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教材中女性形象探微

時間:2022-06-12 11:05:50

導語:高中語文教材中女性形象探微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中語文教材中女性形象探微

“人生莫作婦人身,百年苦樂由他人?!?白居易《太行路》)這兩句詩是中國千千萬萬古代女性悲苦人生的真實寫照。在很長的一段歷史時間里,女性都處在從屬的位置,身份卑微,沒有話語權。這一點,從許多的文學作品中可見一斑。自婦女解放運動之后,女性地位得到一定的提升,權益得到相應的維護,女性意識亦逐漸覺醒,在家庭觀、愛情觀上發生了轉變,這些從新時期文學作品中可窺知一二。下面我們共同來梳理高中語文課本中性格鮮明的女性人物形象。

一、舊女性形象

身不由己,慘遭拋棄的女子———《詩經•氓》的主人公?!睹ァ芬辉娭杏信魅斯珜μ鹈蹜賽鄣幕貞?,有被丈夫遺棄的痛苦,有對氓的負心的怨恨,更有對青年女子的勸誡。“女也不爽,士貳其行?!迸魅斯赋?,這場滿是悲劇的婚姻自己并無過錯,是氓的反復無常造成了這一狀況。善良本分、命途多舛的祥林嫂———魯迅《祝福》的主人公。有人總結說,祥林嫂作為一個女性,是一個沒有春天的可憐之人。她在萬物勃發的春天沒了丈夫,她在春天將近結束之時失去了自己的兒子,又在冬天即將結束春天即將到來的時候失去了自己的生命。祥林嫂善良守本、質樸勤勞,是一個純良克己的女人,這樣的女性本可安享幸福,可她的結局讓人不忍卒讀。精明能干、時運不濟的探春———曹雪芹《紅樓夢》中的重要人物。“才自精明志自高”的探春曾說過一句話:“我但凡是個男人,可以出得去,立出一番事業來。”而正因為她是女性,在當時的社會現實之下,縱使才華橫溢,亦是惘然。“原應嘆息”之意曹雪芹早就將之隱含在“元迎探惜”四春的名字之中了。探春的一生就是“一聲嘆息”,可贊她處事果敢、愛憎分明,可嘆她遭遇凄慘。是什么導致了這些女性的悲劇呢?《氓》中女子被棄的悲劇源自男尊女卑的社會。男子可以三妻四妾,可以棄妻休妻,而且這種行為在當時的社會中是被默認的合乎準則的行為,女子卻需從一而終,遵從所謂的“節烈觀”。祥林嫂一生中最大的“污點”也正是“再嫁”。時人所謂“從一而終”的思想,連當時的女性自身也深受荼毒,她們自己也認為再嫁是可恥的。這是很可怕的。祥林嫂在被迫改嫁時做了能力范圍之內的反抗,她不惜以死來避免因再嫁而帶來的“失潔”的后果。為什么反抗?因為她自己也認為再嫁就是“不貞”的表現。而她的婆婆為什么又能夠逼她改嫁呢?這就是過去女子悲劇產生的另一根源:封建觀念與封建制度。族權、父權、夫權這三把利斧時時刻刻懸在祥林嫂頭上,讓她驚慌顫栗,喘不過氣來。古代“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的約束捆綁,注定了古代女子是完全沒有地位,更加沒有話語權的,她們的存在只是他人的附屬品。而探春式的悲劇最讓人痛心。才德兼備的探春只因為是女子,且是“庶出”的身份,不能發揮她的才華,懷才不遇空余恨。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社會氛圍中,有才的女子最終也只能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去嫁給素未謀面的張三李四,這是古代女子的悲劇。

二、新女性形象

勇敢又軟弱、封建又反封建的繁漪———曹禺《雷雨》中的人物。繁漪是曹禺先生塑造出的一個具有“雷雨”般性格的女子。曹禺在序言中說,繁漪的性格“一切都要走向極端”,追求的“不是愛便是恨”,選擇的路是“中間絕沒有一條折中的路”。她是充滿反抗精神的,對周樸園施予的冷淡、禁錮、專制,她敢于沖破;對周萍給她生活帶來的鮮活生命力,即使不符人倫,她也敢于熱烈地去表達自己的愛??上У氖牵谀莻€新舊交替的時代,封建殘余依然存在于她身上。她有沖破封建束縛的勇氣,卻沒有脫離生存環境的能力?!盀橹袊赖闹袊那嗄辍眲⒑驼洹斞浮都o念劉和珍君》中的人物。在魯迅先生筆下,除了“始終微笑著”之外沒有關于劉和珍的任何外貌描寫。而僅僅“始終微笑著”這寥寥幾個字,就能讓讀者推知劉和珍是一位溫和不銳利的女子,她的柔弱應該是不亞于那些“裹小腳”的女子。但她柔弱的外表之下蘊含著強大的內心光芒。身為一介女子,卻與男子一般憂國憂民,甚至超越了當時的部分男子。她敢于反抗廣有羽翼的校長;慮及母校前途她黯然泣下;她主動為群眾向執政府請愿。魯迅在心痛之余痛擊當朝:“當三個女子從容地轉輾于文明人所發明的槍彈的攢射中的時候,這是怎樣的一個驚心動魄的偉大!”精神“逍遙游”的新女性———舒婷作品《致橡樹》中的女性形象。《致橡樹》中“木棉”的形象代表了一種新型的女情觀。新時代的女性擁有獨立生存之能力,她們絕不愿做攀援依附他人的凌霄花,“借他人高枝炫耀自己”;不愿失去擁有獨立人格之自我,不做“癡情的鳥兒,重復單調的歌曲”;亦不肯擔當只懂奉獻、無謂犧牲的一方,不愿做他人之“泉源”,經年累月為他人送去“清涼的慰藉”;更不愿做男性的附屬品,存在的目的僅為“增加你的高度”、“襯托你的威儀”。在詩人的意識里,新女性的人生追求是做一株具有獨立精神的木棉,作為跟“橡樹”一樣的“樹”的形象與他在一起,也就是作為與男子同樣的“人”的形象平等地共同生活,尋求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的靈魂之愛。新時代女性追求的是可以共享“霧靄、流嵐、虹霓”,亦可分擔“寒潮、風雷、霹靂”的真摯平等的愛情。從勇敢又懦弱的繁漪到擁有獨立人格的“木棉”女性,體現了女性意識的覺醒。女子從不愿成為男子的附庸,渴望能達到人身的自由成長,到經濟獨立、情感獨立、人格獨立,女性的地位得到提升,女性的價值得到體現,女性的話語權得到認可。

三、女性形象的啟示與反思

先看一個現象,在蘇教版高中語文課本必修一至必修五中,選編了近百篇的名家名作,大部分都是男性作家的作品,女性作家的作品屈指可數:僅有《致橡樹》(舒婷)、《斑紋》(周曉楓)、《聲聲慢》(李清照)、《老王》(楊絳)寥寥數篇。是什么原因造成這種局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古代女性沒有接受教育的“通行證”。古人認為,女性的職責是“相夫教子”,“無才為德”,此種觀點為古代絕大多數人所信奉。自母系社會之后,隨著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發展,女性在家庭關系中不再扮演主要角色,新的生產關系決定著女子只能靠“有力量的”男性生存。而隨著時代的推移,中國再也不是僅靠農業生存的社會,女性地位漸漸提升,女性接受教育終成“理所當然”。那么,如何教育女性學生自主、自立、自強?教師可以“靠山吃山”,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女性形象去激勵、教育學生。使之既保有女性身上固有的溫和、純良,同時,也要突破女性的弱勢常規,務必自立、自強,努力學習、生活,從而實現女性在經濟上、情感上、精神上及人格上的全面獨立,成為真正的新時代女性。讓學生去品鑒《我與地壇》中偉大的母愛,涵養《致橡樹》中“木棉”的正確愛情觀,觀瞻《紀念劉和珍君》中堅韌而勇敢的劉和珍,養成一個個真實而珍貴的自我。

作者:張雪麗 單位:江蘇省栟茶高級中學