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有效性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21 05:05:00

導語:語文課堂有效性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課堂有效性分析論文

一、以問促思

所謂以問促思是指教師通過課堂提問為學生提供一個可以批評、判斷、澄清、想象的思考平臺,使學生的思維通過問題體現出靈動與飛揚,激發其創新的火花。

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把訓練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傳授知識擺在同樣重要的地位,并把這一活動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有效的課堂提問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思維,引發智慧的碰撞,激發學生思考和求知欲,激活個體的生命體驗。因此,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有一定的思維容量,使其具有深入性、啟發性、開放性、拓展性,也就是說,教師的提問要重視提出有思考價值、擴散性的問題,投石激浪,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引導學生層層深入。教師通過提問開啟學生的思維閘門,促進學生積極自主地參與學習,同時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和廣闊性。

語文文本內容的豐富性、復雜性為促進學生思考提供了優越的條件,只要挖掘教材中的思維因素,就不難設計一些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避免問一些只有唯一答案或修飾性的、填空式的問題,那些可以用對錯、是非等簡單回答的問題會讓學生不必探求課堂內容就隨便猜一個答案來搪塞。教師應提那些學生在沒有認真看書和深入思考前提下就不能夠回答的問題,要求學生探求、思考他們正在學習的內容并用自己的語言組織答案。此外,教師也要避免將答案包含在所提問題之中。

二、以問激情

所謂以問激情是指教師通過課堂提問激發起學生學習的感情波瀾,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

心理學認為,一個人如果總是處于一種興奮的愉快的狀態,他的思維就會超常發揮,他接受外面的信號的速度就會非??旖?。學習過程是以人的整體心理活動為基礎的認知活動和情感活動相統一的過程。教師精心設計的問題可以引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熱情、學習動機。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教材的興趣。”只有學習者對學習內容充滿興趣、疑問,其思維才會處于積極主動的活躍狀態,才能打開感情的閘門,點燃靈感的火花,開拓思維的空間。這種積極的情感、情緒是語文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調味劑。教師在設計課堂提問時,千萬不可忽略。

對于高中生來說,注意力能夠集中的時間相對有限,而一堂課應有三至五個興奮點,使學生產生好奇之意、疑慮之情、困惑之感。因此,教師可以有意識地提供一些探究性、懸念性、假想性的問題,切忌整堂課的問題都過于平淡,老調重談。在學習課文《孔雀東南飛》,簡析詩的悲劇內涵之后,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沒有“太守求親”和“兄長逼迫”,劉蘭芝會再回焦家嗎?

學生們各持己見,一方認為:焦仲卿和劉蘭芝的愛情是忠貞不渝的,他們有“蒲葦韌如絲,磐石無轉移”的錚錚誓言,這份真摯的情感會使劉蘭芝再回焦家。

另一方認為:從婆婆的角度講,她絕不會容許一個有著人性自尊的媳婦生活在自己身邊;從劉蘭芝的角度講,她身上始終閃耀著個性自尊和自強的光芒,如果要回來,就意味著她必須放棄自己的自尊,磨去人性的棱角,而這一切劉蘭芝是不會做的。因此,劉蘭芝不可能再回焦家。

這個假想性的問題,不僅激發了學生討論的熱情,更重要的是學生在積極的情感情趣的帶動下,主動地閱讀思考文本并能作出較為深刻甚至是獨到的評判。

三、以問引問

所謂以問引問,是指通過一個問題引發出另一新的問題,它既可以是教師的提問從學生的質疑中獲得,又可以是學生的問題從教師提問中生發。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問往往是一系列積極思維的開端。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提問,不應只是局限于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單一方式,而取代這一方式的形式是多樣的,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提問、學生對教師的提問也應貫穿于課堂提問之中。教師有效的課堂提問應是“牽一發而動全身”,也就是將會引起學生在教師問題的基礎上進一步發現新問題并能提出新問題。我們在課堂提問中倡導以問引問不僅有利于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還有利于培養學生不盡信書、盡信師的敢想、敢說的創造精神、批判精神,更是教師“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的具體體現。《上海市中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要“逐步形成問題意識,培養研究性學習的能力”。教師的提問如果能激發學生追問、深問、反問、質問,形成兵來將往、高手過招、生動活潑的互動局面,就將從根本上改變課堂提問中僅有生從師問的被動局面。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有效的課堂提問能培養學生善于質疑、勤于發問的學習品質。

一位教師在區教研活動上過一堂實驗課——《老王》。課前,在收集相關資料的基礎上教師要求學生自主思考,提出存疑的內容。在課堂上,有半數以上的學生對文章最后一句話“幾年過去了,我們漸漸明白:那是一個多吃多占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提出了質疑。教師以問引問,讓學生自主研究:

師引學生問題一:剛才同學們比較集中地對文末最后一句話提出了質疑,那么文章最后一句話到底表達了什么意思?(教室里寂靜片刻)

師引學生問題二:是啊,要解決這一問題,我們不妨先思考××同學提出的“為什么老王在生命的最后時刻還去看望作者,還帶著香油和雞蛋,目的是什么?”(學生們似乎有了切入口,開始積極思考與討論)

生1:香油和雞蛋對老王來說是奢侈品,老王將楊絳夫婦看作親人,所以他把最珍貴的東西在生命的最后時刻送給他們。

生2:文中說道楊絳想進屋取錢時,老王說:“我們不是要錢”,他只是來感謝的,像真正的朋友之間的那種感謝。

教師追問:楊絳感覺到了沒有?

生(齊答):沒有。

生3:楊絳是一個高級知識分子,老王是一個下等平民。從經濟上看,他們是不相欠的。所以,“多吃多占”應該不是物質方面。

生4:從情義上看,他們的付出是不平等的。楊絳夫婦對老王表達的只是對不幸者的一般同情;而老王渴望的是一種平等的關懷。

師:好!大家懂了沒有?

生5:懂了,經過兩年多的思考,自我反思與解剖,楊絳進一步明白了做人的原則:平等待人,真誠相愛……

(案例來源于陳小英主編《建設一個語文教學的研究實體》)

這節課,課前學生查閱相關資料,帶著問題閱讀文章,并在課堂上提出自己對文本內容質疑,這不僅為教師指明了教學方向,同時還使教師從學生問題中獲得了教學的突破口。課堂上教師以問引問,為學生閱讀思路的展開提供了鋪墊,學生的思維拾階而上,突破了對文本中人物分析的簡單化傾向,也改變了教師的思維越俎代庖的不良做法。

四、以問導學

所謂以問導學,是指教師通過課堂提問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指導學生學習,使之愿意學習、探究,并具有良好的語文學習能力。

托爾斯泰說過:“如果學生在學校里學習的結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會創造,那他的一生將永遠是模仿和抄襲。”教師通過課堂提問可以使學生所學的知識轉化為語文學習能力,使之愿學習,會學習,并有所發現,有所創造。語文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語文教師應通過各種渠道,著重培養學生的學習實踐能力。學習能力的培養離不開方法的指導,在課堂提問時應融入知識方法的遷移,滲透學法的指導,逐步引導學生向自主學習的方向發展,并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有效的課堂提問,能加快把知識轉化為語文學習能力的進程,是發展學生思維,保證和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

如在魯迅的小說《藥》中,有許多“配角”,對這些人物的探究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在教學中,我設置了這樣一個問題:你認為小說中的康大叔和黑衣人是否是一個人,有何依據?在討論中,大部分學生認為是一個人,觀點是他們都是吃人者,將二者理解為同一個人,更有利于表達小說的主題。發言中他們主要運用階級關系、小說三要素等方法,分析、論證了自己的觀點。少部分同學認為是兩個人。觀點是二者雖然都是吃人者,但是前者是用刀斬殺革命者,后者是用語言威嚇民眾。他們主要運用文本細讀、比較閱讀的方法進行分析、論證自己的觀點。雖然學生的觀點最終也沒有完全達到統一,但這也正說明了討論此問題的價值。文學本來就因其具有無盡的闡釋價值才有生命力,沒必要強求結論必須一致。而更重要的是在這場爭論中學生將已學、已知的知識充分調動起來,深入探究文本,提出了自己的獨特見解,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有著很大的幫助。

課堂提問是一門科學,是一門藝術,也是提高教學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如果教師在教學中能夠完善自己的提問技能,提高提問的有效性,必然就能催生出高效的語文課堂。

參考文獻:

[1]魏清主編.中學有效教學策略研究.上海三聯書店,2005.

[2]陳小英主編.建設一個語文課堂教學的研究實體.上海三聯書店,2008,2.

論文關鍵詞:語文課堂有效性提問特征

論文摘要:課堂提問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常規環節,也是體現教師教學效率的重要環節,因此,教師有效的課堂提問能催生高效的語文課堂。本文提出,教師提問應立足于學生的發展,能夠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學習情趣的激發、學習能力形成的問題就是有效的問題,具體而言,應具有以問促思、以問激情、以問引問、以問導學四個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