讀開展的必要條件。第二,閱讀媒介的獨特性。閱讀活動的核心是理解,而理解的實質是對語言進行“解碼”,對文本意義進行“拷問”。據言會意、因言悟道、依言入情,語言文字“是我們理解文章內容與作者思想感情的橋梁和渡口,而且是唯一的橋梁和渡口。理解內容和體會思想感情,始終離不開語言文字。”[3]第三,閱讀行為的主體性。學習語文不是一個純客觀的認識過程,而是一個帶有濃厚主觀色彩的感性與理性相統一的感悟過程。師生是閱讀活動的主體,在閱讀中他們要充分調動各種知識儲備、生活經驗與作者對話,同時運用分析、綜合、比較、歸納等思維技巧進行分析。第四,閱讀任務的特殊性。閱讀是為了理解,但又不單純為了理解。閱讀除了理解還要吸收、積累,不僅積累知識、積累素材,還要積累語言材料和寫作范式;要“使其言皆若出之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之吾之心”,使語言文字連同語言文字承載的思想感情入乎心布乎四體,且學會熟練使用語言文字這一工具。

以此觀之,語文作為一門人文內涵豐富的學科,其教學有別于其他學科的基本特點:“它更多地注重學習中人文精神的熏陶與情感的交流,注重以真情感染讀者,以形象喚起美感,以意境領悟主旨,以培養語言意識和語文習慣為目標?!盵4]語文強調以語感培養為核心,強調整體感知、熟讀精思、讀寫結合、積累運用,強調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強調學生個性、靈性與創造力的培養。這些都反映了語文學科特殊的教育規律,是語文為語文之所在。這些特點也是我們從事語文教學特別是進行網絡語文教學必須予以特別關注的。

二、網絡語文的關鍵:辯證認識網絡資源技術的語文教育功能

如前所言,語文課是具有濃郁人文色彩的語言訓練課(從學生的角度說就是語言學習課),誦讀、感悟、積累和廣泛的課內外讀寫應是語文學習最通常、最有效的學習方式。語文的魅力在生動的人物、豐富的思想、動人的情感和精致的語言上,而這些都必須在學生多讀、熟讀、虛心涵詠中得以體會。

平心而論,網絡未必是像中小學生這樣的語言初學者學習言語的最佳學習環境,因為網絡使用較難體現語文教學的訓練性(聽、說、讀、寫訓練活動等)、情感性(熏陶感染等活動)和規范性等特征。筆者以為,從語文學科的教學特點和規律出發,網絡在提高學習興趣、促進文本理解、構建個性化學習平臺三個方面對語文教學確有幫助,但是其教學功能是有限度的。

(一)分析一:怎樣認識網絡媒體的語文教育功能?

同CAI課件相似,網絡教學能提供豐富多彩的畫面、優美動聽的音樂以及寓教于樂的多媒體動畫,可以給學生多感官的信息刺激,增加語文教學的生動性、趣味性。這些對調動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豐富學生的學習表象,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記憶以及培育學生的精神情感都具有直接、間接的作用。但是,語文教學不能過多地依賴網絡多媒體資源。語文教學研究表明:語言文字是我們理解文章內容與作者思想感情的橋梁和渡口,因此語文學習必須以語言文字學習作為突破口,通過“潛心會本文”(葉圣陶語)來完成。過分地依賴圖片等非文本材料,語文課就會變成“圖畫課”“音樂課”或其他什么課,而唯獨不是語文課,同時也會對學生語文能力發展產生負面影響。

(二)分析二:網絡的資源優勢對語文教學究竟意味著什么?

張志公先生說:貧乏是語文教學的致命傷。傳統語文教學的弊端之一是資源貧乏。由于缺少豐富的學習資源作為教學的支撐,學生的語文學習受到很大的影響,其主要表現為:學生課外閱讀量小,知識面窄,對課文理解膚淺,言語缺乏思維深度等。網絡資源豐富、形式多樣,網絡資源的開放性、全球化可以使學生的學習空間得以無限拓展,這自然可以彌補傳統教學資源之不足。但是,課上信息的大量引入卻使語文教學呈現別樣的情形:各方面能力有待發展的中小學生被洶涌的網上信息“淹沒”,超量的教學信息使學生變得心浮氣躁。孩子們丟掉了課本,丟掉了涵詠吟誦、精讀深思等語文學習的好習慣而“陶醉”于網絡不能自拔。此外,網絡中還充斥著一些缺少語言錘煉的原創文學,帶有明顯錯誤思想的信息垃圾,甚至是充滿自然主義描寫的色情小說等,這些無疑都會影響青少年的健康成長。[4]

(三)討論三:基于網絡的語文學習方式的變革怎樣實現?

網絡界面友好、交互性強,這是網絡的技術優勢之一。網絡信息的發散性使學生的閱讀面空前擴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需要選擇閱讀內容;可以自定學習目標,自定學習內容和學習進度,采用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學習。網絡開放、交互的信息環境還方便了學生與教師、同伴進行交流溝通——這些都為學生自主發展、自主建構、平等交流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強有力的技術支撐。但是,在實踐中不少教師卻滑入了另一種認識、操作誤區,認為教學可以“放任自流”,于是乎瀏覽代替了朗讀,虛擬對話取代了真實交流,個別學習替換了教師講解。殊不知,用鍵盤操作取代一切學習活動的背后存在著學生技能削弱、情感缺失的隱患,潛藏著人文教育流失的危險。

三、網絡語文教學的策略:借助網絡資源技術優勢搭建語文學習平臺

健康開展網絡語文教學,一方面要遵循語文學科教學規律,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網絡技術的優勢,使之更好地服務于語文教育目標。依此觀之,網絡語文教學可以采取以下教學策略:

第一,利用多媒體工具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動機。美國心理學教授J.M.Keller認為,影響學生動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4個:注意、相關、自信和滿意。[5]網絡工具能夠喚起學生的學習感知,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使學生從網絡學習中獲得滿足與成就感。任務驅動法、支架法等教學方式還有利于學生理解學習任務與學習者之間的“相關”,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第二,充分發揮課文這一“例子”的獨特教學功能。文本是教學的憑借。網絡教學必須首先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走進與文本關系密切的資料,用這些材料去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體會,發展語言能力和信息素養。教師必須堅持課本為主、網絡為輔的原則,盡可能讓學生經歷一個從“精讀一篇”到“略讀一組”再到“泛讀一類”的讀書過程。

第三,發揮網絡技術優勢搭建語文學習平臺。網絡平臺有3大優勢功能:超級鏈接功能、人機互動功能和多媒體功能。網絡教學應充分發揮這些優勢,盡可能給學生創設一個自主學習、自主建構的學習平臺,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的內在需求。在使用信息技術手段時,應首先考慮如何引導學生“學”,而不是教師如何教。網絡語文教學應著力給學生搭建聽說讀寫活動的平臺,引導學生利用網絡更好地從事聽說讀寫活動。網絡信息的搜集與整理、多媒體的展示、網絡學習專題網站的建立等都應有利于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與提高。

第四,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優勢服務語文教學。一是要對網絡資源進行整合。要在充分把握課文的前提下利用搜索工具廣泛瀏覽各種資料,目的是通過網絡占有資源,為教學設計奠定廣闊的知識背景和視野。二是利用匯集的教學資源進行學習環境、學習策略、學習組織形式系統化設計。三是精心安排教學補充材料??梢允枪蚕砦募A,可以是專門制作的教學網頁或教育專門網站,也可以是相關網站的鏈接。四是要考慮教學內容和形式的豐富多樣。教學內容既包括文本的形式、超文本的鏈接,還包括圖片、錄像、音樂、動畫等多媒體呈現方式,以利于寓教于樂。五是注意教給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方法,引導學生使用網絡資源學好語文。

第五,注意與傳統語文教學手段有機融合。學生的閱讀過程應該始終伴隨著積極主動的思維、情感活動,應讓他們在積極的思維、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閱讀教學一定要避免繁瑣的內容分析,加強語言實踐,給學生充分的讀書、思考、質疑、討論、練習的時間。網絡語文教學不能也不應該排斥傳統有效的教學手段。只有注意加強教學手段的“融合”,語文教學才會取得應有的成效,也才能煥發出迷人的藝術魅力。

[參考文獻]

[1]顧黃初.語文學科性質之我見[J].語文學習,1997(1):2-4.

[2]語文課程標準研制組.語文課程標準解讀[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33.

[3]袁微子.小學語文教材教法[M].2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86-87.

[4].網絡時代語文教學的思考[J].人民教育,2001(7):26.

[5]楊巧婧.激發學習動機的困惑與方法[DB/OL].[2006-12-12]./article.aspx?id=54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