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學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時間:2022-03-17 08:29:03
導語:小學語文教學滲透思想品德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識字過程中滲透德育
低年級的語文教學以識字寫字作為教學重點,那么,是否可以抓住學生識字的過程開展對學生的德育呢?答案是肯定的。例如,學習“國”字的時候,教師就可以趁機開展對學生的德育教育:告知學生可以將“國”理解為“口”“王”“、”組成,這里的“王”的含義不是國王,而是指的是姓氏,因為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這個“王”代表了我們所有人;這個口指的是邊界,國家與國家之間通過這個“口”劃分;“王”在“口”里面,是說我們所有人都在國家的保護之下;我們所有人都應該有著強烈的愛國意識,盡可能地為別人多考慮、多做“一點”,從而確保我國人民內部處于和平穩定的狀態,這樣才能確保我們的國家始終繁榮昌盛。一個繁榮的國家,它的人民應該為別人多考慮一點、多做一點,所以一個穩定的“國”就是由疆域(口)、人民(王)、充分考慮他人(多做一“、”)共同組成的。比如,學習“打”字時,筆者向學生說明了該字的讀音、字形之后,提問學生:“你們是否知道這個字的意思,能不能造幾個詞呢?”,此時學生舉手發言并組了“打罵”“打架”等詞語,筆者聽罷先對學生的發言予以肯定,提示學生坐下之后,提問全班學生“我們能不能打罵別人,和別人打架呢?”,學生們齊聲給出了否定的回答,筆者接著提問學生是否還能組成其他的詞語,最終在筆者的引導下,學生們組成了“打魚”“打水”“打球”等詞語。筆者的體會是,低年級正是學生的啟蒙階段,所以必須在這個階段抓緊機會給予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在學生識字造詞的過程中,給予學生思想品德教育既能給原本較為枯燥的學習過程增添樂趣,也能趁機促使學生形成熱愛祖國、團結友愛、積極向上的良好品德,既能提高學生的成績,也能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2抓住關鍵詞句開展德育
學習教材課文的過程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觀點總是隱含在詞句之中,需要緊抓關鍵句,趁機展開對小學生的德育教育。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剖析和品味課文的詞句,借以挖掘其中蘊含的思想內容,可以較好地滲透品德教育。如《我的戰友》一文,在描寫“我”的內心活動這一片段中,筆者抓住“擔心”“不敢朝他那兒看”“忍不住不看”這些詞語引導學生思考:“我”擔心什么?為什么會有這個擔心?為什么“我”不敢朝他那兒看,但又忍不住不看?讓學生知道“我”當時內心十分痛苦、十分矛盾,是因為所處的境地實在是太危險了,戰友之間的心是緊緊相連的。然后抓住描寫外表的重點句子:“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動也不動?!眮砥饰龅膬刃氖澜纭L釂枺簽槭裁茨茉诹一鹬屑y絲不動?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去想像他的內心活動,在學生心中樹立起光輝的形象[2]。
3揭示課題時趁機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課文的題目是文章的高度凝聚,是文章的眼睛。因此需要充分抓住向同學們揭示課題的含義的時候展開對學生的思想品德的教育。這樣做不僅能夠向學生們說明課文題目的含義,對學生加深對內容的理解也是非常有利的,還能趁機促使學生受到思想品德上的教育,能達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的目的的同時,也具有學文悟“道”的作用。比如,學習《難忘的一刻》的過程中,教師針對課題中的難忘二字展開提問,提問課題用“難忘”二字的原因,學生帶著這個疑問進行學習,初步閱讀課文之后就能了解到甲午戰爭至抗日戰爭勝利的五十年內,臺灣始終處于被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占領的狀態,日本政府禁止臺灣的人學國的文字與語言,當抗日戰爭勝利后,臺灣的學生們才開始用祖國語言朗讀:“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這節語文課對長期遭受統治和奴役的臺灣人民來說,確實是“難忘”的;而對親身感受這一節蘊含著強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愛國感情的語文課的學生來說,也是終生“難忘”[3]。
4利用作文展開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作文課是語文課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也具有極強的德育作用。培養并增強學生觀察并分析事物、認識事物的能力,這是作文課的中心任務,學生對事物進行觀察并分析的過程中,必然會得到一定的感觸,從而對自己觀察的事物產生一定的見解,采用書面形式將其表達出來。可見,作文教學是具有對學生進行德育的作用的。4.1充分利用命題作文開展思想品德教育。通過命題作文的方式開展思想品德教育,一個好的作文題目能夠給學生以思路上的開導,比如,布置《天才出于勤奮》的命題作文以鼓勵學生做到勤奮學習;布置《勤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的作文以避免小學生中互相攀比的現象。這種命題作文不僅能夠使學生獲得思想水平的提高,也能促使學生形成多看報、多看書、關心他人、關心社會、關心時事的優秀品質??梢?,通過命題作文能夠給予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4.2寫作過程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4.2.1審題過程中給予學生引導。(1)審題的意義:寫作文,最關鍵的因素就是審題,作文的成敗將受到學生是否進行了正確的審題的直接影響。審題失誤將導致文章背題,進而失去意義;審題正確才能確保緊扣主體,從而達成文章德育的目的。(2)給予學生審題引導的方法:小學生年齡小的緣故使得自身缺乏社會經驗,同時也沒有辨別是非的能力,這使得小學生看待事物時存在一定的局限。小學生的審題過程中,教師不給予學生指導的話,將導致學生的思維出現偏差,進而無法發揮作文應有的德育作用。教師引導學生緊抓題目中的某個關鍵詞展開分析,通過適當的討論幫助學生正確審題,促使學生了解到寫作目的:或者是某事物給人以啟迪,或者是從某事中吸取教訓,或者是說明某個道理,或者是贊揚某種精神。將這一步做到位,作文滲透德育就已經成功一半。(3)給予學生審題引導的例證:如,作文訓練“說明你曾經做過的某件錯事,說明你從中吸取的教訓。”如果學生不分析而拿到題目就無腦寫,多數學生只是簡單描述某個不正當的行為,比如偷東西、打架、騙人等,這樣的話就必然會使得文章比較單調而不夠深刻。因此寫作文的過程中,重點是讓學生了解到為什么寫作文。此處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展開深入分析,要求學生不能滿足僅僅描述自己曾經做過的錯事,還要分析為什么這些事是錯的,這些事對別人造成了怎樣的影響,這些事對自己的啟發以及自己以后面對同樣的情況時,會選擇怎樣做等。經過教師的引導,小學生就能在寫作過程中緊緊抓住文章的主題,從而在寫作過程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4]。4.2.2注重合理選材以開展德育。將作文的中心思想比喻為作文的靈魂的話,那么就可以說作文的血肉是能夠表達中心思想的材料。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寫出既有靈魂,又有血肉的文章呢?答案是要求學生不僅要學會對作文進行審題,還要學會取材。作文的寫作過程中,一定要做到的是將自己的所聞所見通過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將自己的所思所想表達出來,做到“我手寫我口,我口說我心”。學生盡管參與社會程度不高,但是也屬于社會的組成部分之一,自己的思想難免會受到社會思想的影響,而作文則為教師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了解學生思想的窗口。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如果能做到寫真事、說真話,這樣的作文就是一個很好的了解學生內心世界的窗口,這也將能夠給教師帶來開展思想教育的良好機會。同樣是要求學生寫遇到過的錯事,教師先保證自己不會秋后算賬,也不會泄露學生的隱私,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所見所聞或者親身經歷展開寫作,寫出的作文將不僅更具有深度與說服力,也將給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深刻反省的機會,還能促使教師及時了解到學生還需要接受哪些思想品德教育,從而幫助教師抓住這個機會給予學生針對性的德育教育[5]。4.2.3師批生改以強化德育。以往的作文多數為教師負責改學生的作文,這種方式下,學生只是簡單地跟按照教師的要求展開對作文的修改,因此對作文的能力的提升是不利的。就筆者看來,完全可以采用師批生改的方法,指導學生之間相互評改作文。學生評改作文的過程也是培養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對小學生而言,改作文確實是有一定的難度,此時教師就可以發揮指導作用,不管學生的文章寫得如何,學生的文章總要反應一些事、一些自己的看法,因此,評改文章的過程,也可以認為是評價學生道德品質的過程。因此,作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抓住評改作文的這個契機,對學生給予潛移默化的德育,從而促使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精神。
5結語
我們不能忽略思想的價值。只要我們堅持不懈、踏踏實實地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想教育,做到文以載道、文道結合,既教書又育人,就能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心靈的凈化和品格的養育,從而為社會培養出有用之才。
參考文獻
[1]王洪艷,于海龍.小學語文課堂滲透德育教育初探[J].語文世界:教師之窗,2018(Z2):38-39.
[2]劉爽.論小學語文生本課堂教學模式的有效開展[J].吉林教育,2018(14):28.
[3]丁淑娟.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思路及意義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8(14):178.
[4]王松霞.品德教育嵌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探討[J].教育現代化,2018,5(19):353-354,359.
[5]李楠.淺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嘗試[J].考試周刊,2017(77):45.
作者:代芳芳 單位:青島市西海岸新區珠山小學
- 上一篇:學生學習物理效率及答題方法
- 下一篇: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教學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