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語應用文寫作及母語負遷移現象

時間:2022-02-10 08:50:59

導語:高中英語應用文寫作及母語負遷移現象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中英語應用文寫作及母語負遷移現象

【摘要】寫作,作為一項的基本的語言技能,將已經內化的語言知識、文化意識、思維方式等外化為文字,體現了學生用書面語言表達思想的能力。在新的高考形勢下,應用文寫作一直是廣大師生關注的重點,但是諸多因素影響了應用文寫作的達成,一些詞匯、語法等方面的錯誤頻頻出現。本文從母語負遷移的角度分析這些錯誤出現在應用文寫作中的原因并給出應對策略,以期達成更好的寫作效果。

【關鍵詞】應用文寫作;母語負遷移;詞匯運用錯誤;語法錯誤;語用錯誤

一、背景

近期,筆者所在的學校對學生的英語學習情況進行調研,相關的應用文寫作任務為:假設你是李華,你在西安學習的留學生朋友Nick決定利用端午小長假來成都游玩,發來郵件請你為他制訂一份為期三天的旅游計劃。請根據提示給他回信,具體內容和要求如圖1所示:在本學科組教師對全年級學生的應用文寫作進行評閱、分析和反饋之后,歸納出學生的主要存在詞匯應用不準確,語法表達錯誤和語篇銜接不連貫等與母語負遷移密切相關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影響了學生寫作任務的達成,不利于他們達成《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標》)相關英語寫作水平的要求。

二、《課標》對寫作能力要求

寫作能力是指用書面語言表達思想的能力,它包括遣詞造句、謀篇布局的能力和觀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英語寫作能力是學生認識水平和英語書面表達水平的綜合體現。《課標》對學生的寫作能力做出了詳細具體的說明和要求,指出寫是表達性技能,要求學生能夠有效地使用口語和書面語表達意義和進行人際交流。而針對有學習興趣和升學考試需求的學生表達性技能要求,其要求如表1所示:通過仔細分析上表中的表達性技能要求,可以看出對學生的寫作能力三個層面的要求:第一,基本語言運用方面。學生要能夠描述、概括經歷和事實已達到傳遞信息、論證觀點和表達情感的目的,主要考查學生的詞匯和語法知識。第二層面,語言表達連貫性方面。學生要具備使用語篇銜接手段的能力,以重復、舉例和解釋等方式將意思表達清楚,側重關注學生的語篇銜接能力。第三層面,建構語篇能力方面。學生要基于多模態文本意識,根據表達意圖和受眾特點,選擇語言設計語篇,重點考查學生對于語篇交際功能的把握。在應用文寫作中,這三個層面體現為準確性、實用性和得體性。

三、母語遷移理論

母語遷移這一概念是在20世紀四五十年代興起的對比分析理論中提出的。H.Ellis把“遷移”定義為“對任務A的學習會影響任務B的學習的一種假設”,也就是指先前的學習對后繼學習的影響。在外語習得中,由于學習者都是在一定的母語基礎上來學習第二種語言,因此,母語對學習者的影響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即“母語遷移”現象。根據“母語遷移”理論,在學習者在學習第二語言的過程中,他們已經獲得的第一語言即母語的使用習慣會對第二語言的學習產生直接的影響,這種影響可能是積極有利的,也可能是消極負面的。因此,根據教育心理學的原理,母語所帶來的消極不利的影響則被稱為負遷移。母語負遷移現象對高中學生的英語學習有很大的影響,其后果存在與每一次的應用文寫作練筆中。

四、母語負遷移現象的對策分析

筆者通過對自己所帶班級學生的交流得出:他們在落筆之前,大腦中事先以母語形成了自己所需要的句子,然后,搜索自己的知識存儲,在已有的詞匯儲備中找到意思對等的英文單詞,即構成了作文的句子。在此過程中,他們忽略了詞匯用法、語法規則以及語用功能等,以至于出現了這樣或者那樣的失誤。換句話說,學生已經具備的母語儲備干擾了第二語言的應用,產生了消極錯誤的影響。以下分別從詞匯,語法和語用三個角度分析錯誤,并提出相應的措施。1.母語負遷移對詞匯運用的影響。在評閱學生作文的過程中,筆者發現一些典型的詞匯使用不當的例子,比如,“Iwillchoosetrainforyoutogethereingeneralconsideration.”本句中,學生使用“ingeneralconsideration”讓人不明就里。在英語中“consideration”并不存在這種用法。通過交流得知,學生想要表達的意思是:綜合考慮之下,我為你選擇了火車來此。很顯然,這是母語使用的習慣影響了他們對詞匯的運用,這種現象并不是只出現在學習較弱的學生寫作中,許多英語水平相對較高的學生也會存在這種問題,由此可見,母語負遷移對于詞匯的影響面之廣。詞匯是語言的基本構成單位,只有在充分掌握詞匯的情況下,才能更好地掌握一門語言,對于易受母語遷移干擾的第二語言學習者來說,詞匯的作用更是異常重要。教師的詞匯教學要遵循科學的規律,以達成良好的效果。任何知識的學習存在一個由淺入深的認知層次,布魯姆的教學目標分類法將教學目標分為六個主要類別:識記,領會,應用,分析,綜合和評價?;谶@一理論,教師應該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將詞匯進行有梯度的歸類,讓學生在掌握程度上有區別的對待,如圖2所示:對于高頻詞匯或者易錯詞匯教師要避免囫圇吞棗式的學習,可以通過創設情境幫助學生掌握詞匯,強化學生對詞匯的熟悉程度,以減少母語負遷移對應用文寫作產生的消極影響。以另一個學生容易用錯的詞匯“convenient”為例,很多的學生會受到母語負遷移的干擾用“ifyouareconvenient”來表達“在你方便的情況下”。對此,教師可以自己創設情境,然后,讓學生模仿情境,復現詞匯用法,同時,生成自己的語言輸出,以加強效果。2.母語負遷移對語法知識運用的影響。我們以圖3為例來分析此句中與語法相關的不當之處。其一,“havea2000yearshistory”,這樣的表達方式很顯然受到了母語負遷移的影響,只是將漢語表述一一對應成了英語單詞,沒有考慮表達的準確與否,其合理的表達應為“haveahistoryof2000years”。其二,定語從句中的謂語動詞“work”應該使用第三人稱單數。很多學生在寫偏長或者復雜的句子時,都會出現這樣的問題。由于學生在寫作時以母語思維來構建語言表達,當句子變得復雜時,母語表達習慣常常占據主導,使得他們忽略了目標語言的語法規則,不能準確地運用目標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意圖,從而引起歧義或者產生誤解。面對這樣的情況,在教學中教師在語言教學的過程中要以多樣的語言教學活動來減少母語對學生目標語言的干擾,不能割裂、孤立地實施某一項語言技能教學。長期以來,英語課堂一直存在相互獨立的課堂教學,表現為純粹的語法教學或者閱讀教學等,學生在此課堂環境中常常只能訓練其某一種語言技能。而《課標》已經指出,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既要關注具體技能的訓練,也要關注技能的綜合運用,即教師要將課堂創建為一個綜合的語言實踐活動,而在此活動中培養學生聽、說、讀、看、寫等各項技能。同時,教師也要引導學生多去接觸原版的閱讀材料,以及真實語境下的語言素材,在這些情境中融入語法的教學,幫助學生感知語法知識,體驗語法現象正確合理的使用環境,以避免母語負遷移對學生寫作產出的影響和干擾。3.母語負遷移對語用功能的影響。前文指出,本次調研作文要求學生設想自己為“李華”,給自己的留學生朋友回一封郵件,安排他的端午假期。解讀以上的寫作要求,學生的寫作在語用功能要達成書面形式傳遞信息的目標,語言的使用方面應以友好輕松的語調展開?!墩n標》中也提出,在表達性技能方面,學生要能夠根據表達意圖和受眾特點,有意識地選擇和運用語言。筆者在批閱學生寫作時,注意到一位學生的如下表達:Yourpromptreplyisappreciated。忽略具體的語言使用環境,對于學生能夠使用這樣的表達,還是值得肯定的。但是,這位學生沒有充分考慮受眾的特點,缺乏對此篇應用文的準確分析,作為身份相同的同齡人之間的郵件交流,這種表達方式顯得過于正式,與本次應用文寫作的語篇特色不協調。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和學生對語用知識給予的關注度都相對較少,教師更多地會關注基本語言知識的傳授,很顯然這已經不能適應教學的需要了。而學生在應用文寫作時缺乏對寫作目的,語篇結構等方面的綜合思考,從而導致寫作中會出現語言選擇不當、目的表述不清等現象?;诖?,教師可以通過正面傳授和側面感知的相輔相成的方式來指導學生,增強學生的相關語用知識。正面傳授指教師可以在課堂上以講解,播放視頻,模擬實景等活動讓學生多方位的了解交際場合,交際對象以及交際對象之間的情感距離對語言表達形式的影響。學生通過參與這些活動會形成直觀的認識,有助于他們根據具體場合做出合理的判斷。而側面感知重在于教師將這些語用知識貫穿在其他教學內容的傳授和學習活動中,比如,在語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歸納不同文體的結構和語言特征,幫助學生恰當地使用書面語篇形式進行教學。同時,教師也不能忽略文化背景、價值觀念等因素對于交際的作用,可以在日常教學中適當地予以涉及,歸納和總結,引導學生正視差異,尊重不同文化其文化產物,以避免不當表達的出現,從而實現有效的語言交際。寫作的訓練和提高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以交際為主要目的的應用文寫作亦是如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點,結合應用文注重實用性和交際性的主要特征,給予適量的詞匯、語法、語篇等知識的輸入,以減少母語負遷移產生的消極作用,提高學生的應用文寫作能力,使他們能夠有效地使用書面語表達意義從而達到運用目標語言交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EllisH.TheTransferofLearning[M].NewYork:Macmillan,1965.

[2]陳琳,王薔,程曉堂.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作者:葛修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