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語文教學評價探究
時間:2022-12-05 08:35:01
導語:新課程語文教學評價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對學生的評價
改革評價方法,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評價,是一種手段,是對教育過程及結果目標實現程度的價值判斷。“傳統的評價往往用同一把尺子,由教師從一方面對所有學生進行分等,這就是學生(特別是學習困難學生)的學習變得更加困難的一個重要原因?!蔽覀兂宿D變教育觀念,改進教育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外,還應對評價進行改革。評價要盡量發現學生優點,實施鼓勵性評價。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自尊心,希望得到別人的贊美特表示老師的贊美,在語文學科中進行鼓勵評價能夠激勵和鞭策學生更加勤奮地學習。因此,教師對學生應多使用激勵、表揚和期待的語言,少用直接的有傷學生自尊心的批評,即使是必要批評時也要注意所用的方式,給學生以學習動力?!叭祟愑泻芏嗟男袨槠鋭訖C在于取悅別人,這一類的動機被稱為社會贊許動機,對個人社會行為的發展是十分重要的。”學生自我評價是指向外部的,自我意識與外界評價之間的關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實施鼓勵性評價能使學習差的中職生們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形成積極的自我評價,進而為爭取新的成功提供源源不斷的內動力。針對不同水平學生實施分層評價。以往教師在衡量所有的學生時,使用統一的標準,注重橫向的比較,使一些后進生一直處于落后狀態,不利于他們進步,也影響其積極性的發揮。教師應改進評價方法,實施分層評價,對不同水平的學生制定不同學習目標,每個人在自己的目標中爭取好的成績,教師在評價時要采取縱向比較與橫向比較相結合的方法,不僅讓學生看到與其他同學的差距,分析原因,尋找對策。例如筆者所在的學校每次考試總結時不但會列出班級名次和年紀名次,而且會列出每次考試進步較多的同學,發給一定的獎品,這樣會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學習有奔頭,促進作用很大。在筆者的語文課堂上,會盡量多關注后進生。只要他們有發言的欲望,都會給他們機會,哪怕他們的回答不正確,也多多鼓勵,給他們尊重和理解,幫他們漸漸樹立學習的信心。多渠道評價。長期以來,一直由教師充當評價學生的唯一人選。這既增加了教師的工作量,又使教學的評價、反饋環節無法發揮重要作用,因此應鼓勵采用多渠道評價。如師生的相互評價,學生集體的相互評價,還有學生個體的自我評價等。這類以學生為主體的評價,“在教師的引導組織下,個體和集體的評價意識和能力才能不斷發展,自我學習,自我教育和自我意識也才一能不斷得到增強。還必然會使他們越來越關注同伴和集體對自己的評價,從而使學生的個性發展更健康、更完善?!崩纾P者在作文批改中增加了學生自改、學生互批等形式,既使寫作者受到一次嚴格的審核,又使批改者通過學習批評他人作文受到一次讀、寫的訓練,借此機會與自己的作文進行對照,分出優劣,達到取長補短的效果。擴大評價范圍。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家長多以各類試卷來決定一個學生的語文成績,但試卷本身所能反映的語文知識和能力是有限的、片面的,無法全面真實體現學生語文學習水平。從語文能力來講,包括“聽、說、讀、寫”四個方面,而傳統的卷面一般只體現“讀、寫”兩個方面。因此,我們也應相應擴大評價范圍,全面地評價一個學生的語文綜合水平。例如,在中職語文評價中,將期末卷面成績,平時的聽說訓練成績和各類語文活動的成績相結合,給學生一個全面綜合的成績,這樣,才能更好地激勵學生注意各項知識、能力的平衡發展。
二.對教師的評價
在對學生進行教學評價改革的同時,對教師的評價改革也勢在必行。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和設計者。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深淺適度、教學方法適用、教學過程合理是教學的基本要求。傳統觀念認為,在我國普遍實行的大班教學眾口難調,不可能兼顧每個學生,只要能讓大多數學生滿意就行了。因此,教師的眼睛只看到處于中等水平的多數學生而忽略了有較高要求的優生和難以跟上教學進度的差生,教學內容、教學難度都未曾為優生和差生設計,這是不符合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的要求的。一個優秀的語文教師,首先必須關注全體學生的需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組織教學,確定不同的教學難,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讓每個學生在每一堂課都有一定收獲。其次,語文教師有責任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使學生的身心和諧發展,開發學生潛能。語文教師要了解職高學生的心理特點、興趣愛好,采用活潑、輕松的教學方法,把學生從對學習的厭惡情緒中解放出來。那種由一個教室、一張嘴、一支筆、一本書構成的課堂會讓學生退避三舍;用學生樂于接受的形式開發不同學生身上不同的潛能,讓學生千人干面,這才是教育尊重人性的體現。再次,對教師的評價還應有利于教師的發展,要留給教師足夠的進行發揮創造的空間。打破惟“學生語文成績”論教師工作業績的傳統做法,建立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指標體系。這當中包括教師的職業道德、對學生的了解和尊重、教學實績與教科研等。一方面,以學生全面發展的狀況來評價教師工作業績,另一方面,關注教師的專業成長與需要。建立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指標體系是發展性中學語文教師評價制度的基礎。強調以“自評”的方式促進教師教育教學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導建立教師、學生、家長和管理者共同參與的、體現多渠道信息反饋的教師評價制度。通過評價主體的擴展,既加強了對教師工作的管理和監控;又能發展教師的自我監控與反思能力,使得教師在自我教育和自我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得以確立。
打破關注教師的行為表現、忽視學生參與學習過程的傳統的課堂教學評價模式,建立“以學論教”的中學語文課堂教學評價模式。即中學語文課堂教學評價的關注點要轉向學生在課堂上的行為表現、情緒體驗、過程參與、知識獲得以及交流合作等諸多方面,而不僅僅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具體表現,使“教師的教”真正服務于學生。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和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和深化,對學生對教師的評價改革也勢在必行,筆者的以上觀點只是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一點小小的心得,希望能在教學評價上給各位同行一點借鑒。
作者:紀冬梅 單位:江蘇省高郵中等專業學校
- 上一篇:小學語文教師教育教學需求分析
- 下一篇:提問式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