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時間:2022-10-08 08:29:25

導語:童心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童心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童心教育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指語文基礎教育者從兒童身心發展的實際出發,抓住兒童的認知特點和心理特征,從兒童的立場和視角出發,關心兒童、保護兒童的童真和童趣,采取適當的教學策略,充分激發小學生的童心和本性,調動其對語文學習和課堂參與的熱情,讓小學生體會到童年的美好與語文學習的樂趣,促進個性健康發展。小學語文教師要高度重視童心教育的意義,能不斷改進教學理念,提高語文課堂中的童心教育效果。下面就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談幾點應用過程中總結的心得。

一、從兒童的視角結合課標的要求解讀文本

語文教學以一定的文本為載體進行語言知識、技巧、理解等知識和能力的培養,小學語文課堂同時還承擔著審美和傳統文化滲透的使命,是一個體驗和享用的過程。語文教材文本是教學開展的直接精神資源,教師要本著兒童本位的原則,從兒童的視角出發,同時兼顧文化的深度進行教材解讀。根據不同年級和班級學生的實際特點,找尋恰當的兒童視角切入點和興奮點。例如四年級《幸福是什么》一課中,教師讓小學生談自己對幸福的理解,小學生充分分析和表達自己對幸福的自主、獨立、個性化的理解,傾聽他們的心聲和觀點,使語文課堂真正成為兒童的天真浪漫的展現舞臺,給他們體驗和分享的空間與時間。在此基礎上,教師將兒童的發言和感受進行總結,對教材從人文、社會、審美、語文常識等角度進行逐步的點撥和提升,讓課堂中的精華部分成為兒童成長的助推劑。

二、創設良好教學情境激發小學生的童心

小學生的感性思維豐富,理性思維較差,教師要發揮語文學科內容的優勢,創設出合理的教學情境,激發小學生的童心和童趣。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營造出與文本相適應的課堂氣氛,使小學生的各個感官充分調動起來,提高教學實效性。例如《鄉下人家》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抓住該文圖文并茂的特征,創設出田園風景畫式的課堂。利用多媒體音樂、圖片、田園風情的影視資料,將課文中的語言美、意境美,融入到畫面美和音樂美中,提升小學生初步的審美能力,培養小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和鄉村生活的向往,為深刻理解文章體現的鄉村之美與作者的情感奠定了基礎。教師必須沉浸在課堂氣氛中,和小學生一樣保持著童心,對教材進行再次熟讀分析,細心體會鄉下人家的靜謐、淡泊、親切、淳樸,引導兒童進入到鄉下人家的意境中。最后,教師可以啟發小學生每人畫出自己心中的鄉下田園圖,并配以文字描述,在音樂的播放聲中,小學生自由書畫與表達,豐富了想象力和創造力,編織了自己童年的夢想和幸福。

三、開展具有童心的教學活動,在快樂中體驗語文的樂趣

小學生的注意力不能持續性集中,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約束力,教師應該把握其年齡規律,通過開展豐富多樣的活動,適應童年的童心、童趣特征,促進小學生的好奇心。教學活動要生動有趣,能夠增加課堂的活躍程度,讓小學生在開心快樂中積極主動研究語文知識。例如二年級課文《動手做做看》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在課前準備好活動的道具,將裝著小金魚的小魚缸藏在桌子里,然后按照教材的講述,向裝滿水的杯子里分別投入橡皮、鉛筆等東西,讓小學生真正觀察到了水從杯子中溢出的現象,調動了小學生的情緒和思維。教師在此基礎上發問:同學們可以得出什么結論?小學生會爭先恐后回答:水杯裝滿水,放入東西會使水溢出來。教師提出和教材中法國科學家朗志萬一樣的問題:把金魚放進杯中,卻不是這樣,那是為什么呢?小學生會提出各自觀點,思維再度深化和調動,教師順勢引入課題,師生共同閱讀和欣賞教材《動手做做看》,小學生的童心和童趣在教材中得到釋疑,興致勃勃地投入到教師的語文教學中。最后,教師可以將藏著的金魚拿出來,為大家當眾演示金魚進入水杯的過程,隨著水漫出杯子,小學生歡呼與感嘆,自覺得出感悟,對動手和動腦的意義認識更加深刻,享受了語文教學的快樂,對小學生的終生學習和思維方式都能產生深遠影響。

四、調動小學生的想象力喚醒被壓抑的童心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重要條件,想象力是創新的前提。兒童時期是想象力發展的關鍵階段,教師應該尊重和喚醒小學生的童心,調動小學生的想象力,將一個個“小大人”從考試的桎梏中解放出來,喚醒被壓抑的童心本性。在詩歌的講授中,可以充分利用兒童天馬行空的想象力,發揮童心對詩歌意境的感悟。例如在三年級《乞巧》的課堂中,教師可以為小學生鋪墊講解牛郎織女的神話傳說,讓小學生在對神話的向往和想象中,朗誦和體會詩歌,研究乞巧的含義。教師在有限的課堂中為小學生拓展了空間和時間的張力,增加了語文教學的思維活躍程度,使小學生主動探究字、詞等教學目標。最后,教師啟發小學生進行練筆:今年乞巧節,你打算向織女乞巧什么呢?如何實現呢?教師通過對寫作訓練的作業布置,為小學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將中華傳統文化習俗與生活相融合,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和創造力,增加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五、鼓勵小學生質疑教材和教師保護童心

兒童的天性是好奇,認知能力比較差、知識結構簡單、社會經歷和體驗不豐富,因此對文本的理解不深刻;但是兒童的心理天真、純潔、美好,從兒童的視角和情感看,與成人的理解和觀點又很多不同,有時很新穎。教師要做的是最大限度地保護小學生的童心和童趣,鼓勵他們在課堂上自由發表意見,尊重不同的聲音。教師的評價和態度直接決定了學生在課堂的表現程度,語文教師要多進行開放性評價,努力尋找促進兒童發展的切入點,善于抓住小學生的閃光點,關注兒童發展和進步的過程,教師的激勵性和多元化評價,會使兒童視野和看待問題的角度更加開闊。教師必須懷著人文精神和成全的心態,讓小學生充分感受到語文教學的快樂。沒有疑問的課堂是被動的,小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必須能主動進行質疑,以此為引導積極鉆研語文教學內容,提高思辨能力和創新精神。例如在《別餓壞了那匹馬》中,小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殘疾青年為什么不直接給作者錢呢?非要買不需要的青草?教師組織學生分組進行討論,在辯論過程中促進了思維的發展,增加了人文主義精神,與作者產生了共鳴。在《釣魚的啟示》講授中,教師可以充分發揮質疑的方法,引導小學生自主提出疑問:父親必須放掉大魚嗎?那種情況下自己會如何選擇?父親的選擇對作者的人生有什么影響呢?課堂在思維的碰撞和靈動中得到鍛煉,靈魂和覺悟在體驗中得到升華,實現了較好的課堂效果。

作者:林水河 單位:福建省龍巖師范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